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2月19日 星期三

    “爱之阅读”图画书:诠释“人”之意义

    方卫平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2月19日   12 版)

        《爱之阅读·图画书》,[比]蒂娜·莫迪尔/文,[比J贝尔特·多姆布雷赫特/图,孙远/译,海燕出版社出版,第一辑、第二辑2013年8月第一版,第三辑、第四辑2014年1月第一版,15.00元/册

        与那些重在表现童年日常生活体验的图画书相比,像《有时候我会脸红》这样的图画书,更向儿童传递着一种重要的人文精神,诠释着比“我”更广阔的“人”的意义。

        近些年来,我对图画书及其美学特性,一直怀有一种探究和思考的兴趣——这个阶段,也恰好是引进图画书出版蔚为大观的时期。而读得越多,一个印象就越是强烈: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语境的图画书作品,似乎呈现了一种彼此相通的童年生活与情感体验——我愿意相信,这是一片属于我们所有人的关于童年生命的经验和美学。

        海燕出版社引进出版的“爱之阅读”系列图画书,再一次确证了我的这个阅读印象。该系列的前两辑共22册图画书,均出自比利时作家和画家的手笔。在我们所熟悉的欧美图画书的分布版图上,比利时的图画书此前似乎还没有引起我们特别的重视。但我相信,“爱之阅读”系列会是一个重要的起点。该系列已经面世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以巧克力闻名世界的甜蜜国度在图画书领域所具有的才情和创造性。

        阅读这些图画书,我们可以感受到“童年”作为一个语词的魔力,它的那些永恒的思想和情感越过陆地与海洋的宽广和辽阔,在不同的文化语境里得到同样的响应和表达。童年时代,谁没有像学飞的鸽子泰勒马克一样,在少年的笨拙和懵懂中努力把握着属于自己的那一次飞翔(《不会滑翔的鸽子》)?谁又不是像男孩尼诺一样,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为自己想象过“一条没有的小狗”,或是一只“从没见过”的小鹿,以及其他许许多多“从没存在过”的事物(《一条没有的小狗》)?我们或许也曾像《黑衣婆婆》里的那个小男孩一样,在童年过于丰富的想象力中塑造着与“黑衣婆婆”有关的各种神秘和恐惧,却发现有一天,所有黑色的猜想都在一个明亮而温暖的真相中烟消云散。或者,我们也曾像那只寻找愿望的老鼠一样,千万次地梦想着成为别人,最后却幸运地明白了“那我宁愿做一只老鼠”的道理(《老鼠找愿望》)。

        这是一些在图画书的创作中得到反复诠释的童年情感和愿望,也是一些有着永恒魅力的童年话题。比如《不会滑翔的鸽子》里那只学飞的鸽子泰勒马克,在滑翔考试的慌乱中一头栽落在人类的餐桌上,却因此给同伴们带来了一顿美餐,进而也为鸽子世界发明了一种新的飞翔和觅食“招式”。泰勒马克出人意料地成为了鸽子世界里的英雄,他不但获得了滑翔考试的证书、父母和老师的赞扬,还得到了漂亮的鸽子小多菲的青眼。从泰勒马克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无数在现实中跌跌撞撞地行走着的孩子的身影;这样一次泰勒马克式的“飞翔”,或许也代表了所有孩子的成长梦想。

        在“童年”的艺术情景里,“爱之阅读”系列图画书还围绕“爱”的主题,进行了充分的艺术表现。例如,对一切幼小的孩子来说,家庭都是他们生活的核心,因此,家庭生活也是这套系列作品表现的重心。克拉斯·冯布兰克的《最爱我爸爸》,大概会让我们想起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在孩子眼中,父亲力大无穷又无所不能,他是我们童年世界的支撑点,他的身上有时带着暴风雨般可怕的严厉,但他心里永远有一个留给孩子的最温柔的角落。另一本图画书《每个女孩都是公主》,则让我们看到了爸爸对孩子的爱怎样化作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智慧,让平凡的小姑娘玛丽拥有了“公主”般的一份骄傲和自信。

        《玛拉和奶奶》、《献给奶奶》等作品,是从不同的角度讲述祖孙亲情的图画书。当奶奶日渐老去,老得记不住很多事情,老得总是叫错东西的名字,老得大家都听不懂她说话时,只有孩子“能从奶奶的眼睛里读懂奶奶要说的话,然后讲给大家听”,也只有孩子相信,在老去的奶奶心里,还展开着一个属于她的美好的将来。

