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1月29日 星期三

    周和平30年走进吴贻芳

    陈纤雨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1月29日   22 版)
    1934年,蒋介石、宋美龄夫妇来金女大参加毕业典礼。右起:蒋介石、宋美龄、吴贻芳、马吉牧师。
    1928年,吴贻芳由美回国,就任金陵女大校长

        “如果你要写吴贻芳,一定两个家都要写到,一个是教育家,一个是政治家。”周和平在采访的一开始就叮嘱了我这么一句话。

        1982年2月,周和平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委统战部工作。当时,统战部和民进都在“总统府”办公。周和平是在统战部一处(民主党派工作处)工作,开始有机会同吴贻芳接触。吴贻芳时任副省长,还是民进江苏省委主委。1983年,根据省委主要领导的指示,周和平参加了对吴贻芳事迹的采访、整理,并执笔写了宣传她的文章。也就是在宣传吴贻芳事迹的过程中,周和平对吴贻芳从了解到熟悉到由衷的钦佩。所以,从1983年写介绍吴贻芳先生的第一篇文章开始,就一直坚持在写。虽然时断时续,但一直没有停止,前前后后写了几十篇文章,包括吴贻芳年谱,在吴贻芳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汇集成《永远的吴贻芳》一书,以表对她的敬意。

        而现在,我就坐在周和平的对面,每当他回忆起吴贻芳先生的时候,总是眼睛盯着桌面,就像是看着很远的地方一样,眨眼睛的速度都随着回忆的深入而变得缓慢,时而皱着眉,时而抬起右手用手指轻点着桌面,说到激动之处便挺直了后背往椅背上靠去,十指交扣着。

        读书报:您第一次接触吴贻芳先生是在什么时候?当时的印象如何?

        周和平:1982年我到统战部以后,正巧吴贻芳先生生病住院,出院之后就有了第一次接触,当时吴先生年事已高,但是举手投足间庄重、端庄。后来我第一次听她发言也是这样的感受,声音不高,很有条理,气度从容,令人肃然起敬。我印象最深的是1982年她提出要把自己的房子让出来,她说知识分子的住房这么紧张,她自己一个人住那么大的房子不好意思,希望能够换房子。这是我最初与吴先生的接触及认识。到了1983年江苏省委书记批示要宣传吴贻芳同志,我作为从事宣传的工作人员对她的一生事迹开始进行深入的了解,采访了许多人也查找了很多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吴先生的品德及事功有了全面的认识,也对她更加敬重,完整的吴贻芳的形象就是这样呈现在我的面前。

        读书报:吴贻芳先生在教育方面的努力以及贡献,对现在的教育有什么借鉴意义?

        周和平:毫无疑问吴贻芳是一位大师级的教育家了,上海电视台曾经拍过一部系列片叫做《大师》,其中就有吴贻芳这一位人物。吴贻芳1928年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时,年仅35岁,1952年离任时,她59岁。执掌校务23年,她把这样一所规模不大(在校学生最多时只有480人),而且师资、设备都不能和其他公办或教会办的名牌大学相抗衡的女子大学,办成了一所卓有声誉的学校,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其影响至今不衰。

        著名教育学者章开沅先生曾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所名校往往与一位或几位校长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如北京大学与蔡元培、清华大学与梅贻琦、南开大学与张伯苓、浙江大学与竺可祯、金陵大学与陈裕光、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与吴贻芳,等等。”章先生所提及的,金女大是唯一一所女子大学,吴贻芳是唯一一位女性校长。

        毫无疑问,吴贻芳名列民国以来最为杰出的教育家之中,尤其是在女教育家群体里,像她这样成就的无人可比。即使以教会学校而言,当时也有几所教会学校,大概有3所,金陵女子大学是办得最好的一个。所以国外也非常承认吴贻芳著名教育家这样一个地位的。

        关于这一点,也曾有争议,当年有些人说吴贻芳没有著作,但是这几年随着对她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她有很深刻、很精辟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她的一些文章,特别是1982年完成的专著《金女大四十年》至今仍发人深思。我认为,在教育事业上她为后人留下宝贵的遗产。比如,教育理念上,她认为受教育者首先要有一种奉献精神和造福社会的精神。这个和她的金女大是教会学校有很大关系,因为教会学校的教育理念还是比较开明的,主张开放。吴贻芳倡导的“厚生”精神,就是不仅要自己生活得有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奉献他人、服务社会这样一种精神。我认为这种精神对道德的锤炼提升和人格的培养意义重大。另外从金女大的传统看,她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主张中西并用、文理兼修,像这一类的思想我认为今天仍熠熠生辉。现在我们很多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特别是从高校来看,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学生太专业化,知识太偏狭了,但是像吴贻芳当时的那些学生就是比较全面的,德智体美,都很重视。比如她强调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即便在日本侵略中国,大兵压境,轰炸南京,乃至到了重庆以后她一直鼓励学生要积极抗战,而不是一味地躲避在象牙塔里只求安逸。当时分别在重庆和南京办了学生社会服务的基地,这一点今天看来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吴贻芳的教育思想应该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执掌金女大的期间,另一个则是在她的晚年期间。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她呼吁全社会要重视幼儿教育,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教育。她还提出要在教育改革中调整中学的结构,创办勤工俭学的学校。吴贻芳是江苏省副省长,她认为江苏的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形成完整的体系,她一再强调要重视留学生的教育。另外她是一个非常尊重教师的人,关心教育工作者。

