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大智)
在中国作家协会日前举办的一次网络作品研讨会上,尽快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成了话题之一。
作协书记处书记陈崎嵘希望“能够从中总结、发现各题材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的共同与差异,为网络文学及网络作家的发展提供借鉴,也为传统文学的发展作出参考”。
而在此前召开的一次广东网络文学研讨会上,陈崎嵘曾表示,建立科学的、完备的、系统的网络文学审美评价体系目前可能为时过早,但需要有一些初步的评价标准。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历16年,对传统文学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人们对网络文学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地作协也把网络文学纳入了作协工作的视野,加强了对网络文学的关注、研究、扶持、引导和管理。
此次“起点中文网作家作品研讨会”邀请了欧阳友权、白烨、马季等十位专家参与作品评审,对《醉枕江山》(作者月关)、《很纯很暧昧》(鱼人二代)、《黄金瞳》(打眼)、《地师》(徐公子胜冶)及《涩女日记》(柳暗花溟)五部作品,从作品立意、构思到创作、发布、改编等各个角度进行了点评。
在谈到评价体系时,徐公子胜治认为网文的参与者没有限制。加入到作协可能会要求填表,必须具备某种资质,但是网文没有这一限制。在网络上故事的结构性非常重要,文学性、思想性以及要表达的主题都非常重要,但是因为阅读选择机制的存在,故事性一定是第一位的。
“必须有故事,有起伏的节奏,如果没有冲突,会使读者产生阅读疲劳。故事性第一,并不排除它的思想性。所以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首先是一个自然的选择体系,过不了这一关,评价是没有意义的。”徐公子胜治表示,一般超长的小说都是超人气的小说,因为市场阅读选择机制厉害到足以裹挟到你的创作。“你不可能跟读者对抗。”他说,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的互动性是很重要的,它的互动性就是依靠有人看,网络作家才去写,你有思想表达就一定要有故事性,所以首先要有一个平衡,这是所有出色的网络文学家的功力,第二步才是评价体系问题。而评价体系跟阅读选择体系是两码事。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说:“网络文学也是文学,要符合小说或文学的基本要求。特别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不仅仅是指偏重情节的‘故事’。”
他认为,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有两种偏离趋向:第一,在作品的生产和传播上,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的无限制,因而无需遵循传统叙事上的“节约原则”;第二,叙事的整体意义结构上,偏离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学建立的总体叙事结构的要求,而呈现出多元化、多中心的弥散结构。在这种新的模式和特征的价值判断上,尚需进一步研究评价。
张柠认为,网络文学的生产和传播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网络文学研究首先要面对这一事实,而不应该先入为主地要去改变这一事实。网络文学整个生产和传播过程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一表象之下,作家的叙事动力除了点击率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深层因素,一个庞大的“生产—传播—感受”共同体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它的文化价值或意义是什么?都需要重新研究。网络文学目前的基本状况,可以称之为“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还有许多值得探讨和规范的空间,这是“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基本动因。
此外,任何一种新兴的文艺形式(包括长篇小说、流行音乐、电影电视等),都有一个从通俗化走向经典化的自然发育过程。所谓“经典化”是要发明一套基本的术语去概括和评价新出现的现象,使之纳入整个人类文明进化史的话语评论体系中,而不是简单地依赖起印数、点击率等数字化的标准。这也是“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立”重要目标。张柠指出,目前的网络文学研究者的规模,与网络文学的生产和传播规模极不相称,研究的专业水准也有待提高。一定要改变两种极端的研究姿态:不是极度贬低和置之不理,就是钻进研究对象之中着迷而不可自拔。这两种姿态,一是不愿意直面事实,一是将未经研究的事实直接价值化。网络文学研究者首先面临的难题,是术语的过多或者匮乏,导致了语言无法抵达和捕捉研究对象。
张柠提出,如何研究网络文学并最终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的协作才能够完成。跨学科结构中应该包含三个主要学术领域的专家:第一是传统文学专家,包括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一方面因为它是“文学家族”中的一员,需要进行文学性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它经常“穿越”。这些专家的组合,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网络小说中“时空穿越”的特征;第二民间文学、民俗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的专家。因为网络文学跟传统文学不一样,它在结构方式上对“现代性”话语(人类中心)的偏离,小说中的“人”是多义的,包括“自然人”“种的人”“群的人”“神的人”,还经常出现“返祖冲动”。在叙事方式上经常带有浓郁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色彩;第三是传播学、媒介文化、符号经济学专家。网络文学跟通俗的流行畅销的纸质书不一样,它首先是以一种文字符号在网络虚拟空间传播,再加上整个生产和传播过程跟资本运营有着密切关联。这三个知识领域要交融和整合。网络文学研究的专业过程中,将这三个领域的专家和知识整合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