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3月19日 星期三

    化解乡村孩子“阅读荒”需众人拾柴

    何勇海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3月19日   08 版)

        一个鸡蛋一盒牛奶,免费“营养午餐”能给乡村孩子的身体成长补充营养。那么他们的“精神食粮”呢?能看到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吗?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在某地一农村小学,三本课外书10个孩子看了两年;因乡里没有书店,一所乡中心小学的孩子要买书,只能转乘好几趟交通工具进城买;有的孩子家贫,卖掉50斤稻谷才换来一本课外书……

        这篇报道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课外读物对于乡村孩子们是多么的稀缺和罕有,买书、看书或借书似乎都是一种奢侈。看到乡村孩子那一双双渴求课外读物的眼睛,我们能为他们每个人做一点什么呢?

        在一份调查中,有七成多乡村学生选择“很喜欢阅读”或“比较喜欢阅读”。确实,乡村孩子也需要通过阅读丰富的课外读物,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启迪智慧、涵养心灵、熏陶情感、塑造人格、憧憬未来。五谷杂粮、牛奶鸡蛋,是他们身体成长的物质营养,不可缺失;而课外读物,则是他们书写不一样人生的精神营养,同样必不可少,否则,就会孤陋寡闻、心灵贫乏。

        有科学家曾指出,一个孩子在10岁前还没有建立起阅读的习惯和对书籍的依赖,他恐怕不可能再喜欢上阅读了。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孩子的阅读,尤其是乡村孩子的阅读,必须为乡村孩子们营造一个精彩的阅读世界,满足他们的阅读渴望,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让他们越读越快乐,越读越优秀。

        那么,该如何化解乡村孩子的“阅读荒”?

        文化教育等部门应在缩短阅读的城乡差距上,做一些实实在在、普及面大的努力,打开乡村孩子阅读的世界。比如切实解决农家书屋钱不够、书不多、读者少,或路难找、门不开、人不在,甚至名存实亡的窘境;切实解决农村学校图书室投入少、更新难、质量低,可读性不强,乃至于形同虚设,难以满足乡村孩子阅读需求的问题。也可开展区域性读书活动,延伸到每个乡村、每所学校,给乡村读书添一把火。

        而民间公益机构和社会爱心人士,对乡村孩子,则可以从物质资助转向精神帮扶,发动出版商、城市家庭等全社会力量,有的放矢地为乡村孩子捐书,最好是捐他们喜欢之书,而不光是教辅书。城市孩子看过的书籍时有闲置,在农村却异常珍贵。或为乡村孩子多建设一些温馨有爱的图书室;或开展“乡村阅读”、“亲子阅读”、“乡村大讲堂”等公益活动,营造乡村阅读氛围;或帮助农家书屋、乡村学校图书馆进行“软件升级”……

        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农家书屋与城市图书馆还可以结对子,让城市的大量闲置图书定期流动到乡村,一可实现有效的阅读,二可拯救被尘封的乡村阅读。总之,满足乡村孩子对书籍的渴求、对知识的热望,事关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一点什么。

        成都市武侯区 何勇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