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读书报与清华大学合办“清风雅集”第三次书评活动

    学界争论中国可否寄望“第三次工业革命”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7月03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王洪波)《第三次工业革命》出版已有一年时间,但这本由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撰写的未来学著作依然未退出媒体和学界的视线,依然是从高层到学界到普通读者热议的焦点。4月22日,中华读书报与清华大学合办的“清风雅集”第三次书评活动,选择了这本书进行研讨。与之前对该书的评论多为赞扬不同,这次会议上,它受到了更多的质疑和批评。特别是,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能否帮助中国解决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棘手问题,与会专家各执一词,争论激烈。

        主评人之一、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教授高度评价《第三次工业革命》,他认为里夫金令人信服地阐明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与互联网络相融合的一个革命,而且将引发人类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这本书尤应受到中国的重视,因为我们要同时实现工业文明的目标和生态文明的目标,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机遇。”何建坤说。

        另一位主评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贾根良教授也认为,里夫金在书中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其基本结论也是正确的,“在中国广大地区饱受污染之苦的今天,里夫金发展清洁能源的倡议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但他也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存在一些致命缺陷:“里夫金没有注意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重大的结构差异,无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差距日益拉大的事实,也无视美日欧通过全球价值链对中国的剥削和掠夺,因此错误地得出了民族国家不再重要,区域市场和国家治理将让位于洲际市场和洲际治理的结论。这是不能成立的。”

        出席会议的主要为经济学界的专家,大家虽然都认可《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一本有启发性的著作,但也对里夫金主张的可行性表示怀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宁向东教授指出,里夫金的论断主要是依据德国在新能源方面的实

        践。近年来,德国鼓励居民盖房子时,装配光伏产品以收集太阳能,自己家庭用剩的电被政府以四倍于市价的采购价购去,形成了新能源利用的新方式。“但遗憾的是,德国的实验目前并不十分成功,特别是,该模式在经济上存在问题。”宁向东认为里夫金指出的大方向不错,但变为现实,恐怕尚需时日。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李纲博士则从供需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可能性,认为我们确实处于新的能源变革的前夜。不过他认为,人类能源问题解决的希望寄托在“热核剧变”的实现上。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并不必赶新能源革命的“时髦”。“欧美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而中国依然在工业化的后期。在可预见的几十年内,太阳能、风能都不可能作为主流能源来支撑我们工业化后期的发展。根据里夫金的论断来制定我们的能源政策,并不现实。”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吴希金教授说。

        最尖锐的批评来自于清华大学科技

        与社会研究所刘兵教授,他认为不能仅仅从科技的角度、经济的角度看问题,而是要在长时段的、更加广阔的视野里进行思考。他说,我们往往只看到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经济的促进、物质上的成就等等,但对其负面影响却很少反思。由于前两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很多问题,今天的发展方式变得不可持续了,所以人类希望通过创新,发明新的技术,利用新的能源,以实现继续增长。“但问题是,增加了能源的使用和来源之后,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对环境的影响也会随之增加。这种影响总是不可逆的,也难以预料。”他认为,现在已到了必须对人类发展方式乃至生活方式进行反思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无法逃避两个制约:一是资源、能源、生态的有限性;二是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这两个问题,科技发明无能为力,经济学也帮不上忙。新技术可能会带来局部的、暂时的变化,但长远来看也许只能加剧原有的矛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