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6月05日 星期三

    国学

    明代江北状元第一人

    马庆洲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6月05日   15 版)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至明朝而臻于成熟,科举取士,成为选拔官吏最主要的手段。由于元代统治对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全面破坏,有明一代进士大多出自东南,尤以浙江、江西、江苏、福建四省为多,状元亦复如此。据统计,明代共有状元八十九人,史有传者三十八人而已;由状元而入阁办事者十一人;状元官学士者二十三人;状元有谥号者二十人。而这几项,作为明代山东三位状元(一说有五人,万历年间的焦竑、朱之蕃二人祖籍山东,严格讲不能算)之一的马愉,均在其列。从此一角度看,在明代整个状元群中,马愉也算得上是佼佼者,在北方,更无出其右者。

        马愉,字性和,号澹轩,明代山东青州府临朐县朱位村人。马氏远祖为汉代扶风人(今陕西兴平)马援。援少有大志,后辅佐光武帝刘秀中兴东汉,屡建军功,拜“伏波将军”,为一代名将。临朐马氏至今尚自称“伏波世家“或“扶风世家”,以志所自从来。马援后代散居各地,愉之始迁祖名近,北宋时为青州府学教授。入元后,马氏不仕,避处临朐,遂定居于此。自近至愉之父士贤,六世为儒,多以教书为业,乐善好施,无一字入公门,称誉乡里。马愉的出生也被附会上一种传奇色彩,据称,愉生之夕,其父梦神告之:“汝家世皆积隐德,天以状元、尚书报汝矣。”(清·阎湘蕙编辑:《明鼎甲征信录》,卷一)

        马愉出身书香门第,聪慧异常,四岁便能读书属对,稍长,出语惊人,其父喜曰:“是儿必光大吾家。”在当地,尤其是马氏后人中,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关于马愉机智聪敏的传说。据传,马愉读书时,书塾边有一小树园,园内有一樱桃树,樱桃满枝头时,群童趁老师不在的空档,钻篱而入,将一树樱桃偷食殆尽。树主人很生气,找到塾师控告,塾师怒责群童,曰:“拔薄障,钻狗洞,何人所为?”群童面面相觑,无人敢答,只有马愉起身,从容应对道:“步蟾宫,攀桂树,乃吾为之。”塾师听后,暗自吃惊,非但没有斥责,反而赞赏马愉敢于认错,思对工整。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不少。

        马愉读书极刻苦,入邑学后,备览群籍,“力学至忘寝食,为文章敏瞻,不务雕斫,而浑厚典雅,自不可及”(《嘉靖临朐县志》,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嘉靖本影印,1962年)。永乐十八年(1420),以礼经夺省魁。次年春,欲赴京参加会试,途中得病误期。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会试,因守继母孝,又未成行。宣德二年(1427),马愉终于进京赶考,参加会试、殿试,一举夺魁,成为“天子门生”,时年三十三岁。

        明朝自洪武四年(1371)开科以后,前十五科皆南北士合试,考中者多出于东南各省。仁宗曾与侍臣议论科举之弊,云:“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杨士奇则云:“自古国家兼用南北士。长才大器多出北方,南人有文多浮。试卷例缄其名,请今后于缄外书‘南’‘北’二字,如一科取百人,南取六十,北取四十,则南北人才皆入用。”(明·顾祖训原编,吴承恩增补,清·陈枚续补:《状元图考》,卷一)宣宗即位后,采纳杨士奇的建议,开始实行南北分别取士,分南、北、中卷,以百名为率,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初,就屡次下诏,博访文学才能之士,以图治理。宣德二年的考试,为宣宗登位后的首次开科,俗称“龙飞榜“,因此,对此科寄予厚望,重视有加,下诏云:“自古制科,以得人为盛,愿得忠孝士足矣。”(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十三)马愉所参加之丁未科,乃为制科取仕。马愉为明代开科以来的第十七位状元,也是江北第一位由制科考取的状元,史称“国朝登科以来,南北并试,未有北人居首选者,有则自愉始也”(明·雷礼纂辑:《国朝列卿纪》,卷十)。《皇明通纪》亦称赞道:“自洪武甲子一新科目,迨今凡一十五科,以廷对魁天下者恒出东南,而北方学者鲜与焉。独以东齐之秀魁天下士,北方学者与有光。”(《状元图考》引)因此,马愉状元及第,不仅是一人之荣耀,也为北方学子赢得了认可和声誉,故被誉为“明江北第一状元”。洪武三十年(1397)三月会试,录取的五十二人全是南方士子。北方考生不服,说考官是南方人,如此取士是偏袒同乡。明太祖朱元璋将考试官治罪,亲自阅卷,录取了六十一人,全是北方人。当时人称之为“南北榜”,也称“春夏榜”。“北榜”状元韩克忠为山东武城人,但此榜情有特殊,故所见明代史籍中,仍多称马愉为北方第一位状元。