        读书报:在您对吴贻芳先生了解愈加深入的这段时间,先生自己认为她一生中最自豪还有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周和平:吴贻芳的一生从家庭方面来看非常不幸。她的一生是在不幸中奋发,在不幸中崛起。吴贻芳的曾祖父是个翰林,祖父是举人,但祖父去世时,家道已衰落。1906年她的父亲投江,那一年她13岁。1911年,一个月的时间哥哥投江、母亲病逝、姐姐自杀,吴贻芳迭遭打击,也萌发了轻生之念。幸亏她的二姨父陈叔通对她说:“自杀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你还有9岁的妹妹和年老的祖母,你已经18岁的人了,你对她们有责任啊!”在陈叔通先生的劝导下,吴贻芳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但是,1933年她的妹妹又失踪了。可以说,吴贻芳一生最大的遗憾应该就是亲情方面的缺失,也因此她能在这种不幸之中奋发崛起,真的犹如凤凰涅槃一般,非常不易。她去世之后之所以让人把她的骨灰撒入长江,就是因为她的父亲和哥哥都是在长江结束了生命,也算是希望能与她的父兄相会。亲情方面是吴贻芳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了,当时我写到这一段的时候真的是不忍落笔。吴贻芳很少有笑的照片,她的性格那么刚烈、那么强硬或许与其人生的这份经历相关。

        吴贻芳最自豪的事情就是教育事业上的建树。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在金女大,她的一千个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非常成功,其中在美国就有150多人,在国内也有好多院士,你想,这样一所小小的教会学校培养出这么多知名人士,确实令人自傲。第二个阶段就是为江苏省教育事业的发展,不管是担任教育厅长还是后来的副省长,她一直在为教育事业操劳,成就斐然。

        此外,吴贻芳一生成就并非只限于教育,她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从担任金女大校长开始,她几番从政,为国家社稷作出了许多贡献。抗战期间,吴贻芳被遴选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成立的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后又担任参政会主席团主席之一。为了让美国人民了解中国的抗战,曾遴选了6位著名教授组团赴美,宣传中国的抗战,吴贻芳是其中唯一的女性教授。抗战胜利前夕,她又作为中国代表团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庄重签下自己的名字。作为中国基督教组织、教育界、妇女界的领袖人物,吴贻芳在国际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解放后,吴贻芳作为无党派人士,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出席了开国大典。她先后担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副省长,以她一贯的风格,坚定踏实地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辛勤劳作。她曾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读书报:如果有机会可以继续写下去关于吴贻芳先生的文章,您还想再写一些什么?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周和平:《永远的吴贻芳》是我30年来了解、研究、宣传吴贻芳的一部总结性的作品,目前我应该是不会再写什么了。但是如果以后有机会重写吴贻芳的话,我觉得要想办法弥补目前的一个缺陷,那就是要把握吴贻芳作为杰出教育家、杰出社会活动家两方面的结合。目前关于吴贻芳的文字多是强调教育一面,而对其政治活动挖掘不够。

        关于吴贻芳1949年以前的一些政治活动,由于资料不易收集,因而语焉不详,比如她1943年到美国宣传抗战,还有在联合国大会的一些活动,现在大多都挖掘得不深入。说得不好听一点,大家都是你抄我我抄你的状态。为什么这次我选择出版《永远的吴贻芳》这本书就是担心后面演变成我抄袭人家的了。对吴贻芳教育思想的研究这几年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也还有继续深入的空间,比如怎样结合时代来认识吴贻芳作为一个教育家所付出的一切。吴贻芳人格魅力是非常大的,凡是见过接触过她的人无不对她肃然起敬,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之所以人格魅力如此之大,一个跟她有一个完整的道德追求有关,另外一个是西化的教育,还有一个便是从小接受的中国传统教育。你可以注意到她的成长是很特殊的,她虽然家庭遭遇不幸,可是她性格很刚烈,不让她上学她就要自杀,后来父母就答应她上了杭州女校,所有她上的学校都非常有名气,都是最好的,几乎都是教会学校,后来又是上了金女大,接着去了美国,所以都是教育影响了她,致使她的精神世界非常丰富。另外在一所国内外知名的大学当校长也是帮助她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然后作为政治家参加政治活动,所以我说教育家和政治家是互相呼应的,也成就了她。

        读书报:您觉得在未来,还会再出现像吴贻芳先生一样优秀的女性人物吗?

        周和平:吴贻芳的出现有着时代的特点,那个特定的时代,比如北伐战争以后收回教育权的斗争让她成为一名教育家,抗日战争前后又让她成为一名政治家等等这样一个时代的特点。另外一个就是她从小受到的一个完整的教育,新中国的建立也是为她很好地提供了一个舞台,不一样,现在能不能产生确实这个问题有点没法回答,但是按照我的观点,想成为像她这么有影响力的确实比较难,跟现在的教育也有关,时代不一样,体制也不一样。(实习记者 陈纤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