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9日,南部非洲国家纳米比亚的首都温得和克市,麦克米伦国际出版集团的会议厅里,一场为了中国人举办的盛事正在热烈地进行着。这是一场隆重的新书首发式,书名是《非洲农业发展与实用技术·纳米比亚》,作者是一名中国人,名叫郑青,书的封面上作者的英文名是JEANNEZHENG.全书是作者直接用英文撰写的,由中国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与麦克米伦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在中国和纳国同时发行。
演讲台上正在为发行仪式致辞的是纳米比亚国家农林水利部长约翰·穆托瓦,他盛赞该书具有很大的信息量,很高的实用价值与指导作用,他指示农业部下属所有部门购买这本书学习,并表示这本书将对纳米比亚农业生产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忻顺康先生介绍,“郑先生”曾经在纳米比亚经营农场并从事农产品贸易。本书结合纳米比亚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以及农业现状,介绍了一些目前已经在纳米比亚应用和推广的农业技术。该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农业技术图书,可供政府官员、大学生以及相关农业技术人员阅读使用,对于我国农业成功经验在非洲的推广非常有价值。
演讲结束以后,参加首发式的新闻界人士,大学教授和政府工作人员都在打听作者的情况。外方编辑开口了:“其实,这本书作者,中方编辑和我们社的编辑,也就是我,都是女士……”
一位中国女士在非洲经营农场还独立写书,这着实让人有些吃惊,用时下时髦的词来说,她简直就是个“女汉子”!通过浙江科技出版社,我们试图了解这位郑女士的情况,这是一位怎样的奇女子呢?
初到纳米比亚
郑女士是八年前去纳米比亚的,受纳米比亚使馆工作人员邀请及朋友之托,她先行独自前往纳国考察农场项目。
走出招待所的几天之后,她找到了当地的中国老乡,并搬到老乡的仓库住下。随后她买了一辆二手轿车,自己开车出去收集信息。她的英语口语一开始有些结结巴巴,她每天晚上回到仓库就开始准备第二天可能要涉及到的单词和问题,一遍一遍地大声朗读当地报纸,并把考察结论用英语每天总结。时间从原来的“挥之不去”变得无暇偷闲,她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走遍了首都的大街小巷,跑了二十几个农场,交了一帮农场主朋友,得到了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随后她自己注册了公司,申请了税务登记和进出口许可证,并且在写字楼里租用了一间办公室,她因此有了网络,电话和传真,那个曾经一只脚已经踏上回国航班的无所适从的小女人又变回了自己的主宰,她要准备自己在这里买农场了!
买地挫折
买农场仍然是充满艰辛的,她甚至连政府每年一次的土地拍卖会的时间都打听不到。当她坐在政府办公人员的办公桌前谈自己的投资计划的时候,对方直勾勾地看着她没有说一句话。等她陈述完,对方幽幽地说:“两台电脑。”她还没问这是什么意思,就被同去的中国朋友拉了出来。朋友告诉她,这是想要两台电脑作为代价换取信息。她说:“这不是政府的公开信息么?我们不是来投资的么?”
纳国的电脑在当时很贵,一套普通配置加显示器要人民币一万五千块以上,没有收入,在当地的生存成本确实很高。她终于慢慢地学会了买东西的时候不再把当地的价格跟国内的价格作比较,否则什么也买不下手。
送完电脑以后,她就等待对方给她消息以便进入购地程序。可等了两个月以后也没有任何消息,等她再辗转找人打听,才知道当年的投资购地计划已经结束。她跑去质问她的“联系人”,对方说:可以交上商业计划书等明年再议。
这时,她所住的仓库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再住下去了,她的半年商务考察签证已经马上要到期了,随身带来的几十万人民币所剩无几,她再一次面临是否回国的抉择。
就在所有人异口同声反对她继续留在纳国的时候,有一个养鸡的技术员通过朋友介绍发邮件给她,希望参与她的农场建设。这位技术员表示他是一位资深的养殖技术员,精通从饲料到繁育的一整套技术。这正是她最需要的人才,也是她开办农场的顶梁柱。她于是重拾自建农场的计划,通过当地人购地并公证,经过一套繁琐的程序,向家人借了部分钱买了一块离首都几十公里的五万平方米的农场。
当她驱车第一次来到她自己的农场,除了有冲动找棵树刻上自己的名字之外,剩下的都是担忧和不安。农场的基础建设到底要花掉多少钱,虽然她有过预算,但是在纳国不可预见的费用太多,农场从清理垃圾开始到建成投产,这其中会有多少波折谁能知道?