        马愉廷试第一,即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宣宗还勉励他努力进学,以备将来重用。宣德九年(1434)秋,宣宗特别挑选史官及庶吉士三十七人进学文渊阁,“以愉为首“(《明史·马愉传》)。愉曾被召作“诸葛孔明可与兴礼乐论”,所作合乎皇帝旨意,宣宗赏赐给他一些钱物,并每月供给灯烛费用,并劝勉他学问上再精进些,以备将来担当大任。1435年,宣德皇帝驾崩,不到十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是为英宗,次年改元正统。

        正统元年(1436),经杨士奇举荐,马愉充任经筵讲官。愉“侍经筵,惟以帝王仁义之道为陈,进退从容,有古君子风”(《赠学士礼部尚书马公愉神道碑铭》,见《马学士文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32册)。所以,马愉每次进讲,小皇帝都注目倾听,也不时赐给一些金银服食之类,以示奖赏。正统二年,马愉升为侍读学士。正统三年,与修《宣宗实录》成,升侍讲学士。据《明史》马愉本传记载,当时英宗年幼,朝政均由太皇太后张氏摄持,她委任“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佐朝政。后司礼太监王振专权,视“三杨”为眼中钉,想让他们早点退出舞台。杨荣认为,与其让王振党与入阁,不如趁早举荐一二名贤德之人入阁,同心协力,方为上策。杨士奇认为杨荣言之有理,“二杨”便一道举荐了马愉、曹鼐、苗衷等人。马愉由此被擢用。

        正统五年(1440) 二月,英宗下诏,命马愉等以本官入内阁,参预机务。是年宰辅共有5人,首辅为杨士奇,另四人为杨荣、杨溥、马愉、曹鼐。明代,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取消了历代相沿已久的“丞相”一职,撤消了中书省,但朝政繁杂,但靠皇帝一人,显然无法应付。“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明史·宰辅年表》)。所以,明代仁宗以后的阁臣,担负着丞相的职责,一旦入阁实际上就成了丞相。古代,状元为荣极之人,丞相为官极之人,由状元而为相,历代凤毛麟角,由此也可见马愉当时地位之荣显。

        正统十年(1445),马愉升任礼部右侍郎兼侍讲学士。这一年,马愉为会试主考,他秉公选才,得状元商辂,史书赞其“人服其识鉴”(《国朝列卿纪》,卷二十)。商辂乃浙江淳安人,是明代仅有的一位连中三元者。商辂参政后,活跃在明代中期的政治舞台上,历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官至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此亦可验证马愉选才之公正,识才之独到。

        正统十二年(1447)农历九月初三,马愉早起准备上朝,突发“中风”,倒地不能言语,英宗闻讯,急遣御医诊视,并每天赐药。然终回天无力,过了四天,“九月乙未(初六日),马愉卒”,享年五十有三,《明史·英宗前纪》将此作为大事予以记录。马愉遽逝,英宗十分痛惜,嗟悼不已,下诏曰:“讲读之臣,所以考质疑义,非专诵习而已;馆阁之职,所以备资顾问,非专辞命而已。国家列官,以馆阁兼讲读,往往宠以重秩,固有自来,而朕尤意向之,盖信任之笃,委托之重,非其他可比也。然非文学赅洽、操履淳正之士则不轻畀。故礼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讲学士马愉,早自贤科,荣魁多士,首擢官于史局,再迁秩于经筵,既公纪载之精亦勤,讲读之久。比参机政,益慎弗渝。顾眷遇之方殷,胡寿龄之不副?宜有显赐,以慰朕怀。兹特赠卿翰林院学土、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咨尔冥灵,光我宠数。钦哉!正统十二年十月十四日。”(见《马学士文集》)并循师保例赐赙万缗(即一万贯),派礼部尚书胡濙代表皇帝祭之,后又赐谥号“襄敏”。马愉去世后获赐资善大夫、翰林学土、礼部尚书,这种情况此前是没有的,故史称“赐官兼职自愉始”(《明史·马愉传》),可见英宗对马愉的特殊感情。