        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他逐渐从父母的护翼下走出来,慢慢学会一个人走路的过程。总有一天,孩子会告别有着爸爸妈妈呵护的温暖家庭,走向自己的独立生活。图画书《最孤独的驴》和《一百万只蝴蝶》,以童话的方式讲述这一成长故事。小驴子巴尔塔扎从妈妈嘴里知道了“总有一天妈妈会离开”,但当这一天果真到来时,他独个儿晃悠着,天真地想把这“总有一天”赶紧消磨过去。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巴尔塔扎慢慢咀嚼着“总有一天”的意思,也慢慢学会了一个人“不慌不忙”地生活。在这个关于成长的童话里,死亡的话题以十分隐晦的方式得到了传达。巴尔塔扎的“孤独”不仅仅是一种独自离家的孤单,而是蕴含了更为深层的存在的孤独感。孤独的巴尔塔扎“深吸一口气,继续往前走”的姿态,代表了不同寻常的勇气。

        在这批来自比利时的图画书中,我想特别提到两部涉及童年独特的哲学和伦理思考的作品:《大象的难题》和《有时候我会脸红》。它们以充满诗意的方式,思考着一些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遭遇到的哲学和伦理问题。《大象的难题》是一部“爱”的哲学书,围绕着大象提出的“你怎么知道你爱上了一个人”的问题,各式的动物、植物、人,还有大海、云朵、太阳,星星,等等,一起来描述他们对“爱”的感受。在每一次描述里,“爱”这个字眼都变得更具体、更宽广、更丰满了,却也因此而变得更复杂、更丰富,更难以一言以蔽之。当所有人都沉醉于自己所描述的“爱”的感受中时,唯有那个行色匆匆“赶时间”的蚂蚁主持人,认为这些答案“全是胡扯”;她当然也是所有人中唯一没能体验到“爱”的感觉的那个角色。这一角色安排使图画书带上了一抹淡淡的讽刺色彩,但这讽刺不是出于嘲笑的目的,而是为了让读者明白,只有当我们懂得放下功利,以诗意的目光去看待和对待生活时,我们才有可能体味到那看似无用的“爱”带给我们的美妙回馈。

        《有时候我会脸红》是幼儿图画书中不可多得的一部探讨童年伦理话题的文本。从“我突然发现都尔的脸不知道为什么红了”开始,都尔“脸红了”这样一个小小的表情,在孩子们嘲弄的目光下被渲染成了一件极其可笑的事情。尽管“都尔并没有做错什么”,但大家似乎是被一种嘲笑的舆论不由自主地支配着,加入到了取笑都尔的队列中,它甚至演变成了对都尔的人身欺辱。“我”在这时感到了这一行为的不对劲,也很想帮助困境中的都尔,可“我”始终没有勇气站出来为他说话,即便是在老师前来问话的时候。《有时候我会脸红》真实地写出了一个孩子在这样的伦理困境中所体验到的某种带有自我拷问性质的思想争斗过程。“我要说点什么吗?”“为什么是我呢?”“要我一个人去面对整个班的同学?当然不了,我又没疯”。我们看到,这已经不只是童年的自我呓语了,它所指向的艰难的伦理抉择,也是大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面对的伦理难题。这本图画书最大的成功在于,当“我”最后做出“说实话”的选择时,“我”仍然是犹豫的,不坚定的,充满顾虑的,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不想给自己找麻烦”,但“不知怎么却慢慢举起了手”。正是这个“不知怎么”的举动,把“我”从良知的煎熬中拯救了出来。这是一个充满勇气的举动,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成年人回味和深思的举动——面对生活中同样的境况,我们会有勇气像故事里的这个孩子一样,为了心中的正义和良知而举起手来吗?

        与那些重在表现童年日常生活体验的图画书相比,像《有时候我会脸红》这样的图画书,除了书写儿童的生活之外,更向儿童传递着一种重要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不像个人的梦想、成长和爱那样直接关系到“我”的切身利益,但却以其对“我”之外的别人和别的价值的关注,诠释着比单个的“我”更广阔的“人”这个词语的意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