在所有的困难中,最预算不到的就是某项工作需花费的时间,她不明白为什么黑人需要钱却不愿意
工作,头天下午讲好工钱的十个人,到第二天一早也许只有一个人出现,这一个人到下午也可能跑掉了,当然他又会第二天一早在她门口等着要头天的工钱。平整土地的机械按小时计算,可是照操作员那个速度,她就是付五万块钱也平不出整块地来。整个农场长满了一种在沙漠地带生长的灌木,灌木的粗根可以长达几十米,深扎在土层深处,装载机也常常拿它们无能为力。她就用包产到户的办法,一个工人承包一棵,挖掉地上部分,地下的根挖到一米深砍断清理干净的可以得200块钱。这个在中国很有激励性的办法,在非洲却失了效,工人们都是干了个把小时就一屁股坐到树荫下不肯再干了,或者说饿了,得先给面包吃。
前前后后清理了三个月,农场的前半部分被整饬一新。又苦等了两个月之后,打井队终于来了。尝到井水是在打完井一个月以后了,因为农场里一直接不上电,一个月里接上电还是在她多次交涉之后的结果。纳国在半沙漠地区,水意味着一切。井水抽上来了,清洌冰爽,在大家的一片欢呼声中她狠狠地喝了一口井水,却发现井水是咸的!几万块钱打井的钱就这么浪费了。在她的苦苦央求下,早已离开赶往其他城市的打井队同意由她支付运输费用,把打井设备运回到她的农场再打一眼井,当然打井的费用还是按米计算。
当井水从管口喷涌而出迎头从她的头上浇下来,甘甜的井水夹杂着咸涩的眼泪流进了她的嘴里。这时候她已经来纳国一年了,人晒得漆黑干瘦,酷热和干风让她脸上长满疙瘩,当她的喉咙痒痒想喊出点什么来的时候,她发现她已经有六七个月没有说过中文了。
农场运营
农场基建用了六个多月,国内的养殖技术员早已等得不耐烦,另谋高就了。她在其间又另找了一位技术员,希望能在基建的时候帮上她的忙。没想到这位技术员在来非洲第四天就说自己老母在家有病,吵着要回国。还有两个小伙子一腔热血说要一起干事业,来纳国农场呆了一周就一去不回了。农场的土地像烤焦一般火热,没有定力的人根本无法在农场呆一个小时以上。
她不屈不挠的个性又一次推动着她想办法解决难题。请不来技术员,那就自己学技术。她遍查网络,到处请教,寻找当地种植蔬菜的各种方法,结合自己农场的实际情况,总结自己的一套种植经验。她还设计了一种适合纳国气候的蔬菜大棚,在架上这种大棚以后,她的农场变成了参观和学习的基地,许多人慕名前来,参观以后要求下单购买。
这次老天开始眷顾这位倔强的女人,她留住了几名非常老实的当地工人在农场长期工作,虽然他们没有农业技能,但是她每天五点就起床跟他们一起下地,手把手地指点他们,跟他们一起采摘蔬果,一起去超市门口卖菜,几个工人没有别的顾虑,只要每天按照她的要求把农活完成即可。
当她的甜玉米收获的时候,她农场门口经常停着长长一排车,都是当地人来买甜玉米品尝的,很多人就在地里掰了玉米直接放在嘴里当水果……大家都知道这里有个中国女人,随时到她的农场门口都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她很少用农药,都靠大棚上的防虫网和翻晒土壤、熏棚等技术防虫。她的蔬菜很快就供应到当地最大的超市,只要她种得出来,都可以随时以批发价卖给超市。
很多顾客是带着问题来上门请教的,她从来不保留自己的经验。善良坦诚的她结交了一大帮农场主朋友,他们来到她的农场就像回家一样随便,打声招呼就可以来,到了农场可以随便摘蔬果品尝。
离开纳国
当农场的规模无法满足供应量的需求的时候,她想过开发更多的土地种植鲜切花及动物饲料,可是水又成为制约的瓶颈。她找到市政府寻求支持,这次市政府非常爽快地在生活污水池旁边拔给她30公顷土地。污水经多道过滤,到这一环节已经是清澈见底,水质经检测用来种花和饲料没有任何问题。签完正式合同以后,她又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虽然她已经是市政府里非常受欢迎的座上宾,可是每次她去催促这件事的时候却总是只有承诺没有行动。
她明白症结出在哪里,但是她恪守几年前她给自己定的戒律之一:不行贿。在多次催促无果之后,她终于下定决心离开纳米比亚,去寻找更好的生态和土壤生存发展。
经南非朋友的竭力促成,她转至南非寻求更大发展。南非是非洲的经济中心,有发达的经济和更多的人口。她在南非受到西北省省长及议会会长,南非改革委员会农业及食品安全委员会书记,纳塔尔省政府发言人,及南非多部门负责人及市长的接见。
现在她正在着手撰写她的第二本英文著作,即有关南非农业发展及农业实践探索的实用书籍。书中除讲授科普知识以外,还将贫困地区的落后人群的生产力提升作为重点进行讨论。海外创业经历让郑青的内心更加强大,面对世人的浮躁和奢华之风,她给自己的戒律是:至真,至简,至定。(本报记者 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