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邱恒明)
一个改革理论的先行探索者、推广者,需要壮志豪情和铮铮铁骨;一个诗词作者,需要诗情画意和侠骨柔情。厉以宁先生把二者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堪称个人生涯的“混合所有制”。
“梦里过荒丘,寒意飕飕,醒来小院却温柔。不是阶前花未谢,心正无忧。人世似江流,好景悠悠,此行何必再寻舟。遥望波涛东逝去,方到中游。”
以上诗作是厉以宁在77岁生日时写就,反映出一个人的一段心路历程,也能映照出当下中国的改革历程。图书视角看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全面、系统地揭示出作为经济学者的厉以宁的学术思想及理论体系,而《厉以宁诗词选集》则让我们看到了厉以宁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厉股份”与“双重转型”
厉以宁是理论家、斗士。2013年12月12日,中央电视台公布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厉以宁获终身成就奖。央视的评语是:从“厉股份”、到“厉土地”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厉以宁对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各种称谓中,“厉股份”的名声最响,也最深入人心,但却是理论家在特殊历史时期历经殊“死”搏斗后,得来的公众声誉。
20世纪80年代初,围绕着股份制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学术界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厉以宁提出在中国要积极引进企业股份制度,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极端者认为该理论意在搞私有化。从1984年到1986年,厉以宁奔走于全国各地,作了很多演讲,写了很多文章,宣传股份制,强调股份制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公有制形式。厉以宁的股份制理论成为中国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和国企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股票市场在中国出现了。厉以宁和他的“厉股份”的称谓,也载入了中国股市发展的史册。
股份制改革虽然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不断深化和完善,但依旧问题重重,根源在于产权改革没有系统推进。只有产权改革进行得彻底,其他方面的改革才能迎刃而解。
其实,股份制改革只是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中的一环。
1990年8月出版的《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被厉以宁视为“自己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面的代表作”。《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是厉以宁全新专著,2013年11月隆重登场,是另一部重磅作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与《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一脉相承,二者皆以产权改革为核心,讨论土地确权、国有企业的改革、民营企业的产权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双重转型,中国目前处于改革发展的哪一阶段。在厉以宁看来,从1979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30多年之后的今天,中国依旧处于双重转型阶段。
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体制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转型,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在《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一书中,厉以宁厘清了两类经济非均衡状态。第一类非均衡是指:市场不完善、价格不灵活,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都存在,需求约束或供给约束都存在,但是参加市场活动的微观经济单位是标准意义的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第二类经济非均衡是指:市场不完善、价格不灵活,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都存在,需求约束或供给约束都存在,但参加市场活动的微观经济单位并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
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所存在的经济非均衡属于第一类,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中国经济存在的非均衡则是第二类。
由于产权界定和产权明晰工作还有一定差距,市场主体的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比如说,好几亿农民还没有确定产权,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因此厉以宁认为,“中国目前仍属于第二类非均衡状态,产权改革仍应继续推进”。中国经济改革之路需要分两步走,“首先是通过产权改革使中国由第二类经济非均衡转为第一类经济非均衡;第二步主要是通过市场完善化措施,使中国由第一类经济非均衡逐步向经济均衡状态靠拢”。
“厉股份”、“厉土地”、“非均衡理论”等名词或理论的由来及思想精髓,在厉以宁的两部代表作中皆有体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是对《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相关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其中城镇化、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社会资本的创造等问题,是《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应对新形势下中国发展问题的新思考及新阐述。
混合所有制
