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有些苦痛,无法省略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1月27日   16 版)

        中国第一代跳水皇后高敏沉寂多年后,首次推出自己的新作《敏·感:人生没有规定动作》,讲述她和很多普通人一样,从逆境中起步,经历被看轻、挫折、苦痛、迷茫、犹豫,在不断面对、拷问和改变自己中,冲出全运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等一场场大赛,一步步走上人生的顶峰,成为一代跳水皇后。该书收录了她与困境交锋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思考和体悟。

        我的成长和职业生涯与一般人不同,一般人的学习和工作,主要以外物或外界的知识为对象,我始终以自己为对象,不断地去击打自己的身体、意志和心灵,不断折腾、不断发现、不断跳下去、不断爬上来。

        世界上很多事情看起来简单,因为你看到的只是过程或结果的一个切面,眼睛的悲哀在于,能看到东西,却永远看不到东西的本质……我开始进入练跳水以来感到没有对手的灰色空间,只能自己和自己较劲,那种孤独感,穿透皮肤,渗入骨头。但是,我始终把指向明天的指南针竖在自己的心里。

        在我的运动生涯里,我一共拿到70余枚金牌,包括11次世界冠军、两届奥运会冠军。从1986年拿到第一个世界冠军到1992年退役,我包揽了那7年中所有我参加过的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跳水世界杯、世界游泳锦标赛、奥运会跳板跳水的冠军。

        这个过程,没那么简单。

        坚定的专注,是走向明天的指南针

        我专注于已经选择的路。那个时代,因为可以免费游泳,9岁我就开始练跳水。10岁离开父母进入四川省运动队,在国家队大门打开之前,我经历了肘关节骨裂、耳膜穿孔、从十米摔下吐血3个月等一连串的伤痛。

        我害怕过,犹豫过,无数次想放弃过。但有一点我始终非常清楚,我在用一生中最有活力的时光练跳水,失去了与同龄人一起疯、一起玩的所有乐趣,失去了父母的疼爱甚至忘记了撒娇,我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付出。

        当我带着伤病训练的时候,我告诉自己,在训练中,不尽力,不努力,想偷懒、松懈以获得体力上的短暂轻松,浪费的就是人生中最好的时光。冠军只有一个,不可能每一个运动员都能走到那个位置,冠军有无数看不见的要求和条件,不理解这些要求和条件,永远都成不了冠军。

        命运具有变态般的苛刻、精细,它会跟你算到毫发无差。我要成为冠军,就必须克服所有阻碍冠军的因素,就必须在每一个细节上去集中自己的所有力量。

        我专注于动作细节。真正的技术、真正的分量在于细节。每一次赛后,我都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分析动作细节,比10个动作,我会把当年全世界10个动作的最高分全都找出来。如果哪个动作有人得分比我高,那么,这个动作和跳这个动作的人就会被我锁定,成为下一次比赛我要超越的目标。

        当我把超越的目标和动作细分到不同对手身上的时候,每一个对手都放大了,我要超越的目标更加清晰可见,我终于知道庖丁是如何解牛的了。

        为了准备1986年世界锦标赛,我给自己准备了许多计划:赛前怎么做准备活动;比赛中第几个运动员起跳时我开始做模仿;第几个运动员起跳时我开始走向3米板;预赛和决赛参赛人数不一样,对做准备活动时间的长短要求也不同,第一天怎么练,第二天怎么练,等等。

        我专注于我的每个目标。需要很长时间解决的问题基本都是枯燥的,读书、工作、训练都是如此,但我有我的私房秘密:要在大目标下,给自己设定一些容易实现的小目标,就像要爬上一棵大树的顶端,这些小目标就是搭建出来的枝杈,顺着这一个个支点,才能爬上顶端。

        1986年跳水世界杯结束后,徐教练决定让我好好休息和调整,并取消了接下来的所有国际比赛,因为后面等着我的是一个大目标:“你的下一个目标是奥运会冠军,希望你的手恢复后,能跳过600分。”

