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带着油墨香味的新书,一年来的辛苦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脊梁——女儿眼中的罗阳》这本书是我2012年年底策划的一个选题,最初只是想出一本纪念、歌颂英雄罗阳的书。操作过程中,最初的设想不断调整,稿子也一点点完善,最终变成手中的这本厚重、大气的书。这本书从策划、约稿到付印,一波三折,我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回过头来,才发觉这个过程的回报颇丰。
2012年11月26日,我收看电视新闻,屏幕上的画面,是那些天都非常熟悉的场景:蓝天、白云、辽宁号航母,罗阳正面对镜头微笑。在他的身后,一架威武的舰载机正腾空而起。但是播音员沉痛地宣告:“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J-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在大连执行舰载机着舰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英年51岁。”我的心顿时一揪,痛心之余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出版的亮点:罗阳是当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是两弹一星元勋们的精神后人,中国需要更多的罗阳,中国更需要罗阳精神!作为一名少儿出版人,有责任向青少年宣传介绍罗阳,让他们从小就像罗阳一样树立热爱祖国、立志报国的崇高理想,培养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
有了初步想法后,我到市场上调研同类选题出版情况,发现有很多类似的出版物,而且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像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丛飞震撼》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央文献出版社的《我的父亲邓小平》获得首届“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等等。这坚定了我申报选题的信心。同时,我发现,同样宣传丛飞的图书,还有《丛飞,就这样感动中国》;宣传沈浩的书,有《沈浩日记》《红手印的褒奖:沈浩与小岗的故事》。这给了我一个启示:有关罗阳的事迹肯定会有不少出版物,但只要自己策划的视角独特,并且符合自己出版社的专业分工,就完全有理由获得出版。如果我申报的选题只是把罗阳的事迹汇编起来,作为少儿出版单位申报肯定不合适,因为我们的受众是青少年,阅读特点、阅读兴趣都与成年人不同。经过反复酝酿,我觉得从女儿的视角来回忆父亲是个有新意的想法,既能避免选题雷同,又符合我们社的分工,还能另辟捷径,挖掘罗阳身上的新亮点。
最后考虑成熟的选题名叫《脊梁——女儿眼中的罗阳》。从副书名可以知道,图书是想透过女儿的眼睛,把一个真实的、具有人格魅力和亲和力的罗阳,一位既普通又“超常”的罗阳,呈现在读者面前;从主书名来看,脊梁,包括三层含义:罗阳是家庭的脊梁,他还是沈飞集团的脊梁,更是国家的脊梁。
选题申报后,很顺利通过了社里的选题论证会。还被列为重点选题上报时代出版公司。2013年初,安徽省委宣传部要求各家出版社申报“文化强省项目”,社里推荐这个项目申报,顺利入选,这个项目成为安徽出版集团、省委宣传部的重点选题,再也没有变更、撤销的可能性了,这也逼迫着我后面遇到困难再也不能退缩、绕着走,只能不断地推进、前行。
2013年春节后一上班,我就开始落实作者人选。一开始,按照选题设想,我觉得找罗阳的女儿罗靓来写这本书最合适,但是在接触的过程中才意识到:由于工作保密的缘故,罗阳很少跟女儿谈工作,罗靓眼中的父亲是单薄的、片段化的。她能回忆的只是一些父亲的生活趣事、父女的亲情,无法实现选题策划中要求的反映罗阳是单位和国家脊梁的设想。我为这个项目无法落实而苦恼,就与解放军总后勤部创作室的刘标玖老师聊天,请他帮忙想办法。他向我推荐同事烈娃来写这本书,说烈娃是完成这部作品的最合适人选:第一,烈娃擅长报告文学,文笔优美,她还特别喜欢儿童文学,曾创作《金蝴蝶结儿》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大奖;第二,烈娃是中国作协组织的“中国作家罗阳事迹学习采风团”的六位成员之一,掌握了很多珍贵的采访资料;第三,烈娃是女同志,有亲和力,与罗阳的女儿沟通起来会很方便。
