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6月19日 星期三

    1699,中国式忠诚

    洪 旸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6月19日   15 版)

    有花看来且看花,

    莫管楼外戈兵争。

    何日铁锋逼血颈,

    一刎全义众口封。

        1699年,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中国农历己卯年,孔尚任苦心经营的《桃花扇》经历三易其稿,终于完就。全书用一段情,诠释的却是一个“忠”字,并且是典型的“中国式忠诚”。

        恰逢两朝更替,经历离合兴亡,旧朝上下,从帝王到将帅,从重臣到文士,从深宫正后到青楼野艳,各各都茫然不知所措,只留下个人的悲歌,与其说是哭倾颓的大明王朝,倒不如说哭自己在大时代中如飘蓬一般的命运。而命如飘蓬,又所幸逐而流之,世若真戏,就所幸冷眼而观。其开篇即是一种出世散怀。请看第一首,故事见证者老礼赞一支【蝶恋花】:“古董先生谁似我?非玉非铜,满面包浆裹。剩魄残魂无伴伙,时人指笑何须躲。旧恨填胸一笔抹,遇酒逢歌,随处留皆可。子孝臣忠万事妥,休思更吃人参果。”好一句“旧恨填胸一笔抹,遇酒逢歌,随处留皆可”。《桃花扇》中热热闹闹许多人物似乎都是如此,危机不迫近眉睫时,只管歌舞、冶游,只管弄权、武斗。祸事已现端倪后,便是指骂奸人、慨叹时运。最不济,最后唱一曲霸王别姬,一死以谢天下。徒留义士名声,便封住了古今评论之口。道不可名,权且称其作“中国式忠诚”。

    一、 士:歌舞笙箫倚酒花,不济道馆宿寒鸦

        侯方域一出场,便让人哑然失笑。上来一曲【恋芳春】:“孙楚楼边,莫愁湖上,又添几树垂杨。偏是江山胜处,酒卖斜阳,勾引游人醉赏,学金粉南朝模样。暗思想,那些莺颠燕狂,关甚兴亡!”一个“醉”字,说出了篇中诸多人物的精神状态。南京一城,在他们心中唤起的,只是六朝金粉之香,而无兴亡旧事。还不光是“醉”,甚而至“颠”、至“狂”。“颠狂”之中,消磨了多少成败忧虑,消磨了多少智愚之辨。中国式辩证法所向披靡,社稷分分合合,世事治乱交替,就如生死轮回,于是可真正是“关甚兴亡”了。

        侯方域本是科举失利,且不管是不是奸人陷害,戏中说他“南闱下第”,于是侨寓南京,并且“烽烟未靖,家信难通”。他着实心中惆怅,只不巧的是,并不属国恨家忧,而是全然一种春愁。何处消遣呢?所喜有复社友人陈贞慧(字定生)、吴应箕(字次尾)同在南京,文人风雅,免不了作诗、听书,狎妓、冶游。于是第一次会集,便写他们同看梅花,一曲【前腔】起首:“王气金陵溅凋伤,鼙鼓旌旗何处忙?怕随梅柳渡春江。”我着实为中国文人的淡定所折服,旌旗已起,渐逼京师,覆巢之下,何人可安?但是一江之隔,似乎能造一处天然的世外桃源,在他们的逻辑里,北方只管纷乱,只不要过江。这个“怕”字也蹊跷。“怕”不是“忧”不是“恐”,“忧”和“恐”是一种较为前期的心理状态,带有一定的预想性,但是“怕”却是等到事情已经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才能引起的情感。并且“怕”颇为被动,“怕”总是和“惊”联系在一起,“怕”带有一种无辜感,好像是被一种意外惊扰了、被一种邪恶搅动了一样。同时,将外族入侵比作梅柳也深值玩味。人总是通过具体认识抽象,隐喻反映的是一种思考方式。梅开柳绿,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缓慢发展、突然显现从而不可觉察,等到觉察之时,往往梅盛柳繁,春已成势。同时它是一种必然现象,没有阻断的可能。在这些文人的心中,大势更迭、江山易主其实已经如春袭死冬一般不可挽回,但他们能回应的却只有“怕”,这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惋。况且,外族入侵、生灵囹圄涂炭,怎可能如梅柳着色一般轻柔,此处比喻蕴含的心态恐怕太过无知无识了。