        那是一个全世界从未有女运动员爬上的顶端。

        随着肘关节慢慢恢复,训练和学习越来越苦。早晨6点起床,到晚上做完作业9点半熄灯才能休息。我每天都像机器一样没完没了地转、转、转,每天都要重复地练每一个动作,时间一长,觉得特别乏味。乏味,是对一个人耐力和创造力的极大考验。

        怎么样才能在乏味中坚持下去?怎么样才能实现600分的目标?经过几天的苦想,我决定把训练场变成赛场,把每天训练的第一个动作和每一个动作的第一跳都当成比赛。跳之前,我总是把自己融入比赛,假设一些情境,给自己施加压力,尽量让自己进入状态,紧张起来。果然,这一招很灵,每天的训练不再那么单调,变得有意思得多,时间也过得快得多。

        那段时间,常常是场地工作人员到馆里,告诉不爱戴手表的徐教练:“7点多了!”有时,餐厅里的年轻师傅们等得不耐烦了,也会来游泳池看我跳水,训练因此多了几个观众,气氛就更足了。

        后来回想起这段时间的训练,我才知道这一招直接把训练和比赛嫁接起来了。有时我怎么跳都不能在比赛中跳好,有时我又特能发挥,一到比赛就跳好了。这是为什么?

        我像找到了猎物一样,沿着这条线迅速嗅下去:体力好时,怎么跳才能在比赛中发挥,体力不好时又该怎么跳;体重增了一两斤时怎么跳,体重下降了又该怎么跳。不同的身体状况、技术状态,要用什么不同的心理,这些在我的脑子和身体训练中快速循环。很快,我为自己设计了一套针对不同身体状况的特殊心理和技术方法。

        有了这套东西,我心里踏实了很多,在接下来的第6届全运会和英国水晶宫邀请赛中,我以超过100分的优势轻而易举地入手第一名。我开始进入练跳水以来感到没有对手的灰色空间,只能自己和自己较劲,那种孤独感,穿透皮肤,渗入骨头。

        但是,我始终把指向明天的指南针竖在自己的心里。

        1988年4月,在中国国际公开赛中,我成为第一个在国际比赛中超过600分的女选手。

        对自己狠,是对自己的明天负责。

        我的运动生涯中,曾有两个月的时间被迫控制体重。体重,对跳水运动员而言,不是美的问题,而是命运的问题。

        16岁那年,我的肘关节第二次受伤,徐教练告诉我,他最担心的是这个时候训练量跟不上,我可能会发胖。

        当时我并没在意,受伤前我的体重是88斤,觉得自己也从来没胖过。一周后,突然发现自己的体重一下长到了93斤,当时就吓哭了。当天,我没敢吃饭,水都没敢喝一口就回到了房间。一晚上都在担心明天体重还会长。

        第二天早餐只喝了牛奶,中午只吃了蔬菜和水果。可下午一上秤,94斤,比头一天还多了1斤!

        我意识到再不控制体重我的运动生涯真的要断送了。

        那天之后,早餐我只喝半碗牛奶,中午只吃2个水果,下午到训练场地,特地穿上一套胶制的出汗服,从脖子到脚腕完全包裹住,不透气。我穿着它做完所有的训练,再在游泳馆里跑30分钟。跑完后,出汗服里全是汗,衣服脱下来,地上积了一滩水。上称一称,体重还是没降。当时,我觉得自己就是喝西北风都会长体重。

        从那以后,直到我能正常训练,晚饭基本没吃过,也不敢喝水。晚上饿极了,渴死了,肚子“咕噜咕噜”不停地叫,怎么也睡不着。不仅节食,而且节水,是对我的巨大折磨。

        实在忍不住,我倒了一杯水,大大地喝一口,慢慢往下咽。咽到一半,又把剩下的一半吐了出来,我对自己说:“要坚持,奥运会冠军在等着你!”在床上,肚子仍然不停地“咕咕”叫,我翻过来折腾去,直到找到一个让我觉得不太饿的姿势,肚子不叫了,才能入睡。

        那段时间,我最怕去的地方就是食堂,因为看什么都香。早餐,牛奶不敢喝了,改米汤加一个鸡蛋,咸菜不敢吃,怕吃了口渴。上午上文化课刚到10点半,肚子就“咕噜咕噜”地叫,惹得大家都看着我,只好用劲收紧肚子不让它叫。整个上午根本听不进老师讲的课,只想着一会儿能吃点什么。

