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9月25日 星期三

    图书馆:建设需求变化,采购策略调整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9月25日   06 版)

        张美萍(北京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部主任)

        出版社、馆配商与图书馆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三个重要环节,其顺序为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图书馆作为产业链的终端,是图书出版发行的最终用户,馆配商作为连接下游图书馆和上游出版社的中间环节,是图书馆获得图书信息和馆藏图书的主渠道;出版社承担着图书出版与发行的工作,其出版的图书质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整体质量。我从一个图书馆工作者的视角,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谈一下图书馆资源建设现状以及纸本图书采访需求。

        需求变化,采购调整

        在信息环境飞速发展的时代,图书馆资源建设概念的外延不断地扩张,它不仅包括原本意义上的纸质书刊、磁介质等实体资源,还包括具有所有权、使用权、租用权等网络数据库资源、开放获取资源等虚体资源。图书馆资源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一为载体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挑战。图书馆由过去的学习空间逐步地变成信息共享空间,馆藏资源的使用不再仅限于印刷品书刊,随着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各种先进技术及设备的使用是以数字资源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图书馆必须拓展新的资源建设领域,调整资源建设结构。如网络开放获取资源、开放获取期刊、机构知识库建设,博客、维基百科以及存在于用户、群体当中的知识智慧等,都将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

        其二为有限资源经费和无限的资源发展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矛盾。出版业已经开始走向全媒体出版时代,即同一种内容,出现多种载体同步出版的局面,但单一载体资源出版数量并未减少,从绝对量上来看,各种载体绝对增长量均向逐年增多的趋势发展。同一内容的出版载体各不相同,使不同载体的内容交叉重复,而经费的增长,远远不及资源载体总量的增长,造成图书馆有限的经费无法满足用户所需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资源建设工作与过去相比,既要考虑用户阅读习惯的变化需求,满足不同技术设备支持下的多载体资源内容建设,又要对相同内容各种载体资源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尽量避免重复,节约经费。

        其三为加强协作共建,提高资源总体保障能力的挑战。信息资源海量剧增,单馆经费及人力无法进行资源需求的总体保障建设,要求图书馆在宏观层面上进行规划,构建合理、开放的资源建设保障体系。利用协作联盟组织、全球互联网,深入加强协作,进行协同共建,通过特色馆藏互补,实现资源保障的协同化、集成化,实现泛在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开展文献传递、馆际互借,提高信息资源总体保障能力。

        其四为用户对资源使用习惯改变的挑战。泛在信息环境的发展,用户所需的许多资源都可以在网上获取,因此来图书馆的次数以及借阅纸质书刊册数均呈逐年下降的态势,迫使图书馆调整对纸质书刊的采购策略。各类用户图书借阅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电子资源检索人次和下载篇次均呈上升趋势。这意味着随着互联网和移动图书馆的发展,用户的阅读习惯在发生变化,用户对数字资源的使用需求越来越大。

        面对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各种挑战,北京大学图书馆在近年来对资源的结构进行不断地推进式调整:通过馆舍的改建进行馆藏布局的调整,如将多年来无人借阅的纸本图书移到闭架借阅区和储存馆,未来几年还将对新馆进行改造,加大由学习空间向信息共享空间的转变步伐;减少纸质图书、期刊的采购复本。中文纸本普通图书由2008年2.45册下降到2012年的2.19册。纸本期刊由2008年的近3965种下降到2012年3559种;增加电子资源的采访力度,各种数据库由2008年的443个增加到2012年的480个,各种电子图书由2008年的50万种增加到2012年的238万种。在文献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北大图书馆加强与CALIS、CASHL等联盟组织的协作共建,加强与院系分馆的共建共享,加强开放获取资源建设,如已经发布了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等等。