        更甚者有如下两句对话:“﹝末(陈贞慧)问介﹞次兄可知流寇消息幺?﹝小生(吴应箕)﹞昨见邸抄,流寇连败官兵,渐逼京师。那宁南侯左良玉,还军襄阳。中原无人,大事已不可问,我辈且看春光。”大事已去,有何春光可看呢?于是,在这初起头,我们已经能感觉到《桃花扇》的悲凉,这一干人等,完全无视世界乱局,偏安一隅,必定不能长期保全。

        如若太平日子终究不能过了呢?便是逃走,便是归山。不但侯方域这样尚无功名的闲游散士归山了,旧明朝官僚制度中没有什么油水可捞,还要担着亡国罪臣名声的人,最爱的更是归山。张薇是一个小官吏,曾任锦衣卫仪正,逃到南方来,又为小朝廷重操旧刀,但心中想的却只是归隐:“【尾犯序】党祸起新朝,正士寒心,联袂高蹈。俺有何求,为他人操刀。急逃!盖了座松风草阁,等着俺白云啸傲。”但是事情总找上他,东林复社的冤案还停在他手上,连他自己也说“衙役走入花丛,犯人锁在松树,还成一个什么桃源哩!不如下楼去罢”。但是最终不仅自己归山,还拉上一个陷入党争,走投无路的书商作陪:“【前腔】眼望着白云飘渺,顾不得石径迢遥。渐渐的松林日落空山杳,但相逢几个渔樵。翠微深处人家少,万岭千峰路一条。开怀抱,尽着俺山游寺宿,不问何朝。”看来,只有“路一条”的人生是最完美的人生,无需选择,没有纷扰,“不问何朝”的最终目的是“何朝”也莫要问我,这其中渗透着这样一种逻辑,如果欲望不能满足使人痛苦,那么便压缩一切欲望,正是“舍了那顶破纱帽,何处岩穴着不的这个穷道人”。

        怀抱社稷,四海闲游,抱负未遂或者生逢乱世便束发归山,成了中国士人的人生轨迹。

    二、 将帅:乱战纷纷难收场,人心瓦碎聚无方

        如果文士可以隐逸,那么战将就惟有一死。《桃花扇》里弘光朝廷所仰仗的三位战将接连而死,明朝死而未僵,僵而未腐的残喘势力也就彻底骨蚀肉消了。单看每一位曾经挥师百万的将军最终成为孑孓的一具尸体,愤懑情感很容易直指闯贼或是趁火打劫的清军。但若将这三位死者的公案联系起来判断,这一出出“中国式忠诚”催下的也只能是“妇人”眼泪。

        这三位在《桃花扇》中都算是早被排挤在弘光朝之外的。史可法被外派督师江北,但是手下的四镇人马并不消停,争位次、论得失,倚兵自重、刚愎自用,上演的真真一出闹剧。其中镇守扬州的高杰,据重地自骄,争首位,惹恼三镇,欲联合而诛之。三镇又互相推诿,无人肯做前锋,只愿胡乱厮杀:“﹝净﹞我带的人马原少,让我挑战,两兄迎敌便了。﹝末﹞我的田雄不曾来,我作第二队,总叫河洲哥哥压哨罢。﹝丑﹞就是如此,大家杀向前去。”于是就有:“﹝杂上乱战介﹞”所谓听了哐镗、定了咣当一顿打,元帅无法,罚孤安众,着高杰与三镇服礼。高杰当然不肯低头赔礼道歉,不作思量,即刻领兵渡江,再图事业去了。侯方域一直作为史可法军师,从中调停传令,这时便:“﹝生呆介﹞不料局势如此,叫俺怎生收救。【前腔】恨山河半倾,恨山河半倾,怎能重构成!人心瓦解忘恩旧。”史可法最终死守扬州城,换来的确是清军屠城十日,自己也沉江而死。