        进到餐厅,看着那些丰富的菜和大块大块的肉,恨不得打开肚子直接塞进去。最后强迫自己只拿一瓶酸奶、几片肉、一点蔬菜和一点点米饭。我吃的动作很像慢镜头,菜一点一点地放在嘴里使劲嚼、反复嚼,一直嚼到没味了才吞进肚子里。吃完,我把酸奶放在匙里,用舌头慢慢地舔。由于不敢多喝水,我的嘴唇天天干得起皮。

        直到肘关节恢复,可以进行正规训练了,我的体重才停在了95斤线上。短短不到两个月我长了7斤,我的身高从1.58米长到了1.62米,就是说由于受伤,运动量突然减少,我的身高长了4公分。

        每一个运动员的职业生涯里,身体发育,训练受伤,都是不可不免的。但当这两样同时出现时,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果我没把自己饿得睡不着觉,如果我让自己大口大口地喝水,肯定是另一个结局。

        我觉得冠军这条路,与很多路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不允许你犯第二次错误,你也永远没机会犯两次错误。

        我很庆幸,由于我对自己的苛刻,对自己的狠,我得到了成倍的回报。

        挖开自己和环境的通道,才能从人群中跳出来。

        我想每个人都不能严格确定,哪一样东西,是不受别人影响而来的,真的是百分百原创。环境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强大、更重要。人本身是有限的,要想强大,得把他人的、外界的强大装进来。

        人生目标越高,就要站得越高。我能成为世界冠军,并不是我天生就能跳到那个位置,只是我挖开了我和世界巅峰的通道,我从市队到省队,再到国家队,就是这种努力的过程。

        在国家队,为了鼓励我们更好地训练、出成绩,队里请越战英雄给我们讲战争,请健康专家讲营养,请心理专家讲心理。至此,我得以站在一个国家的平台上。

        在我的记忆中,最让我受益的是一位特技演员的一堂课。

        特技表演前,没有人能准确预知后果。但有两件事他一定要做到:一是要有信心,并且信心一定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二是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包括心理、场地、环境、身体等。他的诀窍是,每次做特技时,一定要在信心十足的情况下,把每一个可能发生的意外都想到,当意外出现时,才能冷静地处理。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套自己的心理准备计划,有些人喜欢在表演前把要领在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他却更习惯于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脑子里放一遍。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但它仿佛早就种在了我的心里,只不过一直被黑暗封印着。特技演员的话像解开封印的密码,射进我的心里。我认识到之前比赛中出现的许多失误,就是因为没有把可能发生的事情考虑到,一旦有点不顺,就会失败。

        当天晚上,我像捡到了宝贝似的兴奋不已,马上围绕老前辈的观点给自己定出了几套比赛时的心理训练方法。

        体力好的时候要控制比赛的兴奋,加强练基本功训练,通过肌肉节奏的放慢来缓解兴奋造成的用力过猛。

        体力不好的时候要调动情绪,减少说话,减少眼睛往上看的频率,减少跳动作的次数,保存体力,只在跳动作时才集中发力。

        精确调整自己的竞技状态周期,最好的竞技状态只能保持两到三天,要提前调动,抓住技术往上走的势头,一天比一天好的竞技状态是最好的,这样最有士气。比赛最怕的是,赛前训练特好,比赛一开始,技术刚好往下走。

        老前辈的另一个观点是:心理素质是必须要练的,比如做一些本来不愿做的事情,并在做的过程中去找到一种最适合的方法,以此调整心态。此后,我会刻意让自己去做一些从来没做过的事,比如训练结束后,选一条平时不走的路回宿舍,想喝水时却喝酸奶,以此感知和承受突然出现的别扭和意外。

        我不知道这种方法、这些做法,在我日后的比赛中起了多大作用。但我知道,我一直没放弃爬向世界之巅。站在奥运跳板上的一跳,是我在跳了上千次、上万次之后的一跳。

        修炼独属于自己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每个人的能力生来是有大小的,每个人的天赋也并不相同。我进入国家队的第一天,就意识到身边每一位队友的天赋都不相上下,这里没有弱手。

