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哲学家、教育家雅克·马里坦在《教育在十字路口》一书中,论述教育中的动力因素,即讨论师生关系问题时,首先分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柏拉图的观点:知识一开始就预先存在于灵魂之中了,教师只是唤起学生自己已经知晓的事物的注意。另外一种观点是:教师就像一个雕塑家或一个孔武有力的米开朗基罗,狠命地敲打大理石,或专横地把已经设想出的形式强加于被动的泥土上。马里坦认为,柏拉图的观点虽不尽正确,但其中包含着重要的真理:尊重受教育者,把受教育者当成天使。马里坦对第二种观点提出了批判:“由于与事物的本来面目相反,因此这是一种粗俗的、灾难性的观点,因为就算受教育者并不是个天使,他也绝不会是没有生命的泥土。”
马里坦关于师生关系的思考,使我联想到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往往存在一个悖论:父母都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天使,或者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完美无缺的天使,但在教育实践中,却缺乏对孩子起码的尊重,而是把孩子视为一堆没有生命的泥土,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对孩子进行塑造,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父母也会因此陷入混乱和矛盾之中。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没有理性分析父母与孩子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只有理清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我们才能知道父母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怎样做,这样家庭教育的思路才会清晰起来。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雅克·马里坦关于师生关系的观点能给我们以启发。他以对人的认识为出发点:“我们每个人的灵魂中都存在着充满活力和主动性的知识原理。智力的内在洞察力,天生就能借助于感觉—经验来理解所有知识赖以确立的那些观念;因此,它能够从已知的事物中推知未知的事物。”据此,马里坦提出自己的师生观:“学习者心灵中所固有的能动性和教师对学生的智力引导就是教育活动的动力因素。而教育中的主要动因、基本动力因素或推动力,则是受教育者心灵中的那种内在活力原则;教育者或教师只是第二位的动力因素或动因——尽管他们是一个真正有效的因素。”
虽然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同于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但它们也有共通之处,即都是成年人对孩子施加影响,以期望孩子获得良好发展为目标,且孩子的成长遵循共同的规律。因此,马里坦的师生关系也适用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即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是居于第一位的动力因素,父母是第二位的动力因素,尽管父母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父母的职责是什么?他们怎样做才能使家庭教育有良好的效果呢?首先,父母要提供一种环境,一种氛围。这是一种思想的氛围,一种精神文化环境。孩子在家庭中,能够自由地吸收其中的思想和精神养分,充实内在的心灵,以获得愉快的、丰富的发展。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说:“要在孩子的周围营造一种思想的氛围,让孩子像呼吸空气一样感受这种氛围。这种激发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的环境是父母亲手创造的。每一个温柔的表情和敬畏的语调,每一句友善的话语和一个助人的举动,都一一渗透到这个思想的氛围和孩子生存的环境;他不会而且也许永远不会想到这些事情,但是这些事情会在他的生命中激活那个决定他一切行为的模糊的本能倾向。”如果父母都能意识到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孩子的重要影响,从而把主要精力用于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上,让家庭更和谐,生活更美好,那么还用担心我们的孩子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吗?其次,父母要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在与孩子的共同活动中,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天性和禀赋,知道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清楚孩子的同伴交往。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与孩子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父母成为孩子最信赖、最尊敬的人,孩子会发自内心地配合父母,这时教育就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