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华读书报”征文
梁刚建:创刊那些事
路都打通了,面临的是怎样通过《光明日报》最高层这一关,因为事情还得在《光明日报》来做。这样就出现了可以写入读书报创刊史的“香山会议”。说是会议,无非是有五个人利用周末在香山饭店吃了个饭,除了陶、李、梁外,请来了《光明日报》最高首长、时任总编辑的徐光春同志。这个饭局买单者是我们的老友,辽宁教育出版社社长俞晓群(现任海豚出版社社长),他以坚定支持者和潜在广告商的身分参与了此次游说。光春同志本来就是个格局很大的领导,一看有人出面操持,有人愿意给钱,就啥也没说同意了。记得那次还在饭店游泳池一起游了泳,算是事业与共、赤身相见了。
(详见3版)
杜高:忘不了的孙维世
1957年12月里的一个寒冷的夜晚,在东四牌楼一个小水果店的门外,我忽然迎面碰见了孙维世,我急忙闪身躲避她,却被她叫住了。很冷啊,那晚上。她脱掉手套,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很用力地说:“犯了错误,改了就好,千万别气馁!千万!”她连续说了许多遍,这时候,我觉得她更像一个大姐姐,叮咛着我。我望着她,点着头。很想哭。
(详见5版)
馆配商联盟能否再造市场新秩序?
伴随着首个馆配商联盟落地的,还有种种疑虑。如,联盟将使所有成员单位一起壮大,还是人天书店一家独大?联盟在与出版社和图书馆博弈的过程中会代表所有馆配商的利益吗?联盟会不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向出版上游施压?包括,馆配市场究竟前景如何?
(详见6版)
读书报专访:蒋方舟十年史
我妈最好的一点,在于她没有任何干涉,而且她从小告诉我要反对权威:反对家长的权威,反对学校的权威,反对体制的权威。快乐和痛苦都比同龄人剧烈一些。我觉得有两点是最大的挑战:一个是如何在比较小的时候就获得很多东西,之后还能够对未来充满期待。第二,年少成名让我小时候有一个很不好的心态,觉得他人总是对自己有所求,如何能够完全信任他人,以及用完全无防备的状态去和他人相处,这也是一个挑战。我大概18岁左右意识到这些过程,然后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两个难题都克服了。
(详见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