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9月18日 星期三

    书话

    旧京歌谣的回响

    元尚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9月18日   14 版)

        1928年由北平明社出版的《北平歌谣集》 为雪如女士所编。编者在序里面说,编撰这样一部书的缘起,是1924年时整理民俗歌谣之风渐兴,歌谣研究会出版的《歌谣》周刊堪称翘楚。编者读了它后深受启发,于是开始收集起老北京民间歌谣来。本来作者是想差不多收集好几百首以后,“到很有可观的程度”之时再整理出来,而后再给歌谣研究会寄去一些,以便发表。就这样,她足足用了三年时间,随手所得的歌谣资料渐渐多了起来,到底收集了多少?她说:“着实不少,以数目来计算,已不下三千余首。”

        其实早在1918年2月,北京大学出版的《北大日刊》就发布过征集歌谣的简章,后来歌谣研究会成立,1922年《歌谣》周刊又创刊,刊中不断发表征集上来的各地歌谣。从周刊创刊到1924年已经发表了歌谣、谚语、谜语等超过万条。雪如女士就是看了《歌谣》上刊出的这些作品萌发了收集整理旧京歌谣的灵感。

        到了1928年,她有了些闲工夫,于是开始整理收集上来的这一大堆歌谣资料。其中,有一些重复作品,有的则大同小异,有的部分重复部分不重复,加上歌谣本来是民间口头作品,唱着念着顺口就行,都没有标点,整理起来是很费功夫的。

        编者自言整理歌谣的苦衷是 “差不多每首要推敲到几十分钟”,有的甚至要推敲上几天,最后还是不敢擅自改动字句。为什么呢?编者收集发表这些旧京歌谣的本意是要为后人留一份“庐山真面目”,由此想见雪女女士在整理这些亲自收集上来的歌谣资料时那份认真,那份执着。如果不是对京城古都有一种深深的爱,是很难做到的。

        个人收集民间歌谣不同于有组织的征集,那需要一个人凭借一己之力一点点去四九城跑,去一个人一个人问,非此是无论如何也完不成的。然而就在作者整理完成后,不幸的事发生了,歌谣研究会发生变故,作为歌谣研究会的出版物《歌谣》同样也没有希望了。望着整理好的旧京歌谣,在《北平歌谣集》序中编者无奈地说:“只有自动的陆续出版”了,恐怕连后来的续编、三集也都是这样自费出版的吧。

        老北京歌谣,说起来简单,可是北京城自从明代建都以来城市的范围一直都处于变迁之中,其居住人等也是来自四面八方,一部老北京歌谣集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收录范围问题。大了不行,太小了也不成。比如有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歌谣,“小红孩,推红土,一推, 推到清江浦。下了船,拜丈母……”清江浦不是北京的地名,但是据编者调查,这首歌谣却广泛流行于北京东城及附近,作为可贵的民俗资料,编者最终还是决定收录它。由此可以看出,大凡流行于老北京,又被广泛传唱的歌谣,编者是尽量收入。这样可以体现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包容性,又能体现其开放性与丰富性。另一个问题是分类,今天见到的许多民间歌谣选都有分类,其实对于民间歌谣的分类上世纪30年代就有了,《歌谣周刊》上曾有介绍,不过雪如没有按照这些现成的分类来整理歌谣,而是以歌谣“得到的先后为序”,以200首歌谣为一集,等到所有歌谣都编辑完成以后,按照分类编一个歌谣索引。不仅如此,她别出心裁要编一份分类统计比较表,“附在最末后一集内”。如此庞大的旧京歌谣内容收集整理出版,说它是集大成者应该不算过分。《北平歌谣集》及续集一通被收入1971年出版《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丛书》中。

        对今天那些上了些年纪的读者,歌谣集为他们保存了一份沉睡了几十年的温馨记忆,同时也为新读者奉献了一份可以体味过去民俗生活的乐音。当正史把民间话语压抑到边缘的时候,雪如女士为读者,更为北京保留了属于民间百姓生活的一份珍贵的原始话语资料,让民间生活开口说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