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被贬低了的“美国梦”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1月20日   16 版)
    (本文摘自《幸福为什么买不到:破解物质时代的幸福密码》,詹姆斯·A.罗伯茨著,田科武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定价:45.00元)

        麦当娜一语中的

        美国人的物质主义水平正越来越高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要看一下典型的美国消费者的花费习惯就足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我们的生活水平突飞猛进。事实上,如果你画一张二战后美国人的生活图,你会发现,所有与金钱和物质财富有关的线条上升很快。通过消费实现幸福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时代心理。

        看看我们的消费。50年前,美国人住宅的平均面积约为112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153平方米。到2008年,约为232平方米。与此同时,美国家庭的规模却越来越小,而不是越来越大。忘掉只能容纳两辆车的车库吧。现今任何一栋像样儿的新住宅,其车库都达到了可以容纳3辆车的标准。我们驾驶的汽车的牌照号及外形尺寸也同样如此。我们希望我们的交通工具闪亮、快速、巨大。最新型号的手机和其他电子小玩意儿被视为必备之物。在消费方面,我的遗憾之一是:没有在这番消费狂潮兴起之时投资储藏间业务。

        不止家长们如此,事实上,当代少年儿童是迄今为止最有品牌意识、物质倾向最强的一代人。美国孩子们认为,他们身上穿的衣服和使用的品牌透露了他们的身份,界定了其社会地位。家长、教师和社会观察者对青少年中兴起的物质主义潮流越来越忧心忡忡。在一项近期完成的全国性调查中,90%的成年人说,他们的孩子沉溺于购买和消费,近80%的人认为有必要就针对孩子的广告设置限制。每年有超过10亿美元针对儿童的广告投放在媒体上。另外,每年还有100亿美元用于旨在吸引孩子的促销、公共关系和购买之上。

        最近一项针对约25万名大学新生的调查,进一步证明我们日益痴迷于物质财富。该调查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进行,每年进行一次,2010年1月发布了其最新的调查结果。该调查发现,在参与调查的大学新生中,77%的人认为,“财务上非常宽裕”很重要。而1980年时认为“财务上非常宽裕”很重要的大学生比例只有62.5%,1966年时为42%。大学生的物质倾向越来越强,这与我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我发现,比较婴儿潮一代、X一代、Y一代、千禧一代,后一代人信用卡滥用和强迫性购物的发生

        率,都比前一代高。在如何花钱方面,似乎一代比一代不正常。对于许多年轻的成年人来说,信用卡交易中涉及的钱非常抽象,几乎是不真实的。债务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已经不再只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美国大都会人寿(MetLife)2009年进行的一项有关美国梦的研究发现,81%的X一代年轻人承认,即使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他们仍然没有足够的财务安全网。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消费者破产呈稳定增长态势,2005年时有超过200万人提起破产申请,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尽管当年出台的有关消费者破产的法律收紧了个人破产的条件,但当前的经济危机可能会导致破产申请量进一步增加。美国人酷爱信用卡。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人的平均信用卡债务一直在节节攀升———至2008年达到顶峰。这一年里,平均每个家庭拥有13张信用卡或记账卡,并有约11000美元的信用卡欠款。

        美国消费文化产生的巨量垃圾是当下消费狂潮的又一证据。我们每年扔掉1.4亿部手机,每小时使用100万个牛皮纸袋(是的,是每小时),商业航空每6小时消耗100万个塑料杯,每5分钟挥霍200万个以石油为原料制造的塑料瓶。不久前,零售分析师维克托·勒博(Victor Lebow)对此作了如下的描述:

        我们高效率的经济……要求我们:把消费变成生活方式,把购买和使用产品变成例行公事,从消费中寻求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把物品消费、烧尽、更替和丢弃掉。

        歌星麦当娜(Madonna)一语中的: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里”。按照政府的说法,所有的物质消费都是爱国行为。而流行文化则说,零售疗法(retail therapy)是治疗情绪抑郁的灵丹妙药。但是,正如我们开始认识到的,物质主义并不能让我们幸福,相反,它使我们债台高筑,身陷用后即弃的一次性物品当中。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才能改变呢?