        记得有位记者到国家队采访我,远远地看了一下午的训练后告诉我,每个人都跳得很好,根本分不出哪个是我。世界冠军之争,要比的是谁的努力多,谁的付出多,谁比谁能咬牙,谁比谁更能坚持等一系列综合能力。这些纵横于身体和内心的竞争是一般人看不到的。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别人训练跳2个动作,我要跳3个。为了在同样的时间里比别人练得多,我总是选人少的跳板。对于跳板运动员,最难的技术就是掌握跳板的弹性,而每一块跳板的弹性都是不同的,所以选一块好的跳板非常重要。

        但我要求自己站上任何跳板都要能完成动作,哪块跳板使用的人少,我就选哪块。有时一天的训练,我会在两块不同的跳板上完成。有时训练的人过多,我会在等的时间先到1米板跳一个基本功。

        我做到了尽量不让自己在训练场站着浪费时间。这个过程,我不仅赢得更多的训练时间,还培养了自己的适应能力。后来,我从不怕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比赛,而且越紧张发挥越好,我相信这与适应能力的培养是有关系的。

        这种适应能力,就是我一直打磨的属于我自己的能力。只有这种能力,我才能在大的相同下,找到细小的不同,而正是这些细小,在关键时刻决定了一个人命运的走向。

        1986年1月,徐教练突然作出重大决定,我顶替受伤的奥运冠军周继红,参加苏联和德国邀请赛。

        第二天,我的训练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以往练基本功为主转为全套动作训练。几个月来,徐教练把我的每一个动作都分解成好几个部分来练,现在我要把这些部分拼成一个整块。刚开始我以为会很难,可完成整套动作时,才知道现在的我已今非昔比,能够非常轻松地完成每一个高难度动作。尤其是翻腾动作完成后入水那一刹那,身体直直的,飞快地破水而入。

        一周后,徐教练又改变了训练方法,从上周每个动作跳七八次,改到把一套动作中每一个动作跳到7分才能回家。

        我心想,这有什么难的!

        训练开始了。一套动作一共10个,分两个部分,5个规定动作和5个自选动作。5个规定动作比较容易,没几轮就完成了。自选动作徐教练要求很高,必须跳到没有什么大毛病,才给我8分。常常是前4个动作跳好了,都得了7分,第五个动作却只有6分,有时甚至出现了很大失误,又得重新来。

        第一天的轮跳训练从下午3点半开始,直到7点我还在不停地往3米板台上爬,最后徐教练放弃了:“回去好好想想,调整好心理,做到每个动作都能发挥。明天接着来!”

        第二天醒来,我害怕了,怕今天又完不成训练计划。徐教练对我说:“现在是练心理的时候,你应该从中总结经验,找到一套适合自己比赛的心理,到比赛时总结经验就太晚了。比赛时,我们要的是成绩,没有时间要教训。”

        我突然明白,徐教练这样逼我,其实是怕我失去这次比赛的机会。对于当时仍是一个带训队员的我来说,这样的机会是以飞的速度划过的,一次抓不住,就永远没机会了。

        我很快平静下来,把前段时间学来的知识进行总结分类:第一类是充满信心,想好动作要领再跳;第二类是心平气和,把每个动作细节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想到,并做好充分准备。

        结果我发现,用第一种方法很容易失误,动作技术常常发生意外,与心里准备好的技术有很大差别;第二种方法让我稳定了许多。于是,每次跳动作前我都会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到,比如,走板没到板头怎么办,脚走出了板怎么办,起跳近了怎么办,没有翻腾力怎么办……虽然每次跳之前脑子里都要折腾好多来回,但跳起来却容易控制多了。

        那天我很快达到了徐教练的要求,并且还有时间去练基本功。

        靠着这种独特的方法,我在苏联和德国的比赛中,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块3米板金牌。

        回到北京,大家都为我高兴,这也是我第一次看见自己的比赛录像,我感觉自己跳得挺好。王教练为我的554分而吃惊,徐教练却很严肃:“再练两个月580分没问题。”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他,心想能再跳一个550分就很不错了,因为整套动作,一个也没失误,每个动作都8分以上,有的还是9分,再加30分,怎么可能啊?我没敢多问,回到房间,“580分”不停地在我的脑海里飞,直到进入梦乡。

