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6月05日 星期三

    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的成功与失败

    刘选国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6月05日   12 版)
    《改变中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马秋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定价:58.00元

        当一笔巨额资金在一批有人类伟大理想和悲悯情怀的智者掌控下,不再去追逐利润和红利,演变为人类弘善的本源,她不仅能帮助全世界的弱势群体减少贫穷和饥寒,缩小贫富的差距,还能改变世界,带来科学和民主,促进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这就是基金会这种伟大的制度发明给人类的奉献。

        股份公司制度的发明,通过资本的募集和积累让人类的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得以实现,但助长了人类对财富追求的贪婪,激发了人性恶,而基金会这种制度创造则弘扬人性善,让财富人类共享,让世界回归和谐。读了马秋莎《改变中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一书后,让我更全面地了解了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的成功和失败,对该基金会的事业及职业团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让我对基金会这一社会制度创新的人类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多年前偶然在网上读过资中筠的《洛克菲勒基金会与中国》长文,从事基金会工作后,近几年又先后读过资中筠的《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基金会述评》和李韬的《沉默的伙伴——美国现代慈善基金会研究》,对美国的基金会发展和运作模式有了初步了解,后来多次参与中欧社会论坛,与欧洲的基金会有了具体接触,对西方的基金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反观中国的基金会行业发展,我们的确只是引进了基金会制度的形式,还有更多的组织内核和运作经验需要研究学习。马秋莎的著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基金会之所以成为伟大的基本要素构成: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弘善资本+科学的基金会制度设计+有伟大理想的专业人才。

        马秋莎的文笔细腻而生动,既有文学家的细节描写和故事性,又有学者和史学家的翔实史料、背景分析,其叙述方式让书籍既有可读性又不失严谨,人物性格丰满,时代描述具有纵深感和画面感,不浮夸,不轻信,不偏颇,客观公正,透过穿插其中的人物和事件你能感受到中国的百年历史变迁,你能感受到一个专业人才如何在一个伟大基金会的平台上、在风云际会的历史长河中改变中国、改变世界。四百多页码的很厚一本书,但让你急不可耐地想一气读完,享受阅读的快感和发现的喜悦。

        该书最主要的篇幅都花在描述洛克菲勒基金会形成以医疗为主要项目方向和支持援建北京协和医学院项目上。通过其对洛克菲勒基金会对医学关注的缘起介绍,了解了该基金会对美国医学教育、世界医学教育发展的巨大贡献,再来了解该基金会对中国医学项目的援助和协和医学院的建设,我们不再怀疑其援助中国有私利动机。该基金会由于捐资人的中国文化情结,引发该机构持续百年的对中国资助,他们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科学引进到了中国,不仅仅让中国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有了与世界上最先进的霍普金斯医学院相媲美的医学教育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西医人才,更重要的是让科学思想进入封闭落后的中国,开启了五四运动的解放思想浪潮,让年轻一代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也许今天来看西医东渐、西医取代中医的功过还需再评价、再讨论,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医学项目和其后的多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项目援助,在帮助中国人走出封建泥沼、解放思想、接受现代文明方面起到了不可否认的巨大推动作用。诚如书中所述:“被洛克菲勒人推崇的科学则成为“五四运动”口号,以北京协和医学院为代表的西方“科学医学”被新式知识分子拿来当作改造旧文化的工具了。从文化上看,洛克菲勒人所推崇的当时最新版的西方文化,以及盖茨通过医学教育改变中国的战略,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长远和深刻的影响”。

        也许,洛克菲勒人所倡导的民主和科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从短期效果看南辕北辙。因为,当时影响中国最巨大深远的思想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共产主义学说,这也是该基金会始料未及的结局: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培养的人才很多加入了共产党,而共产党带领的军队最后夺取了政权,还在朝鲜战场打败了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队,也因此基金会最后黯然离开中国30多年,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重返中国。也因此,以洛克菲勒基金会为首的基金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麦卡锡主义时期,遭到美国国会的“里斯及考克斯调查”,罪名是:“基金会的活动滋长了左派思潮,直接、间接地帮助了共产主义,因而危害了美国安全”。虽然该调查最终并没有处罚基金会,但我们可以看出基金会的理念和项目援助有些时候是可以超越美国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具有了更多的全人类色彩。

        盖茨曾经的目标:“用西方的道德和科学将一大批有为的中国青年培养为未来的领袖”,在他身后近百年的今天差不多实现了,不仅现在每年我国赴美留学的学生高达十几万,还有很多政府官员被派到哈佛、耶鲁等名校学习公共管理,也许这不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对中国的改变,而是中国社会与西方主流社会百年文化交汇、博弈后对人类终极价值、管理科学的重新认识和复归,但我们看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前辈努力的目标似乎今天离得挺近。

        阅读过程中,你会对马秋莎笔下的几位洛克菲勒人印象深刻,他们是职业基金会工作者,但是他们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伟大历程中发挥的作用如同洛克菲勒先生的慷慨捐资一样伟大而不朽,如导引老洛克菲勒开始由“零售慈善”改变为“科学慈善”的职业慈善工作者弗里德里克·盖茨,他是老洛克菲勒的公益事业引路人,也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总策划师,也是将医学科学作为该基金会主要资助方向及在中国开展医学资助的主要倡导者;直接操作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项目官员顾临(Roger Green),书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他为该项目的运营、管理、筹措经费的艰辛,对协和医学院发展的重大贡献,最后与美国总部的矛盾冲突以及最后被辞退的悲剧结局;洛克菲勒第二及其后续公益事业操盘手雷蒙德·福斯代克对基金会资助方向的调整,及对中国公益资助方向的变化;还有推动北京协和医学院从高端象牙塔走向大众医学、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兰安生,设计“中国项目”、并将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医学拓展到中国社会科学、资助中国的乡村治理的甘恩,还有协和医学院培养的中国毕业生、参与晏阳初乡村治理实践、开创“定县农村三级保健网”模式并推向全球的陈志潜等等,这些人物描写笔墨或多或少,但一个个性格鲜明,其干出的卓越事业在中国的社会进步长河中熠熠生辉,让你难以忘怀。在实现改变中国的伟大使命中,正是这些先驱人物以其敬业和专业精神,成就了洛克菲勒基金会!

        如果说该书有何不足,就是对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后五十年的描写笔墨太少,只有寥寥数页,也许是该基金会在后五十年在华开展项目太少,也许是作者资料掌握不够,但总让人觉得有些遗憾和缺失。实际上从我了解的情况看,洛克菲勒基金会及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上世纪后五十年,在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开展了大量有价值的公益项目。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陆开放以来,又资助开展了大量的医学、农业的项目,近年与中国基金会界开展的同业交流培训也逐年增加,对中国的影响在不断加大,也值得总结和书写。

        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宗旨是“在全世界造福人类”,这种改变世界的伟大愿景令人敬仰,在华百年,有成功也有失败,尽管不同时期我们对其评价不同,与其合作的态度也不一,但是,我们认同资中筠的一个结语:“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艰难的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洛氏基金会起到了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能起的积极作用”。

        联系近年来社会和媒体对基金会及公益组织的批评和质疑,此书出版,让基金会行业人士和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基金会这种组织形态的社会价值和运作模式,也许有助于我们更理性的看待公益事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