        马愉自幼事亲至孝,八岁时,生母刘氏去世,执丧如成人,因哀伤过度得病,数月方愈。父继娶魏氏,愉事之,一如亲生母。后魏氏又死,父再继娶张氏,愉事之亦然。马愉为官后,父母年事已高,因家中无其他兄弟,便将自己俸禄转至县里,以养亲。正统十一年三月,其父得病,愉请求回家探视,英宗特诏由驿站负责接送,并供给路费。到家后,其父甚为高兴,病愈后,即命马愉急归京供职。马愉久宦于外,时常惦念家中双亲,在为同乡还乡养母所作序中称:“噫,予二亲在堂,别来数岁,未卜归养遂在何日,故用清源行,临文重有所感。”(《送刘源清还乡省母序》,见《马学士文集》卷七)从这声感慨中,我们不难体会到马愉不能侍奉双亲于膝下的遗憾。

        马愉待人处事均以宽厚为要旨,人称之为忠厚长者。为官近二十载,“以文学受知两朝,端重简默,门无私谒,论事务宽厚”(清·王鸿绪等撰:《明史稿列传》,卷138)。马愉处理滞狱一事,史乘多有记载。愉在内阁时,发现狱中有很多嫌疑人久系不决,甚至延误病死者不在少数,认为人死不能复生,这有违天人之和,便上奏朝廷,英宗采纳其建议,派遣官员到各地迅速审理结案,挽救人命无数。这与他自己所言“守己以廉慎,涖事以公勤,皆仕途立身之大节”(《送井敬安之官序》,《马学士文集》卷七)的为人、为政原则是分不开的。

        马愉为政,能从大处出发,不尚琐细,对民生尤多关注。正统年间,有一次,杨士奇省墓归来,言及所过郡县,备用粮仓皆废弛,甚至有的垣址不存。有官员认为,此一情况由来已久,到处都是,没有办法治理。马愉则建言道:“政之兴废在人,此养民之要,岂可少缓耶!”杨士奇当即议决,上报朝廷,派遣廷臣遍访郡邑,修蔽举废,百姓争相拿出粮食充实仓库,因此而获得救助的人,不可胜计。(据明·张萱撰:《西园闻见录》,卷三十四)

        马愉性情谦和,与人相处,若不及人,襟度闲雅,即使有忤之者,也不计较。但在大是大非面前,马愉敢于直谏,即使面对皇上,也敢于坚持己见,不阿意曲从,颇有政声。愉曾从驾征讨朱高煦(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第二子,性凶悍,多有不轨之行。宣宗宣德元年八月起兵造反,宣宗亲征讨伐,高煦出降,被废为庶人,后被处死),高煦就擒后,又有传闻说赵王(朱高燧,明成祖朱棣第三子,明成祖永乐二年封赵王)欲行不轨,宣宗便想移兵讨伐。愉劝谏说:“陛下能有几叔?不如按兵回京,俟其动静。“不久,赵王果然主动向宣宗交出其护军三千人。宣宗感叹地说,“微卿,几失吾叔。”(清·阎湘蕙编辑:《明鼎甲征信录》,卷一)一次,外寇扰边,朝廷正要发兵讨伐,恰好敌方别部使者四十余人来朝,朝臣们都认为应将其扣押,英宗征求内阁意见,马愉认为不妥,陈辞道:“朝廷以赏善罚恶为治,苟赏罚至公,则人心信服,若因恶以执其善,岂为治之道。”朝臣辩问再三,马愉终不易辞,最后英宗听从其建议,赏赐使者并遣送回去,结果部属感动喜悦,相继来谢。因此,时人评论马愉云:“凡言不轻先,发俟人尽其所长,审其可否,惟义是从,故于事多所裨益,率类此。”(《国朝献征录》,卷十三)

