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香)历经10年写作,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古今散文通史”研究终告大成,纵跨古代、现代和当代,皇皇12卷《中国散文通史》由安徽教育出版社推出。该套书为迄今为止最为深入、全面而系统地描述中国古今散文演变史的学术巨著,是对一个散文大国数千年散文成就的集中总结。
《中国散文通史》由已故著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郭预衡与北师大文学院教授郭英德担任总主编,各卷作者均为北师大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的教师。据郭英德介绍,《中国散文通史》采用了“以时分卷,按类结构,依人展开”的撰写体例。在卷目上,全书按时代顺序依次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代、清代、近代、现代(2卷)、当代(2卷)12卷;在文体分类上,每卷都以论说文、记叙文、抒情文等若干文类为序,在此基础上将各类文体划分为若干章;在作家作品的介绍上,每章都列举某一时期、某一文体的典型代表来生动地展现历史的横断面。“现代卷”主编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勇介绍了该书描述中国现代散文史的理论框架,并以“个性意识、参与意识、纯文学意识、题材与体裁意识”4个方面概括介绍了现代散文的特点。“当代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锡庆结合该书的写作体例,分别简述了中国当代报告文学、杂文、艺术散文的审美特色和发展历程。
与会学者认为,《中国散文通史》的编纂是一次贯通古今的浩大的学术清点与讨论,显示了研究者构建中国散文谱系的充沛勇气与坚定决心。这套书的诞生既是对一个散文大国数千年散文成就的集中总结,也是一次具有清晰文体自觉的理论对话。它既从治史角度夯实了文学史研究的基础,又在理论逻辑上厘清了散文内外部的文体边界;既包含了对中国古今散文思潮、现象、创作群体的概观,又囊括了对不同类型散文的文体特征与重点作品的艺术分析,是一部足以推动中国散文研究新阶段开启的杰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