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城市化进程不可逆,则城镇化建设如何与自然共生?

    ——写在“世界城市研究精品译丛”即将出版之际

    任晖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0月16日   03 版)

        假如城市化进程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那么,作为生命承载系统的城镇化建设如何能够与自然保持和谐就成为城市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古代,人是自然演化的结果,发展到了现代,人类已经成了演化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有时也是大自然最大的破坏者。经济发展、物质需求、自身欲望,导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相互抵牾,自然已经开始报复人类的贪得无厌,生态文明建设更为紧迫。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说:“形式的清单永无穷尽:只要每种形式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一座城市,新的城市就会不断产生。一旦各种形式穷尽了它们的变化,城市的末日就开始了。”

        卡尔维诺有关城市的梦境之喻,是希望与畏惧之隐喻,他道出了关于城市的一个简单的秘密:“她只知道起航,却不知道返航。”从这句话里也可以体会到时间的意义,它意味着当我们立足于现在,面对未来的城市时,看见的却是过去。我们只能从已经经历过城市化过程与城市理论研究的历史中,从已有的得失与成败、经验与教训中,去反思新旧世界的城市,并努力寻找正确的路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城市研究精品译丛”这套丛书,将陆续引进列斐伏尔等西方著名学者的经典之作,大致涵盖了西方城市理论研究的重要主题:城市与空间、城市与生态、城市与自然、城市与人等。国内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把关“译丛”的理论和学术水准;有专业背景、经验丰厚的资深译者主持翻译,并审定每部译稿,保证了“译丛”的高品质。“译丛”阵容庞大,代表了近年来西方城市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为国内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大餐。

        1.开放性。丛书以开放的视野,关注世界城市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这些理论,几乎涉及到了所有领域,从人文到科学,以及对这一“大分化”之间的种种交叉与跨越。城市研究不仅是社会学、人类学或建筑学、经济学、地理学以及管理科学等的研究对象,更涉及到自然、生态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新的研究方法是把城市视为人类与非人类实体与联系的复合体,作为一个整体,远远超出它所有的部分之和,把这些内容放在一个大空间里来进行综合探讨,更有助于健全城市研究的理论架构。城市有它自身的韵律和节奏,有自己的系统和体系,加之城市独特而漫长的发展历史,它那多重而层叠的过去以及不停止的消失和再生的故事,为城市研究提供了无比宏大的叙事空间。

        城市研究的理论体系总是在它的生成过程中得以重构,新的理论不断产生: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空间研究背景凸显,马克思关于社会批评思想的空间化理论进入城市研究中,经过重新阐释的空间范畴,为城市研究打开了新视域;生态学的基本原则已经被看成是经济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态城市理论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被认为是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未来城市模式,而西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也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还有城市与自然、田园城市、城市与人以及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理论如后现代、超现代、次现代、液态现代、解构等,也都与城市研究相结合。包括智慧型城市这种最新的城市理念,创新了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成为城市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之一。甚至人文主义与后人文主义,也在城市研究中得到了重新的诠释。

        2.实证性。城市以它的变动不居、多样性和敏感性成为一系列事物的背景,同时也以它广博的容纳能力成为展示国家实力、创造能力并呈现多样化艺术风格的最佳舞台。它不仅是城市理论研究产生的基础和研究的对象,也是验证理论研究的最佳场所。城市研究的课题也正是围绕城市出现的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提出的,对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理论有着重大的启蒙作用。而这些以城市为基础的理论研究与探索,是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世界各类城市典型为原形,探索成功城市的共同元素,包括建筑、文化、艺术、人与自然、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等等。城市理论和城市建设之间互为依据,互相表里,共同寻找在城市这一形式下人与自然最优化的表达方式。城市的建筑师们也在大胆设想,努力求证,比如,自1970年开始,保罗·索莱里在靠近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阿科桑蒂长期主持的“生态建筑学”实验,探索建设一种生态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为世界上的其他城市作一个展示,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

        3.并置性。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占有了自然的空间,因此城市发展就是人与自然之间一场永不停止的斗争。自然、人类、非人类,这三者在地球上地位同等重要,联系异常紧密,对任何一方的伤害,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它们通过共生、毁灭、新建、循环等种种手段来认识彼此,都在努力寻找合适的相处方式,以捍卫自己的家园;甚至在人类自身,也有多重关系需要平衡协调,比如生存权利、个人需求、社会规则等等,也时时遭遇困境。这之间冲突与矛盾不断显现,虽然也会有法律、制度、风险意识、美学、情感、道德、伦理等因素来调节众多的摩擦所产生的关系和结果,但因其错综与复杂,似乎永远也找不到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英国人想尽办法来表达对鸟类的爱恋与挽留;澳大利亚人挚爱桉树却又饱受火灾的侵袭;密西西比河与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旷日持久的纠缠,直接书写了一座城市的全部历史;奥斯曼的改建边缘化了巴黎城市中心的工人阶级,导致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产生。而城市无休止的扩张,个人主义与消费主义势力的增长,都极大地消耗着各类资源,也对各种流通和供应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一位英国作家所说,城市是一个迷宫,一半是石头一半是血肉。它是一个巨大的机体,传播所有、输出所有并最终偿还所有。妥善处理这些并置的事物与关系,是城市研究的大课题,既关系到城市,也关系到人类的未来。这套丛书,对上述问题予以了高度的关注。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也应该在理论上做好充分准备。我国城市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水平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著名的城市研究学者亨利·列斐伏尔、戴维·哈维、曼纽尔·卡斯特尔、阿德里安·富兰克林、罗伯特·阿尔特、艾拉·卡茨纳尔逊等人的研究,或是可以善加利用的工具,有助于我们确立自己的主体意识,形成并完善我们自己城市理论的系统建构。其最终目的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在新型的城镇化过程中,避免盲目性,能更好地建设我们和谐美好的生态家园。城市,它不只是建筑的集合和人群以及生活方式的集聚,它包容了所有,又呈现了所有。它既是多种事物的原点与背景,又是一个巨大的舞台,人类、自然、科技等各种洪流汇聚于此,激荡出了炫目的城市文化,并有着一切的丰富性、深刻性与简单性,值得我们学习探究。

        (“世界城市研究精品译丛”第一辑将由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正式出版)《想象的城市》28.00元

        《马克思主义与城市》42.00元

        《媒体城市》   38.00元

        《城市生活》   40.00元

        《保卫空间》   42.00元

        《消费空间》   38.00元

        《城市研究核心概念》   32.00元

        《城市地理学核心概念》   32.00元

        《城市规划学核心概念》   32.00元

        《政治地理学核心概念》   32.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