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回顾民国初中“自然科”教科书

    孙新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0月23日   14 版)
    《新亚杜泉学制自然科学教科书》,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终获批准(课题批号:10&ZD095),数百名编辑人员与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共预其事。廓清百年教科书发展之轨迹,探寻近代以来吾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演变之规律,功在当下,利泽久远。

        “自然科”是我国在1922年《壬戍学制》下新设置的初级中学科学课程。这个学科是由动植物、矿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地质等领域的内容构成的。《壬戍学制》被认为是我国教育发展到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的标志。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的设置不仅让小学、初中综合性科学课程得到有效衔接,而且实现了中学科学教育经历初、高中两次循环,从而取得较好效果。

        民国新学制“自然科”的地位

        民国11(1922)年,新学制下初级中学课程设置呈现新的结构。必修科目由社会科、言文科、算学科、自然科、艺术科、体育科构成,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10个科目。

        从某种意义上说,六大科目学分的分布可以粗略反映各科目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其中“自然科”设置的学分数占初级中学全课程学分数的比例是8.9 %。可以参照的是,在2001年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中,“生物”“物理”“化学”学时数的总和约占初中全课程学时数的比是5.7 %。

        1923年6月,全国教育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刊布了《初级中学自然课程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随即“自然科”教科书的发展有了依据,加之国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出现了教科书发展史上的短暂繁荣时期。

        商务版《新学制自然科学教科书》分析

        1923年3月,杜亚泉编辑的《新学制自然科学教科书》(共四册)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该教科书是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适用于初级中学,普及率和再版率都比较高。

        (一)“四段”划分的体系结构

        教科书的体系结构严格执行《纲要》的指示要求,采用“四段”划分。这种划分的理由《纲要》给出了明确的说明。

        1. 就学生理解上言,生物学最易解,物理的变化次之;化学的变化又次之。而抽象及系统的自然法则又次之。故四段分授最为适宜。

        2. 就现定中学全部学科分配而说,自然科共占十六学分。时间上无论如何支配,皆以四段分法为最便。

        3. 就现在师资而言,新制初步,教员多由旧制师范出身;其能兼授生物理化者,颇不易得,全部混合,恐生阻碍。不如分段混合之,较易实行。

        《新学制自然科学教科书》的四册课本,第一册以动植物为主,物、化和矿物为辅;第二册以物理为主,气象和动生物的重要生态为辅;第三册以化学为主,磁学和矿物为辅;第四册以自然法则为主线,以物理、自然地理和生物为载体。前三册教科书的内容多系简单、具体的实际应用,第四册中选取了较繁复、抽象和理论的内容。

        四册教科书都采用编、章、节的编写形式,教科书多数概念、规律的引入直接给出,即使给出实例或实验,也只是简要说明,实验也多为验证性。可见,教科书编写者更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等方面考虑不多。

        (二)教科书内容的分类和比例分布

        1.教科书内容的分类

        根据《纲要》的要求,各册主、辅内容分布比例由3:1至2:1,作为“自然科”教科书虽采用“拼盘”的方式,但又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综合。观察教科书各册章的目录,可以粗略看到其科学内容的分类。

        第一册  章目录 

        总论——

        自然界 生物和无生物 动物植物和矿物

        植物的外观

        第二章 动物的外观

        第三章 水

        第四章 空气和燃烧

        第五章 岩石和土壤

        第六章 植物的生长

        第七章 动物的生长

        第二册  章目次 

        总论——

        1.物体和物质

        2.物体的通性——不可入性 孔性 可分性

        3.分子和分子力

        4.万有引力和重力

        5.空间时间和质量的单位——长度和体积 时和分秒 质量和重量 基本单位的厘克秒法

        第一章 运动和力

        第二章 固体和力的关系

        第三章 液体和力的关系

        第四章 气体和力的关系

        第五章 热

        第六章 音

        第七章 光

        第八章 生物对于自然界的感应和适应

        第九章 功和能

        第三册  章目次 

        总论——

        1.单质和化合物

        2.元素和元素的种类

        3.原子和亲和力

        第一章 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

        第二章 金属的单质和化合物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四章 矿物的鉴定和类别

        第四册 章目次 

        总论——

        1.自然现象的类别

        2.自然科学的区分

        3.自然现象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第一章 电和放射线

        第二章 地球的形成和发育

        第三章 生物体的组成和生殖

        第四章 生物的种类

        第五章 生物界相互的关系

        第一册,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问题是研究动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为此,教科书在以生物为主体的同时,设置了“水”“空气和燃烧”“岩石和土壤”这三章内容,以凸显综合。

