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7月31日 星期三

    20世纪初哈尔滨的实录

    徐泳杨镰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7月31日   24 版)

        《滨江尘嚣录》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丛书中的一种出版了。

        哈尔滨,是中国东北三省最东的黑龙江省省会。东北是满族“龙兴之地”,很长时期不容外人涉足。到了晚清,东北三省以黑龙江与哈尔滨为实例,松弛了禁令,成为新兴的“处女地”,“走西口”与“闯关东”并称为中原民间为改善生活所向往的福地。

        清中期以来,西部新城乌鲁木齐日益繁华,被称为“小南京”,哈尔滨则从一片“荒凉野场”,经过20世纪前30年间的发展,誉为“东方圣彼得堡”,又有“小巴黎”之称,成为名实相符的花花世界。哈尔滨是北京、上海以外,中国当时唯一具有“小联合国”性质的城市。而辽左散人编著的《滨江尘嚣录》(封面副题“居游哈尔滨之唯一指南”),实录这一过程,是东三省转型期间,受到举世关注的范本。就20世纪前期人文地理纪实而言,《滨江尘嚣录》不是新地方志(“乡土志”),也不仅是《游览指南》,更不是官方的文件、指令汇编。

        书前《凡例》对书名“滨江尘嚣录”做的解读是:“本书不曰指南,而曰‘尘嚣录’者,盖因……是书侧重于繁华叫嚣方面。用纯正之文笔,言简意赅,述而出之。”

        《滨江尘嚣录》以约14万字的篇幅、50幅图片,提供了哈尔滨地区上至行政、军政、经济、工商、交通、教育、游览等,下至戏剧界艺人,直至社会最底层(“妓女”“土娼”),“私生子救养所”、“盗患”、“火灾”的实况。探及社会上的奢靡风气、服饰的时髦式样与流行渠道,出现了“半俄式”语言、沿街构筑俄式建筑、松花江铁路桥、松花江港湾停靠轮船、俄式火车站大楼……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揭露社会各种阴暗龌龊的现象充满细节。

        在《滨江尘嚣录》成书30年前(19世纪末),哈尔滨“固一片荒凉野场也”,在30年间发展成为初步繁荣的都市。至于“哈尔滨”是什么意思,是出自满语,一说“晒渔网”,一说“打渔泡”,“至滨江之名,则设治后之称也”。

        《滨江尘嚣录》作者刘静严,署名为“辽左散人”。书前有一帧“著者肖像”,身着旗装,年纪大约在30B40岁之间。他通过十年间的见闻,记录了哈尔滨伴随东北“解禁”的畸形繁华,同时又将笔触涉及底层的各个角落,客观真实地、细致入微地反映了当日哈尔滨社会的现实状况。作者以记者敏锐的眼光,研究者的缜密思维,文化精英的使命与担当,面对急剧发展的社会的兴旺发达与种种弊端痼疾,具有超前的眼光,甚至考虑到若干年以后将面临的生态能源危机。使人感到《滨江尘嚣录》的作者是爱国者,有政治头脑和治理才能,有博大胸怀与爱心。如何对待因中原多故、烽火四起、逃避苛政而“闯关东”的各色人等,对他们来哈尔滨,从租房、物价、谋职所遇到的职业比较、薪饷多少、录用条件,凡谋生所涉及到的注意事项一一列出,对待青年学子升学选校,今后就业求职发展等方方面面,给予了无私的指导和提示。

        可以说,《滨江尘嚣录》的写作是为哈尔滨进一步开放、发展、繁荣而屏除尘嚣。

        《滨江尘嚣录》分引言、历史、区分、机关、交通、实业、谋生、消遣、琐记等章,各章中作者详细周到地罗列了哈尔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调查诸多行业,不要说在民国前期,作为信息时代的今天,也不容易办到。作者调查之详细周密,没有时间和精力绝对做不到,特别是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弊端,提出合理的治理办法,使人感到作者具有责任感、使命感,并有远见卓识。比如《实业》章“输入输出之统计”节,处处用翔实、准确、之数字来解读经济形势,既有说服力,又有远见。

        《区分》章的“人口”节,涉及到每一国家在哈尔滨有多少居留人口(侨民),准确到个位数,就连只有1人的比利时也列在其中。又如附录一《游览滨江指南》,从气候适宜的时期、途中须知、抵哈后雇车投店、各旅馆价格与规章,甚至设计出一周游览的日程。

        总之,凡是涉及到的各部门各行业都有一定的历史资料和人物背景,以及翔实准确的数字,借助珍贵图片,成为新民生的再现。

        《琐记》章,作者“将斯土之风俗人情、奇闻壮观,择其足录者,别为六十则……”,不但涉及到哈尔滨的各个犄角旮旯,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也反映出人性的正直、善良的一面。

        《区分》章“街市”节指出:“以马路之建筑论,哈埠之一部分马路,可谓独冠华北。……稍著名之街市,均铺以长方长石,长约尺许,阔约半尺,厚约半尺。……此种马路,既无尘土飞扬,又免雨天泥泞,且坚固耐久,虽历数年,犹平坦如初。……至马路旁之水道沟渠,尤称便利,均以石砌成,永无淤塞塌坍之患。虽夏日大雨如注,顷刻间即宣泄无遗。”哈尔滨从“打渔泡”起步,进入了东北城市化的前列。

        据有关记载,《滨江尘嚣录》作为民国出版的书籍即便在东北哈尔滨本地,也相当罕见。一种说法是,出版之后,《滨江尘嚣录》受到了黑社会势力的抵制甚至销毁。这说明,《滨江尘嚣录》的内容是真实客观的,黑龙江、哈尔滨进入现代时期的繁荣兴盛、民生改观,与企图干扰社会进步的逆流,都呈现在作者笔下。言及哈尔滨从“晒渔网”、“打渔泡”场所,过渡成新型都市,被视为中国东北的地理标志,借助《滨江尘嚣录》的文字与图片,如同做了一次从今天返回到20世纪前三十年间的“穿越”。伴随着黑龙江与哈尔滨受到更大的关注,《滨江尘嚣录》必将成为民国前期人文地理的经典。

        《滨江尘嚣录》,辽左散人著,张颐青、杨镰整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12月,32.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