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7月31日 星期三

    实践理性的美国300年高等教育史书

    潘懋元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7月31日   23 版)

        中国高等教育界,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是比较熟悉的。这不仅由于大陆与台、港已出版多部编著或翻译的美国高等教育通史或专史,更由于许多研究高等教育的著作,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涉及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在众多有关史书中,亚瑟·M.科恩的《美国高等教育的历程》却能以不同的风格,独树一帜。科恩教授在他50多年的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和教学的基础上,采纳高等教育领域许多经典研究成果,融合自己亲身经验,编撰完成了一部史实与史论结合、体现实践理性价值的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

        这部教育史著作,有以下特点:

        一、把社会发展历程与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结合起来,运用教育发展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分析历史现象,探讨历史问题。首先体现在将美国300多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按近现代美国社会发展历程,分成6个各具特色的阶段,符合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每个阶段作为一章。每章开始,比较客观地论述本阶段的“社会背景”。例如,对美国二战后1945—1975的30年间,称之为“美国霸权时期”,毫不隐晦地揭发当年美国操纵联合国,组建部队派赴韩国参战,坚持不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议题排上议事日程;联邦以大量的军备研究经费左右大学及其科学家的研究方向;同时,也分析了这一时期,即战后30年间,美国人口增长了60%,对于社会消费与生产的影响,及其对学生数量、就业机会、学生运动的影响。如此紧密结合“社会背景”研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著作,在美国学者的著作中是比较鲜见的。

        二、每一个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基本上分为院校、学生、教师、课程(教学)、管理、财政6个项目进行研究,以问题为主线,运用统计数字、报刊资料、教育政策、法庭判例,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和本人所接触的实例,有血有肉地刻画了美国300多年的高等教育,尤其是近半个多世纪来美国高等教育的演变。夹叙夹议,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生动而不失真。由于每个时期框架相同,便于比较,既显示了历史的连贯性,又从比较中看到各种高等教育理念、模式、事件的盛衰兴替历程。

        三、每个阶段的最后一部分为“成效”,概括本阶段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特点。例如1870—1944的70多年间是工业化时期,后期还穿插两次世界大战。促进工业化、服务战争,是这个阶段高等教育的重要指向。前者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各种专业人才。高等学校虽仍然重视人文通识教育,但专业教育课程,尤其是工程教育课程强势发展;后者使许多院校充当了军事训练中心,要求大学从事武器和工艺开发。在“成效”中,一般并不做简单的结论,而是提出若干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供读者自己思考、讨论。有些问题,发人深省。例如,有一个时期,可以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却有1/3不想上大学,由此形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教育问题:“如果一个可以上大学的学生选择不去上学,这是谁的错?”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也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界和政府应当思考的问题?

        科恩的《美国高等教育的历程》初版出版后,他仍继续关注美国高等教育新的变化和新的研究成果。他同卡丽·B.基斯克一起,对初版做了修改,并增加了新的第六章,即第六个阶段,以私营化、公司化与绩效问责为新趋势,论述1994—2008这15年间美国高等教育的变化。这是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章,其中所论述的某些现象与问题,可能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与问题。梁燕玲的中译本,所根据的就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历程》(第2版)。新的版本,是科恩教授主要的代表作,并已列入厦门大学“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名著译丛”,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对于这部著作,我最感兴趣的是本书第四章,也就是1945—1975年间的“美国霸权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

        美国在二战之后,大批军人复员,涌进大学学习,开启了大众化之门;其后的“婴儿潮”,使美国人口在30年间增加60%,形成了后期大学生高增速的压力;更由于霸权主义在国力竞争和军备竞赛中,对大学的科技需求和人才需求。导致这一时期,高校增加了600多所公立和650所私立。在校学生从200万人增加至1100万人,30年间,增幅达450%。虽然增速远低于中国在1998—2008年间从380万人增至2021万人,10年间增幅达593%。但在大众化过程所出现的变化上则有某些相似之处。如生均教育资源不足,质量下降,校际竞争激烈,传统的文理学院锐减而职业性的社区学院激增,高等学校类型多样化等等。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教育政策与课程改革。

        美国政府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对策主要是增加投入。州政府大量投资建设社区学院,联邦政府则是增加对大学生的资助。按不变价值计算,1945年的高等教育经费总额是17亿美元,1975年达144亿美元,增幅达847%,高于大学生人数的增幅。因而生均经费也能从850美元增至1270美元,而中国在大众化初期,大学生生均经费却是逐年下降。

        高校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对策是分类发展和课程改革。除了州立综合大学有所增加,传统文理学院萎缩,职业性社区学院大发展之外,还有许多开放性的工人大学、联合大学以及营利性的私立学院,主要是提供职业培训。至于课程改革,明显地从纯学术追求转向人力资本开发。“所有的课程改革都有实用性。”哲学、神学等课程萎缩到一个很小的比例,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企业管理、医学、法学的课程都迅速增加;大学生也不再专注于一门学科的研究而选修不同学科课程以扩大就业机会;同时,许多传统的男性领域如工程、建筑、法学、财经向女生开放,以便吸收更多的女性上大学;支持少数民族青年上大学;鼓励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学生运动从美国发端,席卷墨西哥、日本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为了应对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问题和应对学生运动,高教立法、院校认证和高教研究也迅速展开。马丁·特罗有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也是根据美国这一时期的实践经验形成的。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30年间,发展迅速,改革创新,成绩巨大,问题也多。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了巩固期,增长有所缓慢,但保持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更加重视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中国目前也正处于从快速增长进入巩固期,同美国的历程有某些相似之处。正如科恩教授在本书中文版“前言”所说:“希望这本书能够对中国大学校长、教师、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社会人士在理解处于大众化转型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有所助益。”

        这部佳作内容具体而生动,梁燕玲博士的译文朴素而流畅。两者相辅相成,提高了中译本的可读性。

        《美国高等教育的历程》(第2版),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名著译丛之一,〔美J科恩,〔美J基斯克著,梁燕玲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65.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