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鲁大智)3月14日,社科专家学者为英年早逝的张晖遗著《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举行周年追思暨作品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该书虽然部分章节尚未最后完成,但已展现出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学术前景,其学术意义不局限于南明和明清文学,还有可能将古典文学研究带向一个更为宽广的领域。书中新鲜的问题和研究方法,正如同作者本人拼命治学的精神,带给我们不少启示和感动。
本书论述的南明时期,经历了4个小朝廷,约17年的时间(1644—1661)。其间南明士人撰写了大量的诗歌,记载了他们的所见所闻以及思想、情感,是了解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文献。作者避免使用宽泛的历史概念和标签,在考证文献、辨析文献的基础上进入每个人的生命史,探寻他们为什么选择抵抗、如何抵抗以及在抵抗的姿态下所发生的种种境遇,展示了传统士人在困境中的痛苦抉择,以及他们身上随处可见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廖可斌认为,张晖关于学术和现实关系的思考令人敬佩。“张晖的看法是,学术研究应该在更深的层次上回应现实人生和社会的问题,这是经过认真思考作出的一种结论和判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室主任王达敏认为,张晖一直强调以诗证史,他对史诗的研究也强调了前辈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贡献。这本著作实际上是对这一概念的实践,是对一代文士在南明动乱时代心灵的呈现。
张晖生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因病于2013年3月猝然离世。主要著作有《龙榆生先生年谱》(2001)、《诗史》(2007)、《龙榆生全集》(2013)等。《帝国的流亡》是一部未完稿,作者生前最后几年的主要精力都是为此书做研究和撰写单篇论文,去世前的两三个月开始全力以赴地投入此书的写作。这份未完稿基本实现了作者原拟目录的六七成。目前的整理初稿计有12万字,是由整理者曾诚按照作者生前所定目次编排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