古今中外,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的人物,他们就像神话中的英雄鲜活在人民的心中,被人民世世代代传颂。他们都是来自人民,是人民的儿子,却又做出了超乎平凡人的奉献。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那就是人民!真实的历史在人民的记忆里,像太阳温暖大地,像江河滋润生灵,伟人的爱民情怀,将伟人与人民联系在一起,同荣辱共呼吸。
著名传记作家周迅,满怀对刘少奇同志的敬仰,对历史的责任,沿着刘少奇同志当年深入湖南农村基层调查研究的足迹,访问群众,查阅史料,终于将当年关乎共和国存亡,关乎人民疾苦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一书,真实而又艺术地再现了刘少奇的生活片断。我有幸阅读了这部著作,使我能如回当年峥嵘岁月在伟人身边共同跋山涉水,挑灯夜谈,冰天雪地的艰苦历程。
“大跃进”时期的人民公社,全国风起云涌办起了公共食堂,好像从社会主义一步跨进了共产主义。但是,有人反映各地情况不一,有不少基层群众缺吃少穿,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全国有很多县发生了饿死人的现象。然而,各级领导的汇报都是一派大好的形势,还有丰收的喜讯。领袖们坐不住了,中共中央一再强调要深入基层,了解民情,作出正确的判断。新生的共和国面临严峻的考验。
刘少奇以身作则,带领工作组,深入湖南农村基层微服私访、蹲点调查,走到哪,一个被包带到哪。破破烂烂的养猪场,四面来风的大队部,生活设施全无的电话会议室,他摊开被包就可以安家……在极大的压力下,他怀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对年轻共和国的责任,排除重重艰难险阻,深入群众,终于获得了第一手真实的素材,汇报给党中央,并及时指导发动基层干部群众,调整政策,积极应对天灾人祸,战胜困难,为坚定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发展找到了正确方向。
刘少奇是人民的儿子。他对人民有着血脉肌肤的感情,他的成长和革命经历,无处不体现着他时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工作作风。他的质朴,他的宽阔的胸怀,时刻装着一颗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心。他用有限的生命实践了悲壮的革命者的誓言,他用艰苦卓绝震惊了中外的四十四天拨乱反正的工作,铸造了他一生为了人民谋幸福的丰碑。
周迅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一书里,大量引用令人信服的史料和当事人的访谈实录,还历史以真实,把伟人从青年革命者最终成长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仍时刻不忘人民疾苦的高尚情怀,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刻画得淋漓尽致,凸显了伟人来自人民反哺人民的超凡人格魅力。该书准确地把握时代背景,客观详实地再现了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和政治上血雨腥风的历史过程,表现了共产党人不忘本,体察民情,与人民共患难,为人民谋福祉的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信仰。伟人光辉永炳史册!
文学的魅力在于以情感人。作者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那些闪光的、动人以情的事物,在书中着力表现了伟人与社员群众心灵能共同感受的感情,比如亲情、友情、乡情、同情心、悲悯情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主人公国家主席刘少奇与母亲鲁老太太与六姐刘绍德之间的亲情,与张纪富、彭满阿婆之间的乡情,以及他对刘桂阳、余泽福、冯国全、齐湘海等遭遇厄运的同情,都写得相当真挚、动人,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注重通过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掘人性的真谛,是该书的一大特色。从刘少奇来到王家湾蹲点调查万头养猪场真相,到张纪富汇报的虚假的增产数字,充分说明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刘少奇落住王家塘,到战前动员,到群众言不由衷,到向社员鞠躬致敬,到把饭碗还给社员,充分说明了敢于担当、为民请命的精神;从刘少奇傍晚回家,到与儿时的伙伴吐真情,到不设纪念馆让出祖屋,到悄悄离开炭子冲,充分说明了亲民、爱民的情操。在诸多人际关系的描写中,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光辉形象,生动、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叙事方式上,该书采用倒叙、顺叙、插叙,力求质朴、亲切、自然,不加雕琢,不事铺陈。全书结构、语言文字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亲切生动。层次分明,前呼后应,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读来感到十分流利,没有一点矫揉造作,是一部成功的领袖人物的传记文学。
人民想念自己的儿子。不论岁月逝去,我们的今天都是昨天的继续,我们的未来之路还会有曲折与困难,但我们不会忘记刘少奇为了人民利益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他留给了我们无价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伟人的信仰是人民。和所有历史伟人一样,刘少奇有着坚不可摧的信仰。为了这个信仰,他舍家忘我地投身革命事业;为了这个信仰,他不畏艰难险阻坚持真理;为了这个信仰,他不怕天灾人祸流血牺牲!
历史是人民写的,伟人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今天,正当祖国日益繁荣强大时,我们更加不能忘记伟人的信仰。它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感谢作者从历史的高度再现了这段悲壮的历史,再现了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周迅著,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5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