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6月26日 星期三

    冷战中的第三种选择

    史宏飞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6月26日   24 版)

        国内学界的冷战史研究中,不管是资料整理,还是成果出版,近些年都涌现出一大批精彩的作品,其中不乏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影响的著作和学人。在尽力发掘多方材料,拓展研究领域的同时,有一些学者也逐渐考虑到在冷战史研究中引入其他学科的方法,试图从新的视角对一些传统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解释,这是令人十分欣喜的现象。笔者近期所读《第三种选择:冷战期间美国对外隐蔽行动战略研究》(以下简称《第三种选择》)即是这类代表著作之一。作为一名在冷战史研究领域耕耘多年的学者,白建才教授历十年之久,写就此书,不管从书的选题的可读性还是论证的理论深度,都颇具新意。

        一个国家为了达到对外行为的目的,往往采取强硬的军事威慑和迂回的外交斡旋来力图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然而,冷战时期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特殊,其间根据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体系分立为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造成了沟通渠道受限的宏观环境,这使任何一方想通过迂回的外交斡旋来实现政策目标都有可能事倍功半。又者,这一时期两大阵营中都有国家掌握能够对人类的生存产生重大威胁的核武器,如果一方诉诸于强硬的军事手段,不仅有可能招致另一方的强硬反对,甚至会引发冲突升级直至失控,最终有可能引火烧身。这也是冷战之所以能够以“冷和平”的方式存在近半个世纪的一个原因。那么,除了军事手段和外交斡旋之外,国家还有没有其他手段可以用来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的目标呢?《第三种选择》提供了一个答案,即冷战时期,美国运用了大量的隐蔽行动来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的目的。“较之公开的外交活动和直接军事干涉而言”,隐蔽行动“是一种代价很小而容易获取目标的战略工具,通过实施隐蔽的政治战、经济战、心理战和准军事行动,给实施对象造成巨大压力和困难,这比起公开的外交活动更容易实现目标,万一行动败露,也可巧言否认责任,不致引发军事冲突”。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但是此书并不仅仅止步于对冷战时期美国对外隐蔽行动的案例考察,而是从国际战略学视角切入到对美国对外隐蔽行动的研究,从而摆脱了单纯的叙事考证,形成了一部既有宏观理论支撑,又有微观史实佐证的弘著,这就与学术界以往出现的有关隐蔽行动的研究大多囿于微观史实考证梳理,对隐蔽行动背后隐含的国家战略思考有所忽视不同。

        除绪论外,全书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着力提出并论证观点的部分,作者首先通过有关隐蔽行动战略的一系列基本概念进行界定辨析,从国际战略学的角度指出遏制战略是美国在冷战时期的大战略,隐蔽行动战略是从属于大战略体系的次级战略,是美国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的一个重要战略工具,然后再通过对冷战初期美国隐蔽行动战略的形成以及之后历届政府对隐蔽行动战略的延用政策的考察,从宏观层面论证了隐蔽行动战略在美国政府对外政策中的定位、内容以及实现方式。作者指出,从美国立国直至二战爆发前,隐蔽行动只是其对外活动中偶然使用的一种策略手段。从1947年底到1951年,美国杜鲁门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对外实施隐蔽行动的政策文件,并成立专门机构,确定目标,制定计划,从而使隐蔽行动“成为美国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的战略工具”。因而自从杜鲁门政府制定并形成隐蔽行动战略之后,之后的历届美国政府从总体上也继承了这一战略工具。这一部分即从宏观层面对冷战时期美国对外隐蔽行动战略做出了较为系统地研究,这在国内学术界可谓首次。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个案分析,对冷战时期美国对外隐蔽行动做了考察,对作者在第一部分提出的宏观架构提出佐证。可以看出随着冷战局势的变化和美国对苏战略体系在不同时期的调整,隐蔽行动战略也随之发生了调整。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隐蔽行动战略实施的重点在欧洲,同时在其他关键国家和地区也频频出手。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欧洲的冷战格局趋于稳定,美国将重点转向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对苏联东欧集团则继续实施隐蔽的经济战以阻止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实施隐蔽的政治战、宣传战以促使其内部发生变化。70年代中后期,由于水门事件的影响,中情局的隐蔽行动受到美国国会严格审查,隐蔽活动大大缩减,但隐蔽行动战略并未放弃,其活动并未停止。到80年代,美国利用苏联的国内外困境,公开外交与隐蔽行动紧密配合,在阿富汗和波兰重点突破,在东欧和亚非拉全面出击,隐蔽的政治战、经济战、宣传战、准军事行动齐头并进,迫使苏联不断做出让步,最终赢得了冷战。隐蔽行动在不同的时期被运用的方式和地区的不同,不仅体现了冷战格局变化对美苏两国争夺重点的影响,也体现了美国政府不同时期对抗苏联的调整。

        由于隐蔽行动战略从属于美国对外大战略体系的一部分,而遏制战略的核心就是遏制苏联的对外扩张,那么自然要对隐蔽行动战略是否对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和瓦解产生作用进行评估。第三部分,做出对这一问题回答,作者认为:“就隐蔽行动战略整体而言,从冷战的最终结果来看,其功效是显而易见的”。隐蔽的经济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苏联东欧统治集团内部的紧张气氛,培植加强了反社会主义因素;隐蔽的经济战加剧了苏联东欧的困难,“隐蔽行动战略对促使苏东裂变、冷战结束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对此决不能低估”。

        然而,隐蔽行动战略作为国家对外政策的“第三种选择”,在冷战那个特殊时期的运用,也绝非是屡试不爽,比如1961年的猪湾登陆,即以失败告终。更何况这一战略的政策伦理与美国秉持的立国精神并不相符。隐蔽行动本质上是一种秘密的、偷偷摸摸的、不愿暴露真实面目的行为,这和西方社会民主、开放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显然背道而驰。这也是为什么隐蔽行动在水门事件之后遭到了美国国会调查的一个因素。一个号称肩负“领导自由世界”道义的国家,却频频使用不为人知的伎俩颠覆他国政权,干涉他国内政,并且这种行为在冷战结束之后,并未停止实施。足见隐蔽行动虽与政策伦理不相符合,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推行对外政策的必要工具之一。

        总之,这本书在对作为一种国家战略工具的隐蔽行动做出历史性评判的同时,还通过一系列个案分析提供佐证,使冷战时期美国对外隐蔽行动研究更为系统和深入,也对冷战史、美国对外政策史的研究多有推动。

        《“第三种选择”:冷战期间美国对外隐蔽行动战略研究》,白建才著,人民出版社出版,55.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