        第二册,教科书在总论和前七章依次研究物性、力、热、音、光的基础上,衔接以第八章有关生物学科的内容。这对学生深入认识“生物对于自然界的感应和适应”这一问题,做了相应物理知识的充分铺垫。

        第三册,内容构成化学学科为主,主要为理论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工业化学。但在第二章“金属的单质和化合物”中涉及一些磁学的内容,目的要加深学生对磁性物质的认识。

        第四册,教科书以总论阐述自然法则和研究方法,并通过物理、自然地理和生物等科学内容的有效综合,让学生初步完成对自然界相互联系的感悟。

        由此可见,教科书内容的分类有利于向学生展现自然科学的相互联系,又主、辅混合有序。

        2.教科书内容的比例分布

        粗略计算,在这套教科书中,生物占30 %;物理占34 %;化学占30 %;自然地理占5 %;其他占0.7 %。以上内容比例分布是各部分内容相互渗透。例如,在第三册第四章“矿物的鉴定和类别”中也有一部分可以归类在自然地理中;在光和热的内容中包含有关气象和天文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科书科学内容的特点

        1. 注重学科知识体系,求广不求深。

        教科书内容的选取,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生物、物理、化学各占近三分之一,这三个学科知识体系相对完整,而自然地理略有涉及。

        以物理学科为例,仅从教科书中出现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言,作为初级中学教科书内容的选取,甚至比现行高中物理所涉及的内容还要广。例如,不仅有“加速度”“匀变速运动”“曲线运动”……还设有“刚体上的合力和力偶”等。

        2. 强调知识衔接、综合及循序渐近

        教科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知识内容前后相互贯通,在生物、物理和化学拼盘的同时,注意自然科学各学科间知识的衔接与综合。例如,第二册教科书在前七章依次研究物性、力、热、音、光的基础上,第八章转入“生物对于自然界的感应和适应”的内容。教科书这样设置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感悟生物体与大自然间存在紧密的相互联系,学生要实现这样的认识,光、热和力学等知识的铺垫是必不可少的。实现各学科间知识的有效衔接与综合,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系统的观点和认识。

        另外,从教科书第一册“编辑大意”中的第(2)点可知,教科书的编纂力求与高级小学用《新法理科教科书》相衔接,注意循序渐近。不仅如此,该教科书中涉及需提示知识间相互联系的地方,它都给出了标识,目的使学生通过学的知识或已知的事项为基础,循序渐进。同时,教科书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的系统性研究。教科书在章节中设置有“提要”栏目,适时对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归纳。

        3. 实验多为验证性并努力丰富实验选项

        教科书设置的实验多为验证性。例如,第二册第二章“固体和力的关系”中的“实验13”栏目。实验表述具体、明了,有结果,属验证性实验。   

        研究结果表明,教科书中的实验以“实验”栏目呈现,讲授与实验操作分开,并配有实验方面的资料,但讲授时把实验的方法、要求等需要预先讲解,然后进行实验操作。整套教科书各分册设置实验数量分别为30、99、91、45个,物理、化学设置的实验选项远多于其他两册,在重视基本实验选项的同时,努力丰富实验选项。    

        4. 教科书内容追求简明、严谨

        教科书内容的呈现追求简洁、严密、明了,易于学生阅读。正文采用较大字号,“实验”“提要”“问题”栏目采用字号较小,主、次区分明显。另外,教科书中的插图也很丰富;繁杂的图下面都标注较详细的注解。

        5. 强调内容联系实际

        教科书第一册的“编辑大意”中有关内容选取的标准是:“(1)习见的事物、为吾人所当理解的;(2)于个人生活有重要关系的;(3)于吾人思想上或社会生活上有重要关系的——总以毕业后可供实际应用的为主。”的说明,以及“名词、术语,重要的附注;英文;以便毕业后研究英文书籍,或在工商事业上应用。”的说明。这些都表明,教科书内容的选取不仅仅在知识方面,而且更关注社会就业的需求。

        “自然科”的结束

        研究表明,虽然“自然科”设置是综合性的,但教科书的出版却是混合式与分科式并存。“自然科”教科书的编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仍分别编写;另一种是多门科目混合成一门“自然科”,合编为一套教科书,两种形式供学校选用。

        1927年的南京政府,鉴于初级中学“自然科”在师资、教科书等方面都有困难,教育部于1929年颁布了《初级中学自然科暂行课程标准(混合的)》和《初级中学理化暂行课程标准(分科的)》,供各校选用。1932年,教育部根据各方对暂行课程标准的意见,将暂行课程标准修改成正式课程标准,例如,颁布了《初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至此,初级中学综合性科学课程在实行了十年之后宣告结束,开始实行分科式。

        (本文作者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编辑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