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7月31日 星期三

    父亲的信:《写给80后女儿》

    曾学优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7月31日   23 版)

        徐景权的《写给80后女儿》是一部写给80后女儿两封长信的小册子,不但谈人生理想、也谈生活、谈为人处世,其内容之丰富,道德教育之深刻,使其完全可称得上是一部现代版中国“家训”。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作为道德传家主体的中国古代家训,一直是为人处世锦囊。上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下到曾国藩郑板桥傅雷的家书,都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人处世精髓。徐景权从军、从文、从政四十年,学问道德,人生智慧体悟颇深。尤为难得之处是他能够在女儿成长的两个关键时期,利用长信形式,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人生智慧,化作敦敦教导和殷殷嘱咐。尽管其行文方式、语言风格、教育内容与中国传统家训稍有区别。可是,就其精神内核和教育功能来说,却穿透了时代背景差异,不但起到了与古代家训一样的家庭教育功能,而且彰显了其强大的社会教育功能,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作用。

        作为父母,我们究竟应该传承给子女以怎样的精神内核和生存之道?《写给80后女儿》为我们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徐景权的这两封长信,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核心内容。特别在给女儿写第一封信时,正是女儿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徐景权在《写给80后女儿》的信中,如此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个体人格的培养,而没有强调对孩子的功能性教育,显出其教育智慧。而从徐景权女儿此后成长的经历和取得的成绩来看,这封信,对她的成长应该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其实,徐景权在《写给80后女儿》的两封信中,无论是谈人生、谈理想,还是谈社会、谈生活,说的都是一些普通道理,近似老生常谈,如果你把这些道理抽出来,硬性地灌输给孩子们,我想,不但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即使我们也会觉得索然无味。然而,徐景权高明之处就在于,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能够把自己的人生经历、社会感悟,把自己的所学所思,把古今中外名人故事、成功经验,把中外文化比较,全部融入其中。在谈到“做好母亲最重要”的时候,徐景权纵观古今中外,既以中国古代“孟母三迁”、“孔母授学”、“岳母刺字”、“欧母画荻”的故事,说明母亲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又以英国谚语、拿破仑语录和居里夫人母女同获诺贝尔奖的故事,指出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通过这样的一份备忘录,非常形象而又简单地阐明了一个道理:母亲教给孩子的,最重要的是“自强自立的精神”、以及“做人的道理”。再比如谈到“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时,徐景权通过居里夫人在典礼上亲自为老师欧班推轮椅的故事说明人为什么要感恩、人如何来感恩、人应该向谁感恩这一系列重要的道理,让人在故事当中欣然受到道德的熏陶。

        从这个方面来说,不但是他的女儿读起这两封信来,能够在感受到浓浓的父爱中非常自然地接受教育,就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也能够从他丰富多彩的人生、旁征博引的叙述、鞭辟入里的论证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导中深深受益。相对中国古代一本正经说教的“家训”来说,《写给80后女儿》可谓更进一步。因此,不但徐景权的女儿是幸福的,有一个如此循循善诱的父亲,让她在人生道理上少走了多少弯路;阅读这本书也是幸运的,因为能够有这样的父亲,将自己的教育经验奉献给大家,教我们如何去做好一个好父亲。

        《写给80后女儿》,徐景权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3年1月,10.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