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近日,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杨牧做客腾讯书院,与中国大陆读者面对面探讨诗歌之美,共度典雅隽永的“杨牧诗歌之夜”。著名学者杜维明出任嘉宾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做对话嘉宾。
诗歌在普众意义上是私人化叙事,而杨牧不仅写诗,也创作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并不是我要做诗,而是因为我受了山、水、云彩、海等等这些的感染,觉得自己需要接近大自然,我甚至觉得自己有神鬼的感受。曾经,在空屋子里穿过去的时候,仿佛感受到有人在鼓励我必须从事创作。”
杨牧表示,自己很重视古文传统,“虽然我学不到古文的那些功夫,但是知道古文内部的那些力量,那些骨骼,那些‘肉’。我觉得这对我们学白话文有极大的好处。”他认为,让学生了解诗,欣赏诗,需要追溯中文本源,基本的文学史观念是基础。他结合柳宗元的《江雪》一诗,说明进入详细文本分析的重要性。“把每一个字弄得水落石出。至少要看看为什么是千山,为什么要鸟飞,为什么绝,为什么万径人踪灭?虽然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有感于胡适之提出的“不要忘说典故”,杨牧觉得教书的人只要每堂课花15分钟讲典故,就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方向。“典故有力,可以使你在两三行间传达出三五首诗的不同意义。”
一般人都认为,“诗人才华横溢,但是诗人做学问不太可靠”。对此,陈平原做出回应,“读完杨牧先生的书,我觉得这个人有学问,这个诗人和一般诗人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