        左良玉为救恩帅之子侯方域,要清君侧,重立太子,黄得功就被阮马二人拉来做了抵抗左良玉的前锋,其实这二人的后路早就想好了:跑、降,只是没一个能被实心眼儿的黄得功想到。于是左良玉前有大兵压境,后面儿子又擅自攻了城,给自己留下个造反的罪名,终于气绝而死。逼死了对手的黄得功家门里闯进来小皇帝,可是早被人盯上要献给北京了。保君不成,无奈也自杀而死。左良玉和黄得功死时,有这样两段唱词:“【前腔】大将星,落如斗,旗杆催舵楼。杀场百战精神抖,凛凛堂堂,一身甲胄。平白的牖下亡,全身首。魂归故宫煤山头,同说艰辛,君啼臣吼。”、“【尾声】平生骁勇无人当,拉不住黄袍北上,笑断江东父老肠。”“全身首”这个短句有趣,将军征战沙场,能全身首而死的没有几人,此番不但全了身首,还全了忠义,似乎是个好结局。到临了还能回归故宫,虽然故宫易主,此时其实已经无国无家,不过一直多疑乖戾的老皇上倒可能成了浮生知己,好像只有到了无可奈何之时,君臣之心才到了一处。

    三、 帝王:死能殉社稷,生岂挽狂澜?

        法国有油画“崇祯自缢”,画着一干群众,看着崇祯帝掉在一棵歪脖树上,两腿已经伸直了。有人欲看、有人欲叹、有人欲哭,都争着上前,官兵只能拦阻。看了这画,我觉得这完全是法国式的诠释,因为这幅画很像将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的那一幅。中国皇帝上吊,一定不是这个场面。如果是中国人画,一定是一棵枯树,一片断崖,旁有嶙峋怪石,黄叶飘飘,皇帝一人,亲手将白绫系于树上。这将吊未吊,将死未死的场景,才符合中国人的想象。画中可能还有一老奴,边拦阻边痛哭边作欲同死状,除此之外,再无一个看客。画中没有看客,正说明所有人都是看客。崇祯皇帝缢死,可能没有一个看客,但此事一出,传及乡叟,人人都好像是亲眼见证者。人人都要做个遗老遗少之态,逢忌日便恸哭一番,以示忠诚。故而崇祯之死在《桃花扇》中的展现颇为有趣。左良玉因为军中粮草不支,想到就食南京,只不过藩镇进城,有造反之嫌,因而踌躇。侯方域父亲是左良玉恩帅,为了稳定局势侯方域假借父亲之名,修书一封,劝左良玉静等粮草、稍安勿躁。同时杨文骢上书朝廷,给左良玉加官进爵,并催促粮草,安抚军心。果然,不日粮草到位。虽然说三十船粮草,不够支撑一个月,但是盛世好像又回来了,一帮人好像又被迷醉了:“﹝望介﹞遥见晴川树底,芳草州边,万姓欢歌,三军嬉笑,好一段太平景象也!”于是又“不免设起席来”。哪料正得意间,忽闻“圣主崇祯缢死煤山树顶”的噩耗。歌功颂德的气氛转瞬化为【声声慢】:“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这样一种不在场的看,演绎成可能全然走样的想象,国家就此诞生了,凝固了,殉国的意味也就成了。君王一死,便像基督被举在十字架上,成为一面旗帜了。

        三百年王朝顷刻挣扎而毙,杂乱纷扰各人齐哭,我只看到“死”、“归”二字。无怪乎《桃花扇》完成的次年,孔尚任被罢官。虽然这是个疑案,但是戏中殉国、归隐的旧朝情怀无疑给了后人许多猜测的话头。也无怪乎戏中历来最为人记住者,高不过一个香君。因为香君是唯一一个口中不见“忠”字的。妇女历来被排除在中国正史之外,同样也被排除在男人价值自白的话语之外。于是她在马士英筵席上骂词铮铮时的唱词是这样的:“【五供养】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把俺胡撮弄,对寒风雪海冰山,苦陪觞咏。【玉交枝】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重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她只能借“堂堂列公”说自己一个女人的失望,她无法说自己忠诚,而只能说“敬佩”别人的忠诚。于是我不能不觉得《桃花扇》的结尾不够现代了。由于香君的悟道,“情”让位给了“忠”,先前刚强的柔骨,最终也融化在士人、将兵的“归”和“死”之中了。中国女性的一场旌旗擂鼓,还是消隐于一片空山鸟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