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窥探佛学殿堂的一扇窗口

    王大鹏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1月27日   10 版)
    《佛学概论》,周绍贤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10月第一版,36.00元

        周绍贤先生的《佛学概论》终于引进大陆了,令人倍感殊胜欣喜。此书聚集了周绍贤先生一生的治学功力,对佛教义理、佛教历史、佛教与中国文化发展等方面皆有恢弘且精密的论述,曾在台湾地区得到广泛的赞誉。这次引入大陆,想必会成为佛学爱好者、哲学和国学专业之学子得以窥探佛学殿堂的一扇窗口。

        当代介绍佛教和佛学的入门书籍已非常之多,例如,在学界广受好评的作品有方立天先生的《中国佛教》、俄国学者舍尔巴茨基的《大乘佛教》、《小乘佛教》等;在教界影响深远的作品则有圣严法师的《佛学入门》、正果法师的《佛教基本知识》、印顺法师《佛法概论》等。虽然上述这些作品各有各的特色,但有的不够系统、有的过于学术,有的则在文采方面稍逊一筹,而这些问题均在周著《佛学概论》中得到了避免。除此之外,周著还有一些独到的看点。

        该书作者周绍贤先生便是主要看点之一。周先生童年时期师从晚清进士杨玉相,读五经,习诗文。十四岁时,读《玄奘大师传》,因仰慕玄奘法师之为人,屡欲出家,后被家人劝阻。青年时期他曾就读于梁漱溟创办的乡村建设学院,毕业后从事乡村建设工作。后来还曾师从现代新儒家的开山大师熊十力。抗战爆发后,山东沦陷,他回乡组织游击队,英勇抗击日寇。1943年夏,因作战受伤,赴皖北,后于山东政治学院任教。抗战胜利后,任青岛市《公报》主笔,并被选为市议员。1949年秋去台湾,曾任东吴大学、师范大学、政治大学教授,兼任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

        他这一生,其精神不断出入儒佛,与梁漱溟、熊十力这两位大儒的个性与才气皆十分相仿,无论是人格还是学术,均得梁熊二师之真传。他对儒释道三家皆有精深的研究,著述颇丰。这本《佛学概论》则是根据他在台湾多所大学讲授佛学课程的讲义整理而成。该书在义理、考据与辞章方面的造诣皆属一流,既易读又耐读,读者倘若翻览一页,当知余言不虚。

        全书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四章是对佛教历史与义理的基本介绍。后六章梳理了佛教自汉传入我国至清代的发展情况。佛学虽胜义妙理,精微广大,但凭此二十余万字,读者可概览佛学与中国佛教之精髓。就第一部分而言,最大的看点在于作者对佛学最基本的法相或概念进行了系统且精要的介绍和梳理: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法印、八正道、中道、五蕴、业、因果、轮回、戒定慧、涅槃。这些基础概念是把握佛教到底想干什么,在干什么和能干什么的要旨。

        除此之外,在第四章中,作者对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来龙去脉,义理异同进行了宏观比较,并有精彩的论述。例如,以往的佛教常识认为,大乘是修菩萨道的,自利利他;而小乘则是修罗汉道的,只教人做个自了汉,即只顾自己解脱,而不度他人。与以往的陈腐观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周著并没有在大乘、小乘中间分出一个高低来,相反,他指出,大小乘实乃一体,“世尊说法所以有大小乘之义,乃因众生之机根不同,因材施教”。因此,中国佛教虽属大乘佛法,但不必斥责小乘佛教为狭隘自私。这种观点与目前国际佛教界的主流看法完全一致,为了避免歧视,大乘、小乘佛教这种称法也已被北传(包括汉传)、南传这样的说法所代替。周著进一步指出,大乘小乘实乃殊途同归:大乘明人空,小乘明法空,但不能明人空,便不能证法空。小乘务在自救,大乘兼以救人,但不能自救,即不能救人。——这的确是客观公道之论。

        在周著后半部分,最精彩、最有看头的部分则有三处。其一,在儒释道三教问题上,作者对历史上发生过的辩论进行了精彩的疏解与评论。作者认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三教互相影响且有融合之势头,但毕竟各有特性,不宜混淆。儒家属于入世主义,平易近人,信众最多,但不能指望人人皆有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所以就需要道与佛的补充。道家属于超世主义,超然物外,胸怀恬淡,旨在摆脱无谓之烦恼。而佛家属于出世主义,对尘世之苦无法忍受者,非走出世之道不能安心立命。三家虽殊,而其福惠人生则一,可分工合作,共同导人生入光明之境。

        其二,对中国佛教之大乘八大宗派、小乘两个宗派进行了系统地介绍。大乘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小乘俱舍宗、成实宗的复杂义理在作者笔下变得清晰明确。周著指出,中国佛教并非中国人独创,一切佛法皆以释迦所说为本,只是因为流传之时代与区域有机缘之差别,说法各有特别之发挥。在中国,最流行的法门则属台、贤、禅、净四派,台、贤二宗重在“教”,故理论丰富,但随着佛教的普及,这些注重理论学习的派别逐渐衰落乃至消亡;而不立文字的禅宗和净心念佛的净土宗则长盛不衰,后者已成为当今大陆第一宗派。

        其三,将佛学对宋明理学之影响进行了精要的论述。周著表明,宋明之儒,由心性而通入佛家之禅学。如言其异,然心同此理;如言其同,而儒佛之宗旨不同。宋明儒者虽心服佛理,而又坚持儒家之态度。宋代理学开山大师周濂溪曾在常总那里研习佛法,张横渠、杨时亦得到常总的点拨,程明道、程伊川皆好读佛经。宋之理学分心学与理学二派,此一分野明显继承于禅学的两个流派:曹洞宗宏智正觉所教之“默照禅”与临济宗大慧宗杲所教之“看话禅”。明道以养心为先,穷理次之,明显受“默照禅”影响,陆象山“尊德性”之学亦复如此;伊川以穷理为先,养心次之,受“看话禅”之陶染,朱子之“道问学”之学乃一脉相承。

        至明代,王阳明初致力于朱子之学,后来出入佛老而始悟道。他的三大学说:“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均受陆象山影响。陆学既含禅学,而阳明则尤显然以禅法传道,其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作两解,更是与禅学以顿教启发大智,以渐教诱导中下之人同义。其所谓“良知”也即佛家之“佛性”,“致良知”就是佛教之“明心见性”。宋明儒学继承佛学的事实已成为学术界之公论,儒家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都无法忽视佛学的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周著《佛学概论》实乃一本功底深厚、说理扎实的优秀入门书籍,作者不仅能客观叙述佛教之义理,亦能为佛学所遭受之非难而辩白,无论好学抑或实修者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