        我们何以痴迷于物质财富?

        如果我问你,“当我说到‘9·11’的时候,你脑子里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我相信,很少有人会说“购物”。然而,购物在“9·11”悲剧发生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恐怖的“9·11”事件之后不久,小布什(Georgew.Bush)总统就鼓励美国民众去购物。“我们不能让恐怖分子得逞,把我们的民众吓得不去开展业务,不去购物。”总统这样鼓动道。美国人遵从总统的鼓励,掀起了一波后“9·11”购物狂潮,购买的东西包括罐头食品、开心食品、价格昂贵的休闲旅行汽车、住宅和高价小轿车等。

        购物成为应对“9·11”等毁灭性事件带来的焦虑和末世感的一种手段,乍听起来似乎有点儿怪怪的。然而,对于此种行为却有一种十分简单的解释:恐怖管理理论(TMT)。恐怖管理理论认为,人类的死亡意识及其产生的焦虑感是很独特的。死亡意识驱使人们用意义去充实他们的生活,并通过接受重要的文化价值观提升自我价值感。恐怖管理理论认为,在消费文化中,人们追求物质财富,不仅是为了应对悲剧性事件,也是为了应对日常生活的焦虑和压力性事件。

        即使没有或大或小的恐惧触发事件,人们也具有经由所谓的“内化”程序接受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的重要倾向。因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于当今的消费文化之中———在这种文化中,经济指标是幸福的主要标尺,金钱和物质财富本身被视为终极目标———于是社会便开始表现出这些价值观。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存在一部旨在鼓励我们这样做的庞大营销机器。专家称,我们每日接触到的营销信息高达3000条。

        植入式广告是一种可靠的营销武器。经由植入式广告,公司向电影和电视制作者付费,让他们在其作品中表现公司的产品。下次当你观看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或者去看电影时,看看你可以从中发现多少品牌,你会大吃一惊的。小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主演的2010年超人影片《钢铁侠2》(Iron Man 2)中创纪录地植入了64个广告。电视节目“超级减肥王”(The Biggest Loser)2008年的前16集中,有4000个植入式广告,也就是说,每集有250个植入式广告,真让人瞪目结舌。广受欢迎的电视节目“美国偶像”(American)在其2008年前38集节目中包含4151个植入式广告,这或许是植入式广告的最好例证。研究清楚地揭示了看电视对于一个人的物质主义水平的影响:简言之,看电视的人,其物质倾向更强。

        纵使你较为了解营销人员旨在让你购买他们产品的推销行话和植入式广告,他们最新采用的最有效的营销技巧———让普通人夸赞他们产品的好处———仍然可能让你为之一惊。当心那些MySpace和Facebook用户。现如今,有些博客文章表面上似乎是博主在谈论对生活的看法,却常常是品牌营销人员付费支持的广告。营销人员已经在利用人们的口碑。酒吧里坐在你旁边为绝对伏特加(Ab-solut)大唱赞歌的人,实际上可能是伏特加生产商花钱雇来的产品代言人。那些工作中喜欢欧迪办公产品(office Depot)的人也是如此:很有可能是生产商给了她免费的欧迪办公产品,以鼓励她帮助传播产品的良好口碑。

        即使星期日早晨也不能免受此种愈演愈烈的趋势的影响。许多教堂和教会领袖鼓励物质主义生活方式。所谓的“繁盛福音“(Prosperity gospel)———也被称为“有求而必得”(Name it and claim it)神学———宣扬说,真正的宗教信仰(以及定期向教堂捐款)会带来物质繁盛。这种特别的福音主张,财务发达及个人和职业生涯的成功,是上帝眷顾你的明证。鼓吹繁盛福音的宗教领袖,无论其数量还是影响力,都在不断增长。

        导致物质主义的另一原因常常被我们忽视,那就是,物质主义可能是我们基因的一部分。作为人类,我们可能生来就喜欢获取和消耗越来越多的资源。当我们仍然生活在资源匮乏时代的洞穴之中时,这种渴望获取更多的欲望对我们是有好处的,但这并不适用于现在我们身处其中的资源丰富的世界。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表明,遗传在决定人的行为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并且很有可能是生物学因素决定了人们面对消费文化时能够表现出多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行为改变是不可能的吗?不!不过,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改变可能是有限度的。