在标玖的引荐下,我跟烈娃老师取得了联系。沟通非常顺利,烈娃老师说我来的正是时候,她从沈阳采访回来后很受感动,正在构思创作大纲。我说明自己的选题立意后,她沉吟了片刻就表示赞成。说我选的这个视角好,让她一下子就有了灵感,有信心把这个项目落实好。
后来才知道:烈娃老师最初设想的是写一部成人报告文学,拟定的题目是《沿着罗阳的脚印》。她之所以接受我的选题策划思路,是觉得从女儿的视角切入,既能保留她最初的创作思路,又能找到新的价值:通过寻访罗阳成长的足迹,能让读者理解罗阳是家的脊梁、单位的脊梁、国家的脊梁,是一个让伟大父亲在女儿心灵获得升华的过程。
思路理清后,烈娃就开始了行动。她在刘朵格的陪伴下,先后采访了罗阳的出生地古城西安,转学去过的山城重庆,接着来到罗阳高中生活的美丽江城武汉,然后是去罗阳就读大学的北京、工作地沈阳……经过实地采访,罗阳在烈娃心中的形象越来越丰满,她的字里行间充满感情,描写真切,就像她自己说的,后期加工文字的过程,其实是一次次折磨自己的过程:她要一遍遍咀嚼罗阳说过的话、一次次回忆人们送别罗阳的感人场面,她常常不由自主地流泪。
6月份,烈娃的初稿基本成形。她还要补充一些资料,为此,她委托刘多格去了长沙,还陪着我们社的总编辑去了一趟沈阳,一方面是拜访罗阳的家人,代表出版社表达谢意;另一方面也为了收集照片,补充一些素材。
8月份,稿子来了。社领导考虑到选题的分量,慎重起见,要求我在正式动手编辑前,先邀请几位专家看看稿子,提提意见。我把稿子发给了国内几位有影响的专家,历时一个多月才形成统一意见。几位专家认可了作品的文学性和纪实性,也提出了改进的地方:建议把原稿中采访女儿的内容转换一下角度,让罗靓参与进来,让读者体验女儿的心路历程。为此,我设置了“女儿的话”板块,既采纳了专家们的建议,又与烈娃的采访文字相呼应,增加作品阅读的节奏感和韵味。
专家还建议调整一下原有的多线条发展结构,可以采取上、下卷的方式。这样,在上卷中,可以保留以时间为主线的纵向结构,多角度展示罗阳的成长历程;下卷以采访手记的形式,点面兼顾,立体编织,真实再现罗阳牺牲后人们对其深切的缅怀以及社会的反响。按照这个思路,我又与烈娃老师进行了接触,请她再次修改作品。烈娃老师的身体不好,但她听到建议后没有流露出一丝为难的情绪,认真地倾听、仔细地记录,还表示会尽快对书稿进行调整。9月份,北京已经有点寒意,望着烈娃老师双手拎着从医院“采购”的两大塑料袋药品,腋下夹着书稿袋离去的身影,我一下子被感动了,当时就想着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做好,为了英雄罗阳,也为了烈娃老师。
10月份正式定稿后,我和同事加班加点赶稿子,设计版式,落实细节,特别是罗阳当选为“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后,中央电视台为他撰写了精彩的颁奖词,我们觉得这段文字浓缩了对罗阳精神的高度评价,把它在封底呈现出来是再合适不过了;同时,为了保证图书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我们还增加了附件部分,具体包括罗阳生平大事年表、中央电视台记者倪宁采访全纪要、全国开展纪念并学习罗阳的活动综述。为了确保这些资料的真实可靠,我们通过烈娃老师联系了沈飞集团,获得了内部资料。
让我感到骄傲的是,这个项目从申报选题开始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先后被列入“2013年安徽省文化强省建设专项资金项目”“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主题出版重点选题”“2013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说明了它的出版价值巨大。相信图书面世后,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社会影响,成为缅怀、学习英雄罗阳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