        第二天马上开始正常训练,徐教练和王教练并没因为我拿到了冠军,就放松对我的要求,反而更严了,训练中我一点都没感觉到与之前有什么不同。

        有一天,我总是达不到徐教练的要求,只能不停地跳。跳完走出游泳馆才知道已经是晚上8点了,食堂早就关门了,只好坐在徐教练的自行车后去他家吃小灶。

        一天晚上,徐教练通知我:“你要准备好,队里决定让你去参加5月份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和古巴的比赛。我希望你在这次比赛中能比在苏联和德国时跳得更好。”

        我知道580分的挑战终于来了。徐教练给我分析了许多技术要领并要求我多看技术录像,他说:“30分其实并不多,每个动作只需要提高3分,10个动作就是30分,

        你多看看技术录像,看看每一个动作都有哪些地方可以提高。”

        晚上,我又兴奋得睡不着了,我知道,只要我能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我就更有把握拿到世界锦标赛的入场券。

        从那以后,只要有时间我就往录像室跑。星期天放假,我在录像室一坐就一天,盯着每一个可能提高我得分的技术和可能性,甚至细到手指的位置。徐教练看我如此认真,请技术人员专门为队里设计了一个高科技对比图,把动作起跳的高度准确地标出,这样我的动作就可以跟别人的动作进行比较。

        我把自己的动作和洛加尼斯的进行比较,我的起跳永远也赶不上他的高度,但可以从我和他起跳的角度和技术、动作的连接、空中的打开、入水的方向和线条等方面找到间隙。我也分析了许多优秀运动员的技术,我逐渐明白,裁判喜欢什么样的起跳、连接、打开、入水,也解开了为什么我一出道就得到欧洲裁判的认可,却在国内比赛中得分很低的谜底。

        原来,长期的训练中,我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我人不高,体重轻,在跳板上体重太轻,很难把板压下去,压不下板就不可能有大的反弹,起跳就高不了。3米板起跳不高就等于没有前途,就凭这一点,国内的裁判就可以判我的“死刑”。

        到国家队后,徐教练重新为我夯实了基础,让我学会了怎么平衡跳板的弹性和节奏,硬性把我的力量和板的弹性嫁接在一起,通过一次又一次磨合,我的高度虽然不能与那些高大的运动员比,却很流畅,能够巧妙地与板的节奏融合在一起。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的内在力量很好。跳到空中后,人很飘,不往下掉,完成动作就会比一般人好,加上徐教练又花了很多精力改我的入水线条,在空中,我比别人有更长的时间向裁判和观众展示那笔直的身体后才入水,这也是当时其他女子跳板运动员很难做到的。

        我又对一些看起来差不多,得分却不一样的动作进行分析,发现向前入水,裁判喜欢身体完全达到90度后才入水的动作,向后入水,裁判喜欢入水时随着下去的动作。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同样的入水、同样的水花,裁判会给不同分数的原因。

        我不断放大别人,解剖自己,在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中找自己的潜力,才一点一点跳出了属于自己的细微优势,这让我从少年组中跳了出来。

        坚定赢的信念,才有可能赢。

        不是你想赢就会赢,但不想赢就一定不会赢。

        1984年,我还在省队,刚经历肺被摔破出血,那时候我看还在起点上挣扎,看不到更远的地方。

        奥运会开幕式那天,我买了一个大西瓜,分成两半,抱在怀里,一边用勺子从中间挖着吃,一边看电视,一会儿激动,一会儿羡慕,一会儿失落。

        那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得15枚金牌,跳水也拿到1枚。那也是我第一次从电视上看到美国运动员洛加尼斯,他一下成了我的偶像。他的动作太漂亮了,慢动作都找不出任何毛病。在他身上,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跳水的魅力。

        当我正经历着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考验时,奥运会给了我一针“兴奋剂”,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方向:一定要争取参加奥运会。这条路上,有一个个我要赢的目标,一个个我要赢的人。这成为我的动力,有这个动力,我跌倒了才会爬起来,而不是永远趴下。

