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犀烛记》
袁芳荣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48.00元
《古书犀烛记续编》
袁芳荣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45.00元
袁芳荣,台湾古藏书家。生于南投县水里乡,在偶然买下明版《文心雕龙》后,从此走上漫漫藏书之路。自诩故纸堆中一条小小蠹鱼,盖因喜爱纸味书香,能如蠹鱼一般穿梭其中便足矣。藏书多年,袁芳荣的收藏日益丰富,尤其在明代古书收藏方面独领风骚,近年来多与博物馆等机构合办古书展览,致力于宣传古书。
一册在手,发黄的纸页间、殷红的钤记里满是无尽的故事。然而书海无涯,藏书之路漫漫,藏书家的心路又当如何?在这两部书中,作者将个人收藏按类型分成笺谱、墨谱、古籍等,逐一向读者介绍书籍年代、内容、收藏历程,穿插大量民俗讲解以及掌故,并配有众多珍贵实物图片。作者对中国古典文化浸淫多年,在风雅流畅而不失通俗的文字中将诸多历史故事、藏书典故随手拈来,既向读者介绍了质量很高的藏书,又不失为民间收藏爱好者的一盏指路明灯。
《习惯重于方法:胡适谈读书治学》
胡适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年3月,26.00元
胡适终身积累了丰富的读书治学经验,并对此问题颇有研究。他关于如何读书,如何选书,如何做学问的不少精辟见解,值得今人学习、借鉴。“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胡适以为,做学问要能够养成“勤、谨、和、缓”的好习惯;有了好习惯,当然就有好的方法,好的结果。本书收入胡适关于读书治学的文章、演讲稿二十多篇,力求全面、准确反映反映胡适的读书治学观点和方法。
《一月十六日夜》
[美] 安·兰德著,郑齐译,重庆出版社2013年9月,48.00元
安·兰德(1905—1982),俄裔美国作家、哲学家。安·兰德一生著述百余种,根据她的生平拍摄的纪录片和故事片曾获奥斯卡奖。1982年安·兰德去世,此后美国创立了许多兰德书友会和专门研究安·兰德思想的机构。
《一月十六日夜》是一本剧作集,收录了安·兰德的全部三个原创剧本——《一月十六日夜》《理想》《三思》。它们均写作于20世纪30年代,透过时光的长河始终熠熠生辉。它们展现了安·兰德思想的雏形,为日后安·兰德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是安·兰德创作《源泉》及《阿特拉斯耸耸肩》这两部经典著作的思想起源。其中《一月十六日夜》是安·兰德在美国公开发表的第一部著作。它以商界巨人比约恩·福克纳的跳楼疑案为核心展开。安·兰德认为,社会对于像福克纳这样的巨人评价有失公允。剧本的精巧之处在于,结局是敞开式的,嫌疑人的有罪与否取决于现场观众组成的陪审团。而作者想通过这样一个设计向读者展示的,是观众们的人生观对其价值取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