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0月09日 星期三

    与机器赛跑,谁是输家?

    薇言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0月09日   17 版)

        就在我们都以为世界经济衰退已然结束时,但却发现就业问题依然严重。美国的失业率在这个月下降到7.4%,是自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的。但平均的失业时间长度为35.6周,也就是约8个月,这样长的间歇使得人们想要继续从事以前所从事的工作是很难的。20岁以上的失业人数比2007年11月危机爆发之前要多出500万。而在中国,今年被认为是史上最难就业年,的估计说可能会有超过300万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初次就业。严峻的失业统计让许多人困惑不已,在经济衰退结束之后,各项商业健康指标都迅速反弹,国民生产总值、企业利润、设备投资等好转。而经济历史告诉我们,在企业发展、赚取利润、购买设备的同时,通常也会招聘员工、增加人手。但是,这一次大衰退结束之后,企业并未大规模地招聘人手。恰恰相反,我们还能听到一些大公司裁员的消息。为什么这一轮的失业浪潮持续得如此之久呢?现在已有的分析大致分为三种:周期性、停滞和“工作的终结”。

        周期性一说认为,这次的失业浪潮只是商业周期性发展的一个例子。失业率这么高,完全是因为经济发展速度还不够快,需求不足以把人们送回职场。保罗?克鲁格曼是这一理论的主要支持者。与此不同,经济学家泰勒?考恩在2010年出版的《大停滞》一书中,将就业机会短缺的原因归结于经济进入“技术高原”。他认为,当推动经济进步的强大新观念,放缓了出现的脚步之时,失业率将居高不下。就业机会短缺问题的第三种解释,恰恰与停滞论点相反,认为新近的技术进步并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太多的新近技术取代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被称之为“工作的终结”。“工作终结”论在直觉上很自然,我们的生活里处处可以看到技术取代人力劳动的证据。多年前,我们只能从售票员手中购买车票,而现在自助服务已经无处不在。尽管如此,由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失业率并不高,削减了经济学家和普通人对技术更新换代的担忧,导致在今天的讨论中,“工作终结”的论点仍旧是边缘意见。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所著《与机器赛跑》一书主要关注的是日益强大的技术对技能、就业、人类劳动力需求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该书副标题是:“数字革命如何加速创新、推动生产力,并且不可逆转地改变就业和经济”。作者坚定地支持第三种观点。

        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上的发展,计算机正在做着许多过去只由人来完成的事情,而且在很多工作上,体现出了人所无法企及的准确和高效。机器技术对人类技能的这种侵蚀,其速度和规模几乎前所未有,并有着深刻的经济意义。而尽管这种技术进步从根本上提高了经济的生产力,但技术进步并不一定能自动惠及社会中的每个人。即便整体财富增长了,也有可能出现竞争中的输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输家不一定只是劳动力大军中无关紧要的一小部分,比如制造业中的非熟练工人。假如无法跟上机器进步的脚步,输家完全可能是人口的绝大多数,甚至90%以上。在此以前,尽管技术进步造成了原来领域的劳动力需求量下降,但因为在同一时期,由于技术进步而带来的新行业和新工作层出不穷,创造了足够的就业岗位,足以消化因为技术进步而失业的工人。但如果技术进步的速度变化超过预期,而相应的体制调整并不奏效,就会造成灾难性的结果。过去十年,加速的技术不光瓦解了某一领域,而是瓦解了近乎所有的领域。面对冲击,短期内可以使用借贷来维持消费,为调整腾出时间。但如果技术发展的速度一直指数增加,借贷自然就无法维持了。

        尽管计算机正迅速抢占过去专属于人类的领域,如复杂沟通和高级模式识别,目前,计算机还始终不够像“人”,人类仍然在这些领域掌握着制高点。但如果我们的教育、技能和制度的发展速度更不上技术本身发展的步伐,技术将拉开各种劳动者的差距,而我们会被机器甩在身后。

        

        《与机器赛跑》,东西文库之一,[美]埃里克?布林约尔松、[美]安德鲁·麦卡菲著,闾佳译,2013年1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