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请不要问这是为什么

    ——读《湘夫人的情诗》

    肖鹰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2月11日   11 版)
    《湘夫人的情诗》,湘夫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56.00元

        《湘夫人的情诗》锻炼出了许多堪称“情诗警句”的精彩诗句。这些诗句,不仅真切泼辣地表达了作者炽烈的爱情,而且将自我瞬间的情怀结晶化为具有超越意蕴的“情美”,扣人心扉,更令人沉思。

        晚明文人徐渭曾说:古人之诗“本乎情”,非“设情”以为之,因此“有诗而无诗人”;今人之诗“本无是情”,而“设情”以为之,因此“有诗人而无诗”。(《肖甫诗序》)

        以徐渭的论断,我们可以说,今天的文坛是一个“有诗人无诗”的时代。“有诗人无诗”,就是“有诗歌无感情”。今天的诗歌主流,不仅不是“本乎情”,为情作诗,甚至连“设情作诗”都不是,是对情感游戏和拆解,通过肢解和妖魔化情感,展示和炫耀诗技而成就诗人。换言之,在这个有话不能好好说的时代,在当代诗歌中,“情”只是被作为诗人任意玩弄、逞才显能的玩偶使用。

        在这个反情感的诗歌生产时代,《湘夫人的情诗》自然就是逆流而生的“另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赫然以“情诗”命名的诗集中,作者假托无可稽查的“湘夫人”为名,并称“湘夫人是谁,并不重要”,自隐身世。我以为,作者出“情诗”于世而“自隐”,本旨在于导示读者:

        《湘夫人的情诗》是“有诗而无诗人”之诗,是“本乎情”而作。《湘夫人的情诗》作者只是为情作诗,非以诗传人。

        在我看来,以时而论,这部《湘夫人的情诗》是“为情正名”——在这个欲望泛滥、情趣匮乏的时代,它写出了以爱与思的神韵结晶的“情美”。

        与现在的主流诗歌风行的诗句破碎、诗意零乱的“风格”相反,《湘夫人的情诗》的风格是句式大致工整、节奏平缓而音韵沉稳的“古风”,它古朴的格调,显然传承中国《古诗十九首》以来的古体诗韵致,但又有现代先辈冯至们引入中国的西诗“十四行”的气质。我以为,作者采用这样的诗体风格,是因为这诗体所具有的典雅和透明的气质,正与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的气质是协调的。“千篇一律的爱情如同春花秋月”(《四月,繁花盛开》),作者的抒情基调,不是现代主义推崇的那个绝对唯一的“自我之情”,而是亘古以来的“恋爱中的女人之情”。在这个诗集中,众多诗篇,具有很好的结构。比如《倾覆》一诗,我发现全诗四段,在结构上非常完整,有似巴赫的赋格曲,庄严而谐和地推进,每个自然段的首句抽出来,可以构成一首非常有张力的四行诗:“一股巨大的晕眩吞没了绷紧的神经,一个下午等着你,天就黑下来了。阳台上的女人守着莫大的悲哀,微小的希望把生活切割成背离的两块”。

        《湘夫人的情诗》锻炼出了许多堪称“情诗警句”的精彩诗句。这些诗句,不仅真切泼辣地表达了作者炽烈的爱情,而且将自我瞬间的情怀结晶化为具有超越意蕴的“情美”,扣人心扉,更令人沉思。“我们看着对方的眼睛,风吹过心灵”(《蝴蝶的咒语》),“我在你身边化成一滴哭泣的露水”(《隐秘的独白》),“一人咀嚼着伤痛把黑夜点燃”(《挽歌》),“隔着海,我还是感觉到了温暖”(《缠绵的叙述》),“如果不能坦荡自白地爱你/就让我退隐到黑色的影子里”(《挽歌》),这些诗句是一个沉浸于爱中的“我”的心灵独白,它们揭示于读者的,不只是恋爱中的激情恣放,而且更是激情的绮丽芬芳,其中感觉的微妙灵动,意想不到而神理自在。“我把春天关在屋子里发芽”(《这个春天》),“这个世界信息太多,爱你让我很单一”(《静观》),“除了这个房间竟然还有另外的世界”(《五月,相遇》),这三句诗是爱之激情中的“我”对世界的屏蔽与警觉,每一句都内含着饱满的张力,而将三句并置起来,“我爱”与“世界”之间的角逐惊奇动人。“信赖爱才会信赖如此不可靠的语言”,“相思被说了一千遍后化成坚硬的泪”(《随心所欲》),这两句诗,反思了“恋人絮语”的“无意义的意义”,但是,作者不仅凭借对汉语的优雅敏感,而且以真正情至之中的诗心将庸常的“絮语”点化成了闪耀着钻石棱光的“情美”意象。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耳伯麻姑游诗序》)诗歌的妙境,不止于传情,而是要于真切自然中达于韵致精彩的表现——“行于神”。《湘夫人的情诗》的佳美,正在于不失真切自然而又韵致精彩的表现。“对你的思念覆盖着我的日常生活/从清早的晨曦到子夜的月牙/你成为叙述生活的开始和结束/如江水一样连绵不断地流淌”(《老去的是时间》),这段诗,是自然本色的直白,但是,由于作者将庸常的叙述纳入到从容而又典雅的节奏中,那种“千人一口”的“思念”,却结晶为千古常春的“情美”。“把酒,无风,一个愁绪满怀的秋夜/宁愿把自己站成一个望月者的形象/即使天空无月,只有孤独的影子跟随/还是渴望你能在我的望眼欲穿中出现”(《望眼欲穿》),这是借了“望夫石”的旧典,叙述恋爱中的企盼,但是,“即使天空无月”把“望眼欲穿”的古旧意味翻写出了夺人心魂的新意。

        著名诗人冯至曾说:“如果你听到我的歌声落了泪,请不要问我是谁”。《湘夫人的情诗》的作者在诗集的跋中声明“如果你听到我的歌声落了泪,请不要问这是为什么。”比冯至先生的拒绝“问我是谁”更进一步,“湘夫人”拒绝“问这是为什么”——她向读者奉献自己生命中的一段挚爱真情,这情爱以诗而面世,她对于读者全部的企望就是分享这诗中的“情美”。是的,这部“有诗无诗人”的“情诗”,以其真情的自然精彩感动人心,它正应了徐渭所言:“摹情真则动人弥易,传世亦弥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