        在我一步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总有一个个想赢的人和目标,这个目标让我的体力、智力、情力、精力和技力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靶子。

        但等我走上世界之巅后,靶子突然消失了,只剩下我自己,我所有的视线和力量都聚焦到我自己的身上。

        在别人眼里我最辉煌的时候,恰恰是我最痛苦的时候。

        当小队员羡慕我不用练得比他们多的时候,我在担心被超越,我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怎么让自己的训练更有质量。

        当整个团队都在关心我每天吃得好不好的时候,我在害怕生病、受伤,我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去预防自己不会被伤病击垮。

        当队友们都觉得我不可战胜的时候,我在害怕失败,我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找无数的理由鼓励自己:没有人比我更好。

        拿的金牌越多,我越害怕比赛。我怕输,我怕对不起为我全力付出的团队,我怕看到被超越后对手的喜悦和自己团队的痛苦,我更怕输了后怎么面对自己。

        7年的冠军生涯,每年拿世界冠军是我要完成的核心工作。拿到冠军后的喜悦感也越来越低,后来拿了冠军反而觉得恐慌,不敢去想下一场比赛。多少年后的今天,当我回忆那段人生,我想支撑我不败纪录的动力不仅是我想赢,可能更多的是对失败的恐惧。

        为了不被超越,我比任何人都努力。有时候练到累得看见自己的手在抖,有时候躺在床上觉得肌肉和精力在一点一点地被肢解,有时候会在夜里被失败吓得满脸泪痕。

        可当我站在紧张的赛场上,支撑我、鼓励我的也正是这一幕幕煎熬。在无数紧张的比赛中,我对自己说:老天有眼,只要我付出的比别人多,冠军就是我的。每每这些煎熬浮现在我的眼前,站在跳板上的我,紧张的肌肉会得到短暂的放松,紧绷的神经会得到短暂的缓解。我相信这短暂的缓解是我比对手更能坚持的理由。

        我的人生经验告诉我,没有突然的爆发,只有日积月累的沉淀和挤压后才有山峰的崛起。当我想成为冠军的欲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什么招都会想得出来,什么奇迹都会发生。

        我的一生中,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参加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因为我怕压力,怕输,觉得自己的身心已经达到极限,支撑不到奥运会,我甚至想过不活了。但当我顶过各种压力,1992年奥运会再一次战胜自己,直到今天,我不得不承认这也是我一生中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因为,这之后的每一天,我都会觉得没有遗憾,我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所有人,我才会有更多的信心和力量去追寻新的生活、攀登新的高点。

        世界本不简单。宇宙无限,没有起点,没有终点,世上没有相同的树叶,没有相同的河流,没有相同的路,每一种生物、每一种现象、每一种演变,都有历经千万年而难解的成分。

        人生本不简单。要选择无数次,学习无数次,欲望无数次,竞争无数次,开心无数次,郁闷无数次,这么多无数次相互纠缠,多一次少一次绕一次岔一次,结局可能都不同。每一条路,都不是你一个人走,不是想有就有,不是得到就不失去。生老病死,无常和意外,紧跟着每一个人。

        所以,我认为,能走出自己特色的人就不简单,这份不简单的菜谱中的食材,遍布着让我们惊叹和震撼的自我苛刻、付出、舍弃、忍耐和思考。

        每个人都应该追寻自己的不简单,因为,世界和人生本就没那么简单。

        这么多年,我走过很多地方,经历过很多人和事。不论在哪里,我都能清楚地感受到,曾经的我和今天的我,以及我、我们和很多人的不同。

        这种不同,背后有一个任凭雨水冲刷,也洗不掉的标签——苦痛力。那是一种在苦痛中生长出来的理解、认知和坚持。

        有这种力,很多苦你就能接受,很多痛你就能忍过去,很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你就能做到;没有这种力,很多事情你走到一半就会被撞回来,很多煎熬永远都只是煎熬;没有这种力,很多放弃、很多颓废、很多没有底线的行为才会像杂草一样狂生。

        有些精彩,不可唾手而得;有些苦痛,无法省略。

        本文摘自《敏·感:人生没有规定动作》,高敏/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3年10月第一版,定价:36.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