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3月图书推荐榜
(详见9版)
乌克兰纪念人民诗人科谢甫琴诞生二百周年
3月9日是乌克兰大诗人塔拉斯·谢甫琴科(TapacIIIebyehko,1814-1861)的二百周年诞辰,以首都基辅为中心,纪念活动遍及全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2014年定为“谢甫琴科年”。
(详见4版)
马年春晚舞台上的“中国/梦”
央视春晚另一别具意识形态的地方,是其关于“国民”或“民生”的想象性叙述。最有意味的是,其关于“中国梦”的主题性表述,弱化了传统的“大家庭”想象,而将认同的主体潜在地指认为核心小家庭,由此有意无意间显露出一种中产阶级趣味。黄渤演唱的《我的要求不算高》,以一种“平民化”的方式演示了“中国梦”的具体内涵,但这里的想象主体仅是一家三口的小康之家。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也是同样的情调。马年春晚所谓“真诚”、“朴素”,一方面确实去掉了往年春晚的形式主义和教条意味,不过,这种革新是以“小家庭”想象为前提的。
(详见13版)
陈寅恪遗札中的“心安先生”
赵胥编注的《朴庐藏珍——近现代文人学者墨迹选》,录有一封《陈寅恪集·书信集》未收入的信札,是陈寅恪写给“籋云”的,原函经刘经富先生考证笺释,大致的人物关系与事件脉络已清晰。此函共涉及五人:籋云、邓伯诚、籋云伯父、籋云父亲及心安先生。其中四人身份可考,分别是马世良(马士良)、邓伯诚(邓高镜)、绍彝、绍英。唯独“心安先生”是何人,尚且存疑。刘先生提供了一种可能,认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届学生中有方壮猷,号欣庵,亦作心安。曾赴法国随伯希和习东方学,解放后一直在武汉学术机构工作。如果收信人马世良在武汉,则此‘心安先生’可能是方壮猷。”
(详见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