        利益博弈产生折扣战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采取招标形式选择馆配商,在招标过程中,图书馆希望以相对合理的经济代价换取最优质的图书和服务,馆配商试图用最小代价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但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馆配商在资质及服务方式相当的情况下,不得不在折扣上做文章,图书馆与馆配商之间的利益博弈产生了馆配商之间的折扣战和服务战。面对这样的场景,图书馆希望馆配商能够有相对合理的利润空间以获得优质的服务,使双方的合作可持续发展,获得双赢。所以在招标选择供应商时,不希望仅以最低折扣确定馆配商,更看重其综合能力。近年来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过招标选择的馆配商,多集中于具有一定实力的国营大型新华书店系统或具有一定实力的民营图书公司。实践证明,只要合理设计招标方案,并拥有充分的话语权,一定能够找到合适的馆配商。

        对于经过招标选择的优秀馆配商,我们的需求是:在拥有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前提下,做好自己的主业———馆配商的主业首先是提供适合图书馆所需的、全面的图书信息;具有广泛、顺畅的货源渠道,具有良好的资信,与上游出版社具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具有较强的货源组织能力;有顺畅的物流系统,能够及时地将所购图书送货到馆;有较高素质的业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沟通能力,具有快速处理问题的能力。

        对出版社的需求

        作为上游企业,出版社表面看起来与图书馆相隔较远,实际上,图书馆迫切需要与出版社建立沟通和交流关系。因为出版社作为图书的出版发行者,肩负着图书出版选题与质量的掌控以及图书信息的发布等重任。图书馆对出版社的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多出学术精品。近年来,出版社新书出版的品种越来越多,据2011年至2012年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统计,2011年,中文图书新出出版品种为17.9万种,其中学术文化类图书占23.28%,大约为4.26万种。但如此多的新品种图书却存在着出版同质化、跟风出版、内容雷同等现象。呼唤更多的学术图书出版,既是出版社应承担的历史文化重任,也是学术图书馆所追求的目标。一方面,出版社种类丰富、高质量内容图书的出版直接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产生巨大社会效益,有利于高校人才成长和文化传承;另一方面,高校收藏高品质的学术图书也会直接影响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范围。在此我们有着相同的追求,图书馆人希望出版社与图书馆加强沟通,通过了解高校需求特点、分析图书借阅频率、利用率、读者需求等情况,为出版社选题提供重要的信息参考源,出版更多的高品质图书。

        其二,规范出版。目前大多数出版社出版是比较规范的,但仍有不规范之处。比如,一号多书,图书的重复出版,多卷书不按常规连续出版,以及图书印刷质量存在的诸多问题,如错装、倒装、残书等。还有个别图书入藏以后,发现有抄袭、侵权等法律问题。这些需要出版社进一步地规范、并监督其出版发行的整个过程。

        其三,建立良好的图书出版信息发行渠道。尽管目前各图书馆以馆配商的信息为采访的主要信息来源,但任何一个馆配商由于其经营特点、采购人员对图书内容理解的视角差异等原因,导致各馆配商所提供的图书信息不可能完全相同,信息覆盖范围与图书馆需求终有偏差。利用出版社的全品种图书信息,来弥补馆配商信息的不足,是图书馆采访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目前一些出版社已经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成立了馆配服务部门,承担着向终端图书馆推荐书目信息,进行图书馆收藏品种的评估回查等项工作,深感出版社在转制后服务意识的转变。希望能有更多的出版社在信息推荐发布方面与图书馆建立更多的联系。

        网络信息环境的发展,数字资源产品增长迅速,并不会使纸质图书的出版品种短期内有所减少,高校图书馆会收藏更多的纸本图书品种。但由于受资源建设载体的拓展,各载体文献内容的互补性和可替代性增多以及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图书馆纸本图书采购复本将呈下降的趋势。近年来,北京大学已经出现了虚拟(电子)图书馆,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光华管理学院分馆等。随着同一内容电子版与纸质图书的同步出版以及按需出版逐步地被业内接受,纸本图书的采购将趋向于以用为主,这是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大势所趋,对此,我们三方都应做好应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