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7月31日 星期三

    幸福是属于心的

    张惠芳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7月31日   19 版)
    《体悟幸福》,李西顺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第一版,22.00元

        “你幸福吗?”2012年秋天,中央电视台记者的这个采访问句迅速走红。几乎与此同时,作者把《体悟幸福》的书稿交到了出版社编辑的手中。

        《体悟幸福》是福建教育出版社今年3月出版的“道德八书———最为紧迫的时代呼唤”丛书的一种。把幸福作为道德的基本范畴,显示了道德伦理的终极关怀意义。

        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调查“你幸福吗”,还是出版社把《体悟幸福》列为“最为紧迫的时代呼唤”,都是基于一个相同的背景,那就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幸福感却没有同时上升,反而有越来越差之势。“我们为什么不幸福”成了困扰人们的一大问题,幸福观的偏差还导致社会道德状况愈发令人担忧,成为阻挡人们幸福的障碍。

        作为一种大众读物,《体悟幸福》采用了通俗的叙事方式,结合案例,夹叙夹议,全书十个主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思维缜密,逻辑严密,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学养和驾驭文字的能力,是一本可读性强同时又很深刻的“幸福书”。

        人们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幸福,但对于什么是幸福,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甚至还有很多错误的概念和认识。《体悟幸福》在具体章节的写作上,从现实生活中易被误读的几种幸福观入手,通过辨明、澄清,从不同的维度回答了幸福的真谛是什么、幸福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应该以怎样的态度与方法去体悟幸福等读者关心的问题。

        大众通俗读物的层次也有深浅之分,幸福这一论题本身就很高深,要把它说明白,尤其需要深入浅出。对于《体悟幸福》的写作立场,作者作了这样的表述:“本书的最高追求在于高扬幸福的精神超越属性,着眼于辨明、澄清精神领域和道德价值领域内的种种幸福观,希望把具备美德价值属性的‘幸福至上’理念,推至社会风气的前台,融入芸芸众生之心灵深处。”高远的立意使《体悟幸福》于通俗之中显得深刻,读之有味,使阅读过程成为一个体悟、思考幸福的精神之旅。

        在被中央电视台记者问到“你幸福吗”的时候,很多人面对镜头不知如何回答或者答非所问,其中有一时不适应、仓促、不愿意回答等原因,但同时也说明人们对于什么是幸福、自己是不是幸福没有把握。随后不久,重庆电视台进行了“你缺什么”采访,面对记者的话筒,很多人回答得十分干脆:缺钱、缺房子、缺女朋友……所“缺”的,几乎都与物质有关。值得玩味的是,“你幸福吗”遭到了各界的奚落和批评,“你缺什么”则广受好评。实际上,这两个提问涉及的是同一个问题:幸福与否。“缺什么”是导致不幸福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几乎都是物质因素。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逐步步入小康社会。“小康”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梦想中的幸福生活,如今很多人已步入小康,怎么却没有感到幸福呢?生活小康的我们真的那么“缺”吗?其实,当代中国人缺少的并不是物质生活基础,普遍缺少的是正确的财富观,这才是导致幸福观发生偏差的最大原因!

        《体悟幸福》指出,当代社会表现出来的享乐主义的幸福观、当下与未来相割裂的幸福观、自私狭隘的幸福观、庸俗主义的幸福观等值得注意。这些所谓的幸福观强调物欲至上,把生理快感、物质享受、虚荣奢华当作幸福的标志,其典型表现有很多,如:“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不坐单车笑”;“要嫁就嫁灰太狼”;“公家的东西,不拿白不拿”;“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提前消费的各种“奴”———房奴、车奴

        ……

        扭曲的财富观和偏差的幸福观使全社会陷入一种莫名的焦燥中,一方面是攀比、炫富、浪费、啃老、未富先奢之风盛行;另一方面,蓝领、白领、公务员甚至中产阶级都在“晒”穷,连富人也充满了不安。人们以讲求经济效率的方式追求幸福,只问速度,不问方向、对错与善恶,对此,许多人习而不察,并没有认识到其中暗含的危害。

        幸福至少应该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没有人会反对这样的观点,但对于幸福的构成比例中,物质和精神生活各自占有多少份量才算协调,就不是那么好把握了。当代国人幸福观发生偏差,主要就在于过分夸大了物质生活对于幸福的作用,有的人甚至以“反道德”的方式为自己谋

        “幸福”,违反了德福一致的伦理学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认为,当低层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成为行为的驱动力。人们的幸福感与需求的满足程度是相对应的。如果把幸福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生理和安全需求就属于低层次的物质维度,情感和归属需求等属于较高层次的精神维度,而精神维度还可以分为价值维度、实现目标维度等不同的层次。如果把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阶段与人们的需求相对应,则温饱阶段主要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小康阶段主要是情感和归属需求以及尊重需求,富裕阶段是自我实现需求。

        目前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人身安全、健康、清洁的水和空气、食物等生理及安全需求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得到满足。由于人们对自身的需求层次往往是无意识的,当低层次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不会有意识地将需求升级为精神层面,反而变本加厉地追求低层次的物质财富积累,导致幸福感不升反降。

        《体悟幸福》总结道:“当我们把拥有的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或者干脆就把物质财富当做幸福本身的时候,幸福就容易变成一种买卖,一种市场交易,幸福就会变味儿,幸福就会终将会离我们远去。”

        老话说:“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如果电视台向人们提问“幸福是什么”,估计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这说明幸福是一种很主观的感受和体验,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给幸福下定义、做解释的,因此,对如何获得幸福也就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或模式了。

        由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用“科学”的名义解释幸福、以“技术”的方法获得幸福同样成为一种潮流。某些专家就给出了所谓的“幸福方程式”:幸福=个性十需要十生存状况(科学家);幸福=效用/欲望(经济学家);幸福=感恩十知足(社会学家);幸福=希望十有事做十有爱(心理学家)。根据这些方程式,“幸福学专家”们把获得幸福的路径具体化,列出达到幸福的具体操作步骤,配备了详细的测量指标,甚至提出幸福的“深呼吸技术”。《体悟幸福》批判了这些僵化的幸福定义,认为用数字和固定的方程式衡量幸福,以按图索骥的方法探寻幸福,会遮蔽幸福路径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是一种误导。

        对于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得出“幸福就是多巴胺与内啡肽的混合物”之类的结论,《体悟幸福》称之为“心理学家的谬误”,认为把幸福简化为某些化学成分的混合物,完全等同于某种生理感受,忽视了幸福最重要的精神维度和意义维度,降低了幸福的格调,是一种庸俗主义的幸福观。

        《体悟幸福》区分并分析了几种对于幸福的误解,如快乐等于幸福、心想事成就是幸福、及时行乐即幸福、爱上一个爱自己的人就是幸福等。作者认为,幸福是需要条件的,除了自己的主观意愿之外,物质的、精神的、他人的、社会的、自然的、文化的,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需要擦亮双眼,考虑清楚,什么样的事值得做。这样的事做了,才会是幸福的。”幸福的重要法则之一是珍惜现实条件许可自己拥有的,别等到真的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体悟幸福》认为,幸福是属于心的,内蕴于深层次的心灵秩序与价值结构之中,因此,“幸福不能外求,只能修心”。

        让我们常怀幸福之心,去追求当下的幸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