        马愉的道德文章,赢得了两朝皇帝的认可,得到同时代人的尊重,也受到后人的景仰。明英宗在正统六年六月二十七日诏书中曰:“翰林侍讲学士马愉,擢自高科,志行端悫,历事皇考,式勤祗慎。侍朕经幄,益展乃诚。逮修信史,与有效劳。”马愉同榜榜眼杜宁所撰《赠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马公行状》评价道:“公为人端重简默,和厚谦慎,喜愠不见,人莫窥其际。与人无贵贱少长,言如恐伤之。尤乐道人善,未尝及人之过。”(见《马学士文集》)同乡后辈冯惟健(明正德三年即1508年临朐籍进士冯裕长子,《古诗纪》辑录者冯惟讷之兄)云:“澹轩公未论其爵位通显,其行履醇洁,盖先哲之望也。予尝登其堂,访其遗迹,见其所为书,虽草稿皆小楷。又读其诗文志传焉,慨然想见前辈典刑。与其孙游,皆蹈诗好学,未尝不叹其流风也。”(见《嘉靖临朐县志·人物志》)

        马愉中道谢世,文稿多散落,部分手稿藏于家人手中。成化十四年(1478),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参政邢居正,巡视临朐,从马愉后人手索得其手稿,并嘱托青州知府刘时勉“校雠锓梓,以广其传”(《马学士澹轩文集序》)。于是,刘时勉校正后,时任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寿光人刘珝为之作序,取名《澹轩文集》,刊刻流传,时为成化十六年(1480年),上距马愉去世已三十三年矣。可惜,此本后来散佚。嘉靖年间,临朐人迟凤翔(嘉靖二十三年进士)于历下(今济南)书肆中,检得残编一帙。嘉靖四十一年(1562)之秋,迟凤翔到临朐,亲访马氏家塾,从马愉裔孙手中,检得未刻手稿若干篇,捎至陕西洮岷兵备副使任上,令郧阳府学训导林震、生员秦守卿二人重加校阅,合先后所得,厘为八卷,分为四册,交付勋阳太守张循,招募刻工刻印流传。此本共收经筵讲章17篇,颂、赋6篇,诗271首(含挽诗93)、赞6则,歌3篇,铭5篇,记5篇,跋11则,序101篇,哀词3篇,计诗文427篇、首。马愉作品基本尽收于此。此本前有迟凤翔所作《续刻马学士澹轩文集序》,后有马愉五世孙马谠所作《跋》。据此两文可知,迟氏当时实际上仍沿袭了《澹轩集》之名。《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存目收录《澹轩集》七卷和《别本淡轩集》八卷,后者即据迟凤翔刻本。此外,马愉尚有《秘阁书目》二卷,《千顷堂书目》著录为马愉撰,《明史·艺文志》记载同。

        上世纪80年代,临朐马氏族人中的有心者多方搜罗,先后找到《马学士文集》手抄本二至四卷和一至六卷两种本子,并据以整理,于1987年3月刊印六卷本《马学士文集》(内部印本,未公开出版)。2013年元旦之际,笔者返乡,在马氏族人家中,目验了道光八年(1828)由马愉十二世孙马瑞芝抄写的本子。此本所据为迟本,小楷工笔抄录,虽历经百年沧桑,辗转流传,依然光洁如鲜。惜马瑞芝为何许人,已不可考,但他对祖先文字的敬重,一个世纪后的今天,让人一见之下,激动不已,叹为观止!

        1998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由齐鲁书社出版,其中收录了《马学士文集》八卷,所据为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四十一年迟凤翔刻本,惜此亦非全本,有缺页。2011年,保存在民间的马愉手迹12通被发现,这是其十世孙马声远装裱成帙的,时间大约在清初。临朐县史志办公室以《马愉手札》之名,制成经折装式册叶,以楠木盒涵之,成为珍贵的文化遗存。鲁殿灵光,六百年之后,又能亲睹状元公的手泽,后生何幸如哉!

        马愉殁后,葬于朱位村西南高岗上,坟丘至今尚保存完好,惜地上文物在“文革“中惨遭毁损,曾经郁郁苍苍的陵园也被砍伐一空。2003年,在当地政府及文保部门努力下,墓地及存留文物得以修复,并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历年间在朱位村中修建的“状元祠“,虽历经五百馀年沧桑,也依然完好,成为后人凭吊的一个所在。

        马愉有子二人,长子马徵,次马徽。马愉因是帝师,死后,二子均得“荫官”。马徽免官后,入籍河南。今临朐境内凡马愉之后人,皆出自马徵,主要聚居在朱位、北朱、胡梅涧、孔村等村,亦有散居于其他村者。时至今日,马氏族人仍依时祭祀这位先祖,每到过年便轮流“摆家堂”,供后世子孙参拜。马氏后人中,不乏节士,以文显者,也所在多有,绵绵地延续着“扶风世家”的文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