在双重转型中,厉以宁认为必须把产权问题放在改革的首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权模糊、投资主体不确定、投资方的权利和责任不清晰是改革的主要障碍,也是发展的巨大阻力。因此在体制转型中,产权改革是突破口,是主线;在发展转型中,产权确定和产权清晰是动力源泉。
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改革,厉以宁直言,不应把理论指导、路线图、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两个方面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中是缺一不可的。
在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下,《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书中有关“土地确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镇化”等都有详细地建议。在这里,我们以“混合所有制”方面的内容做一定的延伸阐述。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公告引起了社会广泛地解读,其中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备受瞩目。厉以宁也认为,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经济方面最重要的突破,其中之一就是市场从以前所说的起基础性调节作用改为现在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理论上的突破”,厉以宁说。
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重中之重就是如何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调发展,如何发展中国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厉以宁对混合所有制经济有过深入的思考,他认为“国有企业要能够向混合所有制方向发展,其中包括所处领域的门槛降低,民营经济准入,同时欢迎民营企业参股”。
厉以宁认为,无论是国企、民企都要走混合所有制的道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应该三分天下。混合所有制建立的好处有四:“第一个好处就是把国企的资本雄厚优势和民企的机制灵活优势集中到一起;第二,它走出去对我们有好处,不会被其他国家所限制,也不会因力量小成不了气候;第三,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法人治理结构办得最有效的;第四是,混合所有制经济能够在企业中是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合作的场所,双赢但不仅仅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在国有企业改革之后就有条件成为双赢的获得者了。民营企业在跟国有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也能达到公平竞争、合作的好处。”
厉以宁认为,企业员工持股也是将来的混合所有制形式之一。企业和员工应该共同分享利润,采取股权激励制度。
翻阅《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系统了解厉以宁的理论体系之后,再看近两个月来厉以宁教授的相关言论,比如“社会和谐红利是最大的制度红利”、“小政府、大市场”、“国资委别管国企闲事”、“九方面看当前经济形势”,便能轻松获知其要义。
另一面
一方面,这位中国经济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在耄耋之年还奋战在理论第一线,不辞劳苦亲赴企业、城镇做一线调查,力求让自己的理论研究精益求精,为自己的理论据理力争;另一方面,厉以宁感性、浪漫,在诗词创作方面笔耕不辍。为纪念自己与爱人何玉春50年金婚,他于2008年5月出版了两卷本《厉以宁诗词选集》,收录自己从1947年到2008年61年间所撰写的666首诗词。
“诗是沉思词是情”,厉以宁这样表述自己对诗歌的热爱,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亲人、对国家浓厚的情怀。经济学需要的是理性思考、严谨逻辑乃至冷峻。而作为文学的诗歌需要的更多是情感和激情。厉以宁的诗词不但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透过他的诗词,我们还能看到另一个厉以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冉永平读到厉以宁的诗集很是感慨,在近期出版的《人民日报》上刊发了一篇专文,以示其赞叹与崇敬之心——“作为纪念金婚的诗集,其中更多的是作者写给其夫人的情诗。情诗贵在情真,否则就显得矫情。‘春,满院梨花正恼人。寻谁去,听雨到清晨。’这首《16字令》是作者寄给夫人何玉春的信,全词无一情字,但爱侣间相思之情跃然纸上。作于1959年的《七绝·河北农村所见》中‘高炉余火映红霞,农舍停炊社即家。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体现了作者对‘大跃进’时代的关注和忧思。‘日升日落孰为先,月缺并非月不圆。山景总须横侧看,晚晴也是艳阳天。’这首诗是作者48岁生日所作,充满着作者对国家、民族以及个人未来前途和命运的乐观和信心。‘厉以宁的情诗,像一壶醇厚的老酒,看似清淡平常,喝起来却让人回味无穷’。”
作为经济学家,厉以宁享誉盛名。不过,他的诗才被这盛名时有遮掩,普通大众了解的并不多。厉以宁从小就喜爱阅读和创作古典诗词,六十余年坚持不懈。诗词写作占据了厉以宁不少宝贵时光,我们坚信,正是诗歌陶冶了他坚韧的性格,让他得以保持敏捷的思维并陪伴他度过曾经极其艰难的环境,乐观开朗地接纳生活中的每一缕阳光。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厉以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48.00元
《厉以宁诗词选集》,厉以宁著,商务印书馆2008年5月,56.00元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再版),厉以宁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9月,17.5元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英文版),厉以宁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11月,66.00元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汉英对照版),厉以宁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11月,6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