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1月15日 星期三

    在高天厚土之上生生不息的一切

    梁鸿鹰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1月15日   18 版)

        创造的激情永远是与创造的收获相伴随的,作家的责任就是去贴近广袤的土地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用笔为生活奉献美的精神享受。舍弃这些生活的事实,文学就会失去底气。陕西作家钟平的创作之所以有底气,就是因为能够扎在生活中去,从生活中萃取、升华一切。

        钟平的文字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把自己的写作与公众的福祉联系在一起,是他的追求,如别林斯基所说:“对公众说来,从事文学这件事,不是遗忘生活烦恼的手段,不是酒醉饭饱后坐在弹簧圈手椅里的一次甜蜜的假寐,——不,对于他们说来,从事文学是社会事业,社会性的、伟大的、重要的事情,崇高精神享受和热烈欢乐的源泉。”钟平把自己创作的出发点总是放在对生活是不是有益处,对社会是不是有触动上的。他写小说不是要把文学当做人生装饰。他同样拒绝让文学充当瓶装水,他向往着大河的波澜,高天的云涛以及森林的茂盛。他愿意塑造迎接风雨、暗礁和巨浪的人物。他的作品让自己所激赏的那些具备勇气、胆略与自信的人隆重出场。因此我们看到,在《塬上》这部厚重的作品里,占主导地位的是立得住、响当当的硬气的人们。他们经着新世纪的风雨,与自己家乡那些可爱、可亲的普通人们共同奋斗。他们活跃在社会生活的第一线。他们把力量和梦想倾注到对现实的改变上。

        《塬上》充满了正能量。作品让我们为一家两代齐心协力致力于改变家乡生态的奋斗而由衷肃然起敬,里面回荡着正气与胆识,主人公的人格力量让我们折服。华塬县里的老资格原生茂一生耿直,退下来后回归山野,他的儿子原尚武不随波逐流,而是选择回地方工作,决心建保护区放飞朱鹮的志向,令原生茂兴奋不已。而女儿原尚青的人生也被改造生态环境的梦想所深深鼓舞。她认为眼里的生态就应该像自己小时候所看到的,“长长的塬,由远处山坡延伸而来,缓缓而落。深深的沟,从远处山梁开岔而生,由窄而宽而深。春光明媚,麦苗青苜蓿嫩,油菜黄槐花香。炎炎夏日,沟底泉水汩汩,甜丝丝,透心凉。收获之秋,包谷熟了,辣椒红了,柿子挂满枝头。寒冬雪日,举目四望,好一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为了这样一个梦想的实现,她由财政局来到乡里的财政所,她的选择是受了父亲、哥哥的影响,同样是梦想的力量所致。

        大地上的人是写作的土壤与生活的衣食父母,他们的欢笑、创造、痛苦或选择,如同一位思想家所说过的那样,“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塬上》的创作反映了一个作家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挚爱与担当,在他看来,我们现在日子是好了,但对我们的环境、我们子孙的皇天后土不能没有忧患意识,我们更不能忘记善待脚下的河山和辛勤劳作的百姓。《塬上》对环境危机等社会问题认识得深,反映得真实可信,在艺术化的描写中试图挖掘出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他塑造的那些基层的干部和普通老百姓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不单具有鲜明的正义感,而且更有从生活中得到的大智慧。读这样的作品,我们的心胸有可能为之开阔、为之豁亮,令我们对那些在高天厚土之下生生不息的人们充满敬意。

        《塬上》无疑也是有底气和有追求的写作,这是因为作家有生活的积累,他明白自己脚下的土地,在他看来,被汗水浇灌过的土地是以它的肥沃和收获而被估价的,而我们每个人、每个作家的才能也是土地,不过这块土地上生产的不是粮食,而是生活的真理、世界的美好。如果自己手中的笔只能生长瞑想和幻想的话,那么,即使再了不起的才能也会沦为砂地或盐池,在那上面就连小草也长不出来。《塬上》植根于传统又直面现实。因为对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钟平常年将创作的根须深深扎进变革中的热土,他倾情书写着自己周围男男女女们的挣扎与奋斗,在艺术地展示出他们爱恨情仇的同时,没有忘记张扬那些亘古以来人们坚守的正面价值,对勤劳正直、对寂寞坚守,作家毫不节制自己的赞赏。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对时代的热爱,作品无论是对改革进程中社会矛盾的触及,还是对大时代弄潮儿的刻画,均具有相当的深度与感染力。

        《塬上》,钟平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49.8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