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犯忌还是突破韩少功《日夜书》文体探索引争议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1月13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舒晋瑜)韩少功长篇小说《日夜书》研讨会昨日在京召开。作为创作贯穿了中国当代文学三十多年历史的优秀作家,韩少功在精神追问和文体革新上的探索一向是文坛关注的重点。《日夜书》的文体探索,同样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

        评论家雷达说:“韩少功把时空、议论糅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也认为,韩少功一开始在文体追求上比较自觉。《日夜书》在怎么写上也做了很多探索,不是传统小说追求故事和情节化,带有很多综合性,这些因素使我们很难对作品做出简单的判断。

        韩少功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创作,之所以迟迟没有开始长篇小说的创作,是因为他始终没有找到叙述和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的表达方式。评论家贺绍俊则认为,韩少功是少有的思想型小说家,他不是故意在形式上搞创新,不是故意在文体上做实验,“我更愿意把他看成思想家。他进行文体实验,是因为有思想的追求,找不到一种恰当的文体容纳思想。”

        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孔见提到,在传统小说创作中,作家站出来说话是最忌讳的,这意味着破坏叙事的完美性,导致某种裂缝的产生,甚至将小说做成一锅夹生饭;更意味着缩减甚至封闭小说可理解的意义空间。但韩少功的小说创作严重犯忌,他总是频频站出来说话。他不满足于像一个厨师,把人物故事和盘托出,交给读者各自品味,见仁见智地加以评头论足。他将理解的意愿灌注到叙事之中,打破了人物故事的完整性,造成支离破碎的局面。韩少功似乎不受长篇小说叙事逻辑的支配,行使一种治外法权,让自己成为文学的立法者。

        对于《日夜书》中修辞技法上的突破,作为同行,清华大学教授、作家格非表示自己深受启发。他说,看完这部作品,他判断韩少功还能写30年,“他在以新的姿态面对这个社会”。他认为,如果现在有读者不喜欢《日夜书》,可能是因为受韩少功过去的作品影响太大,很难换一种眼光看《日夜书》。小说中议论、抒情、散文化融会贯通,在小说史上早就通行,并不稀奇。但是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韩少功把对事件、对故事、对人物的评判交给了叙事者本人,即“我”。作者和“我”的叙事立场完全不同,韩少功通过小说化的方式重新建构了一种对话关系。它不再像是过去传统小说中依靠作家智慧,而是通过人物叙事的明快、情节、时空的设置,体现了小说的丰富性,使小说充分回到了小说化的自身,这是韩少功的重要贡献。

        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充分肯定了韩少功的追求,同时也谈到,拿到《日夜书》时有些纳闷,因为感觉这部作品并没有明显的文体试验,“因为我个人对文体实验有病态般的偏好,如果小说没有文体试验,那么我对它能否建构现代小说叙事的高度有一种疑虑。”但是阅读之后,陈晓明对作品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日夜书》看上去是非常朴实,但是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强大,韩少功是一种“后革命书写”,书写的是50年代人的悲歌。“说《日夜书》没有文体实验是不对的,它的文体叙述隐藏得比较深,是通过人物带动叙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