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建议:希望在沪建巴金文学馆。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动议。但是到底该不该建,如何建,似乎也颇值得一议。
按理说,建一所巴金文学馆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是仔细想想,似乎也不必专门建一个巴金文学馆,或者可以通过更为节省、更为科学的办法来纪念巴金。我赞同以巴金命名建一处上海的城市文学馆,巴金文学馆不是巴金的个人文学馆,而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学馆。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巴金故居和巴金研究会,如果再有一个以巴金先生个人名字来命名的文学馆,形成南北两个文学馆相得益彰、比翼齐飞的局面,是完全可以满足人们向现当代知名中国作家致敬并深入了解他们文学成就的需要的。
外国的不少大城市都有一所城市文学馆,如柏林文学馆、慕尼黑文学馆、汉堡文学馆等。台湾台南市有台湾文学馆。中国有北京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馆。地方上也有不少的文学馆,如福建有冰心文学馆,山东有莫言文学馆,香港文化人正在推动香港文学生活馆,广东文学馆和浙江文学馆正在筹建之中……毋容置疑,一座城市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城市文学馆,何况是中国新文学的发祥地和策源地的上海。不过,要不要建文学馆,给哪一位作家建文学馆,需要认真研究斟酌。
我个人认为,应给国内业已出现的建文学馆热泼一点冷水。我的理由很简单,一是当下文学式微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事实证明,到文学馆的参观者并不太多,这样一个现实让我们不得不考虑,资金的投入是否与场馆的利用率相匹配;二是中国著名作家多多,是否都要建个人文学馆应该充分论证,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三是北京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馆已经有多位知名作家的单独展馆,足可帮助我们了解作家;四是许多作家都有故居,故居本身已具有文学馆的功能;五是当下互联网非常发达,可以借助电子阅读来完成对中国作家的熟悉与了解,不一定非要看实物。
山东省临沂市孙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