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前几年教育机构常用的广告语,如今是家长和社会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孩子的人生刚开始,怎么能输呢?于是,一些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培训班,舞蹈、书法、钢琴、奥数……但是这句话是值得思考的,家长的行为也是值得反思的。首先,要明确有没有“起跑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生是有起跑线的。从人的一生来看,婴幼儿时期是人的大脑、运动、认知、语言能力和智力、社会性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儿童因所处的环境与接受的教育不同,的确会呈现不同的发展状态。研究发现,胎儿期的前3个月,尤其是3N8周,是心脏、眼睛、耳朵等重要器官发育的关键期,也是最容易致畸的时期,如果受到不良环境或药物的影响,将造成一些不可逆转的损伤;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的依恋、语言、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同时还应看到,比如小学时期,是孩子学习习惯、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笔者想强调的是,人生的不同时期都有它的“起跑线”,但婴幼儿时期的发展及教育问题的确更值得关注。
第二,要明确“怎样起跑”。首先,要从多方面准备起跑。对于孩子来说,强健的身体、良好的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语言能力、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欲与兴趣、对家人的信任与亲密感情、喜欢与人交往、相处,形成良好的性格,都是非常重要的。准备并不是单方面的、狭隘的。孩子学会了多少个单词、会认、会写多少个字,会几位数的加减或乘除运算,会跳多少支舞、能弹多少支曲子,拿了多少个证书和奖项,这些知识技能对于孩子的起跑来说有作用,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唯一重要的。其次,对孩子起跑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求知欲和良好的性格。孩子对自然世界、人类世界有一颗好奇心、求知与探索的欲望,总想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为什么,这些是推动孩子不断向前,不断获得知识,不断增进个人经验与能力的动力与源泉;孩子信任成人世界,能助人、分享,有同情心,形成积极主动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友善、向上的性格特点,这是保证孩子不跑偏、不跑错道的最重要因素。
第三,要明确“跑多远”。人生有起跑线,但人的整个一生是100米冲刺?还是一场马拉松?大家都会知道,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100米冲刺。既然如此,如果急着让孩子前行,不断催促孩子快快学习、快快长大,甚至拔苗助长,可能会再现“伤仲永”的悲剧!著名教育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人为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对于家长来说,要让孩子慢慢来,让孩子的眼睛多看、耳朵多听、小手多操作,慢慢感知、慢慢体验、慢慢成长。用人类学家的观点来说,因为人类有着更长的幼年期,不像小动物一样,比如小牛,出生后很快就可以站立、行走、奔跑,习得它的生存本领,所以人类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可能性。孩子要慢慢来,慢慢体现出其发展的可能性,并且在夯实的地基上建设高楼。
第四,要明确“何为输赢”。不可否认,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竞赛,也有输赢;但是对于孩子的成长与人生来说,因为判断标准不同,对孩子发展的结果的输赢的判断就会不同。每个孩子的发展特点与成熟早晚不同。一些孩子在语言、数理逻辑运算上比较擅长,如果用人际智能、艺术智能来判断,他就输了,而从语言、逻辑智能方面来判断,他就赢了;一些孩子成熟比较早,而一些孩子成熟比较晚,人生是场马拉松,怎能轻言输赢?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因为不恰当的判断标准被定为“输”了,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对孩子的信心与教养态度都将受到重大影响。笔者希望每个家长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同时也要让孩子形成自信与自尊。总的来说,如果孩子的潜能能够充分挖掘出来,能够健康、快乐成长,获得自我发展和幸福生活的能力,那么就可以说孩子赢了;如果孩子过的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生,被人牵着鼻子走的人生,或许他能获得比较高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他赢了,但他不一定快乐、幸福,他可能输了人生。最后,笔者想强调一下,如果“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引起了全社会对早期教育的恰当关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如果因对“怎样起跑”、“要跑多远”、“何为输赢”等问题不明确,而让孩子匆忙起跑、胡乱起跑,有可能会造成孩子中途停跑,甚至南辕北辙。笔者也不喜欢“跑”这个词语,“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很可能让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产生焦虑、浮躁情绪;笔者更喜欢“走”这个词,“走”会让人的心态淡然、平和,世界如此纷扰,真希望这句话能变成:“孩子,你慢慢走。”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发现孩子、理解孩子,孩子也会慢慢发现自我,从而走出一条更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