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出世”与“入世”始终是知识分子群体必须要认真面对的难题,而不同的选择也决定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和发展路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是“入世”理念的实践者,他们提倡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对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自孔子之后,历代儒者推陈出新,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仅就政治方面来说,既可在当世发挥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傅永聚、任怀国两位先生合著的《儒家政治理论及其现代价值》(以下简称《儒家》),便是对此进行专门研究的最新成果。
在该书的引言中谈到,儒家政治思想的最基本特征是主张全面继承礼乐文化,这是有深刻历史背景的。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正处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后人经常用“礼坏乐崩”这样的词语来描述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礼乐的崩坏主要表现为宗法、分封等制度逐渐失去了西周时期的权威和效用,这和春秋以来周天子日益式微以及由此造成的权力下移密切相关。正如作者所说,每当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转折时期,原来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必然会受到冲击,甚至出现存亡断续的危机。面对现实,孔子高举“正名”大旗,倡导礼乐文明的回归,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践行“文武之道”。为此,他曾把鲁国的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也曾在夹谷之会上为鲁国赢得尊严。为了维护以国君为首的宗法封建秩序,他还不惜得罪当时权倾朝野的“三桓”,并因此结束了自己的官宦生涯,为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四处奔走,“累累若丧家之狗”。即便又被季氏迎回鲁国,也已经不能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只得“退而作《春秋》”,将希望寄托在卷卷简册中了。至此,孔子真的成了“丧家之狗”,一个找不到精神家园的失意者。
孔子固然会为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哀叹,但对华夏民族来说,却应该为这样一位伟大思想家和一个伟大学派的产生而庆幸。如果孔子身后有知的话,也应该为其后继者连绵不绝且将其思想发扬光大而欣慰。曾子、子思、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阳明,都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仅就政治思想领域来说,这些儒者也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并成为后世学术界的热点问题。
在对儒家政治思想进行研究的著作中,《儒家》一书在系统性、全面性方面无疑是处于前列的。该书从儒家王道政治蓝图的构想入手,对儒家政治理论中的宗法精神与鬼神观念、家国理论、君主集权理论、君权运作理论、德政理论、纲常理论、人才思想、臣道观、民本思想等都进行了阐释,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还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分析其现代价值,体现了作者“以史为鉴”的历史观。
以大一统思想来说,作者认为,“大一统”一词最早是解释王朝更替的理论,后引申为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民族的融合。儒家的大一统理论以及相关的政治观念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使中国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国家价值取向。该书进而指出,重温和进一步阐发大一统思想的内涵,使其成为海峡两岸统一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如,作者花费了很多笔墨来比较“民本”与“民主”的内涵,认为民本与民主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从民本思想中发展不出现代社会的民主思想。民主思想对人类的政治制度建构和政治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民本思想的基本功能则是在肯定君主统治合法性和专制制度合理性的前提下,通过对拥有绝对权力的统治者的道德启发实现官民双方的互利互惠。这一论点揭示出儒家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之间的本质差别,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