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9月11日 星期三

    艺术经济学的理论探索

    ——评王家新、傅才武的新著《艺术经济学》

    焦斌龙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9月11日   08 版)

        自20个世纪60年代“艺术经济学”诞生之日起,世界文化艺术发展与经济活动联系的日益紧密,艺术经济学领域亟待研究的问题和现象不断地吸引了中外经济学者的注意力。西方文化艺术的繁荣与艺术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艺术经济学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第一部艺术经济学著作《表演艺术经济学》诞生于西方,第一本《文化经济学杂志》诞生于西方,并形成了有影响力的学者群体。而我国对艺术经济学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一方面是方法的滞后,另一方面则是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建设的滞后。

        王家新和傅才武的新著《艺术经济学》是国内第一部将现代经济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与艺术经济问题相融合的著作,本书洋洋洒洒36万字,将作者多年的潜心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艺术经济学研究理论精粹,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素材,以此为开端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艺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第一,本书从经济学理论视角探讨艺术问题,包含了艺术经济学领域内从一般到特殊,从微观到宏观的主要难点和热点问题,融通了艺术学与经济学理论上的逻辑联系,围绕这个主线搭建起一个艺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本书围绕当前艺术经济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区分了艺术经济学领域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问题,提出了艺术经济学领域的基本研究范畴。如在微观层次上,提出艺术经济学一般性的理论难题“价值悖论”;在中观层次上,引出表演艺术经济中的“成本病”,视觉经济学中的“合同难题”,数字艺术经济中的“产业链”难题和艺术博物馆的“外部性难题”;在宏观层面上,分析了艺术文化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作用和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独特作用,以及政府在支持艺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宏观经济政策问题,提出了政府作为“经济人”的角色和定位等。

        第二,本书借鉴和吸收了西方艺术经济学发展中重要的理论成果,是国内第一部具有宽阔的理论视野的艺术经济学著作。由于国内艺术经济学学科体系尚未建立,理论研究层次的提升尚待时间,缺乏西方艺术经济学理论研究对接和交流,因此国内的很多研究成果缺乏对国外艺术经济学前沿的理论追踪,对于国外艺术经济学理论的借鉴大多局限于文化艺术政策方面的研究,尤其缺乏对国外艺术经济学文献的深入挖掘和理论分析。本书第一、二章详细梳理国内外艺术经济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为初识艺术经济学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反映中西方艺术经济学研究发展历程、现状和成果的线索。从艺术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框架和方法的研究,到艺术经济专题的行业分类研究,再到艺术经济与宏观经济的联系,作者既借鉴吸收了西方现代的经济理论、概念和方法,又通过国内外的案例和数据资料作为佐证,或者通过对中西方现有成果、发展状况做出评述,并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另外,中外艺术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发展现状比较也是贯穿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本书立足于艺术生产、艺术消费和价值规律,实现了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和艺术经济活动研究的对接。这既是对国内艺术经济学传统研究方法的突破,更是对西方艺术经济学界目前越来越倾向于纯粹的定量手段(脱离艺术经济规律)研究艺术经济学之风的一种反拨。本书充分尊重艺术经济领域中独特的艺术生产规律、消费规律和市场规律,将国内学界侧重于从艺术学角度研究艺术生产规律和价值规律的传统,与国外侧重于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实现有机结合,形成了把经济学分析方法与艺术经济规律的讨论相融合的明显特征。

        第四,本书区别于国外著作和国内现有艺术经济学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结合中国艺术经济实践活动的实际。在艺术经济活动的基础理论之外,本书在中观层次的艺术经济专题论述中详细阐述了表演艺术、数字艺术、视觉艺术和艺术博物馆的行业属性内涵及特征。对艺术行业的阐释中,作者引经据典,不仅引用了中外著名的艺术经济活动的相关案例,而且通过大量数据资料引证,采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做出了定量分析描述。这种研究手法不仅增强了本书的生动性,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充分展现了两位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本书无论对艺术经济学初学者还是长期从事艺术经济学的研究人员,抑或是从事艺术经济管理工作的操作者,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阅读资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