        善自身社会地位的机会。现如今,对美国梦的讨论,通常包含着私家汽车、一所带有白色尖桩篱栅的房子、平均有2.5个孩子。虽然自建国以来美国梦的内涵一直在不断演变,但有一样东西似乎始终未曾改变:对金钱和财务独立的追求。把经济机会从美国梦中剥离,即剔除了美国梦的核心。

        美国梦的传统含义是,通过努力工作、节俭和牺牲,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财务独立。不知为什么,我们迷失在了通往这个梦想的路上。现如今,许多美国人业已用“快速致富”哲学替代了传统的美国梦,梦想轻松挣大钱替代了努力工作、勤俭节约和自我牺牲精神。

        事实上,许多社会批评家认为,现今美国人信奉的是美国白日梦,而不是“美国梦”。努力工作和自我牺牲,这些最初的美国梦的重要内容,业已被梦想物质上成功但不愿意付出创造物质财富所必需的努力所取代。大都会人寿(MetLife)2009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要是不发薪水,50%的美国人手里的钱只够生活1个月,否则就要举债。28%的人说,要是没有稳定的薪水,他们坚持不了两个星期。我们希望拥有表明财富的标志性物品,“看起来派头十足”,但我们不愿意为之付出持续的自我牺牲。

        快速致富原本不是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曾说过这样的至理名言:省钱就是赚钱。在富兰克林看来,财务独立的关键是努力工作:“早睡、早起使人健康、富有、睿智”。而且,和现今版本的美国梦不同,早期美国人的首要目标不是奢侈的财富,而是简单的经济独立———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的机会。

        仅仅从经济角度来定义美国梦,其悲剧性在于:我们贬低了美国梦。免于匮乏的自由只是美国梦给我们提供的诸多自由之一种。除此之外,美国梦还给了我们言论表达的自由及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参加宗教活动的权利。美国梦是一个大胆的梦想———在这个梦想之下,所有美国人,无论其种族、信仰或社会阶层如何,都可以自由地开创自己更美好的生活。虽然遭受过无情打击,受到过抨击,也为很多人尊崇,而且一直在不断演化,这一崇高的梦想仍是美国留给世界的财富。

        美国梦的演化或许是有史以来第二个最伟大的故事,是有关一个民族追寻意义的史诗般的故事。起初,有了信教自由、言论自由和免于匮乏的自由就足够了。我们的清教徒开国先贤们视工作为上帝的召唤。他们相信,人们可以通过日常的劳作服务上帝,并由此播下了资本主义的种子。但是,在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流逝和巨大的混乱之后,他们播下的种子发育成近似于现今消费文化的东西。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美国人的物质享受欲望也与日俱增。美国《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ance)保障所有美国人追求幸福的权利。至于如何定义这一宏大承诺的具体内涵,则取决于个人。现如今,我们的关注重点越来越转向物质财富。

        历史是一团乱麻,但我还是从我们国家的历史中发现了一些影响美国梦的关键事件———有些事件让人毛骨悚然,当你阅读它们时,可能会因为恐惧而摇头退缩。你不能对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说,如果他们付不起首付,有了可变利率抵押贷款(ARM)和只付利息的贷款,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拥有住房的美国梦。要是缺乏这样的勇气,你最终会自食其果。正如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所说,“如果你从80层高的建筑顶部往下跳,在前79层的时候,你事实上可以认为自己是在飞翔。只是最后触地的一刹那才是致命的。”

      《幸福为什么买不到:破解物质时代的幸福密码》是美国贝勒大学营销学教授詹姆斯·A.罗伯茨于2011年推出的一部力作。罗伯茨带领读者对美国人的全民消费主义进行盛大巡检,分析、诊断物质主义的病症、成因及影响。书中揭示了金钱和物质财富并不能使我们更加幸福;对金钱和物质财富的疯狂追求及其背后的物质主义是我们不幸福以及一次又一次陷入经济危机的主要根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