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先生《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他“建造一座文学资料馆”的梦想。
巴金说,建现代文学馆是他一生当中最后的两件大事之一,比写十本创作回忆录还重要。
如今,这梦想早已成真。
1985年1月5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宣布成立;1993年起,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备建设新馆。2000年5月23日,一座展现中国现代文学成就的大型文化设施——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从此,人们可以步入这座中国文学的殿堂,去重温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辉煌,从中找寻中国作家走过的足迹;2012年5月23日,中国现代文学馆二期常设展览《中国现当代文学展》对公众开放。
近30年的时光流转,文学馆羽翼更丰。如今,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掌门人接力棒由舒乙、陈建功,又传到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的手里。
今天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学资料馆、档案馆,更是文学的综合性大博物馆,将珍贵的文学及文物展示给公众。如何使文学博物馆与大众的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用文学温暖人心、纯净灵魂?今天的现代文学馆对于公众有何意义?5月20日,中国现代文学馆二期常设展览开设一周年前夕,本报记者专访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
《中国现当代文学展》如今已是文学馆最负盛名的常设展览之一,展览以700多位中国现当代作家为主线,通过4000多张图片,全面、生动、立体地展示了百年中国文学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再现了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文学流派的创作实绩和背后的故事,呈现和还原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读书报:中国现代文学馆二期常设展览正式对公众开放近一年来,观众有怎样的反馈?
吴义勤:二期常设展自去年5月23日正式对公众开放一年来已接待近3万人参观,观众反应热烈,好评如潮。很多观众看后纷纷留言表达观看展览后的激动、兴奋、难以置信的感受。一方面,他们为百年中国文学史的辉煌景观而自豪,另一方面他们也为中国文学展览在设计、制作方面达到的高度而惊喜。特别是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挪威、丹麦等国家的作家、学者更是对展览赞不绝口,他们看后几乎都会用“难以置信”、“震撼”这样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读书报:《中国现当代文学展》是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一期展览的基础上,经过3年多的修改、调整完成的。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和一期相比,有哪些大的调整和充实?
吴义勤:一期原来的展览名为《20世纪大师风采展》、《中国现当代文学展》、《作家文库展》,因为展厅以及展出条件的限制,主要选择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些大师级的作家如鲁、郭、茅、巴、老、曹等作为展陈对象,无法完整地呈现整个20世纪文学的全貌。经过3年多的修改、调整,二期主要从下述几个方面对一期展览进行了充实:一,呈现了完整的文学史脉络,对从19世纪末到2000年中国百年文学的主要思潮、流派都进行了系统的展示;二,文学观念进一步解放,作家的代表性、丰富性、多元性得到了提高。各种流派的作家,不管是进步作家还是非主流作家,不管是纯文学作家还是通俗文学作家,也不管是解放区文学、还是沦陷区或国统区文学,都从文学史的意义进行了陈列与展出;三,当代文学的展出得到了加强。一期的展览主要以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为主,对当代文学的介绍较少。二期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了全面的展示,甚至先锋文学、新生代作家、青春文学、网络文学等最具当下性的文学现象也都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展示。四,重视了对于文学理论和文学翻译等的介绍。一期的展览主要局限于文学创作方面,二期则增加了对于百年文学史中文学理论和翻译成就的介绍,比如50年代的文学理论家以及80年代以后文学评论家的介绍都是过去的文学展览中从未涉及的。
读书报:展览时间跨度从19世纪末一直延伸到新世纪,分为“20世纪文学革命的前奏”、“五四文学革命”、“左翼和进步文学的崛起”、“战火洗礼中的文学”、“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学”、“新时期文学的繁荣发展”、“迈入21世纪的文学”七大主题展区,这样的划分是以什么标准,各有什么特点?
吴义勤:这样的划分,我们参考了各种文学史的阶段划分方法,目的是使参观者能够跟着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步伐前行,调动参观者已有的各种文学史知识和记忆,从而营造互动对话式的参观情境。“20世纪文学革命的前奏”部分主要介绍19世纪末的各种新起的文学现象,展示中国文学自身的变革要求和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冲撞。此部分的亮点是对于19世纪末留学欧美“盗取火种”的留学生队伍的系统展示。“五四文学革命”对五四文学发生的情状进行了原生态还原,北大红楼、鲁迅的老虎尾巴胡同、郭沫若故居的现场复制极具特色。“左翼和进步文学的崛起”部分巴、老、曹三大家陈列室、茅盾故居现场还原、左联成立大会现场等极具看点。“战火洗礼中的文学”部分沦陷区文学、战时桂林地图、延安窑洞、延安文艺座谈会现场等都很有视觉冲击力。“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学”部分则以红色基调为主,十七年红色经典、少数民族文学、儿童文学都有丰满的展现。“新时期文学的繁荣发展”部分,重获新生的老作家群、莫言为代表的先锋派作家、女性文学、各种文学流派的代表性作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得到了生动的呈现。“迈入21世纪的文学”部分则主要以多媒体和图片投影、视频播放为主,宏观呈现了新文学现象与文学态势。
在书房里陈列的物品,都是文学大家日常使用过的,留着他们的体温,有着他们的性情,观众可以感受和触摸每个作家的生活情趣和写作风格,既走进文学,又走近作家的生活。
读书报:常设展览开放的同时,中国现代文学馆极具特色的《作家文库展》、《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作家捐赠展》等也同期对观众开放。能否再介绍一下?
吴义勤:中国现代文学馆现有A、B、C三座风格不同的建筑,内有各种展厅十余个。为了充分发挥各展厅的功能,全力满足社会各层次观众的不同需要,文学馆在C座1000余平米展厅内展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展》的同时,还在A座3层展厅、C座一、二层展厅同期推出了《作家文库展》、《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作家捐赠展》等。
《作家文库展》也是中国文学馆最有特色、最受欢迎的常设展览之一。文学馆规定作家捐赠文物文献资料品种、质量及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建一个文库。目前文学馆已建100余作家文库,藏书近10万册。《作家文库展》展厅的四周是顶天立地的书柜,里面各文库摆满了作家们捐赠的个人藏书,其中大部分是文史类的书籍。举目望去,仿佛置身于书的海洋之中,很有大英博物馆的味道。在这书的海洋中有10个玻璃房隔断,每间10平方米,它们是各具特色的作家书房,里面摆设的桌椅和文房四宝等物品也都是作家捐赠的实物。书房分批次展出,每次10位作家,半年更换一次。这次展出的是茅盾、老舍、冰心、胡风、丁玲、臧克家、萧军、陈白尘、艾青、杨沫10位作家的书房。在书房里陈列的物品,都是这些文学大家日常使用过的,留着他们的体温,有着他们的性情,观众可以感受和触摸每个作家的生活情趣和写作风格,既走进文学,又走近作家的生活。《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作家捐赠展》是中国现代文学馆为感谢海外作家的捐赠而举办的一个临时展览。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深入,文学馆与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作家的联系交往日趋频繁,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作家把他们的著作、手稿、书信、照片等文学资料捐赠给文学馆,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馆藏。文学馆为此正在倾力打造“海外华人作家文库”。目前已建好海外华人作家文库13个,接受捐赠文物文献资料的海外华人作家有一百多人,海外华人文学社团及机构有20家。
每一幅展品后都藏着动人的故事。中国现代文学馆就是仰仗作家们的无私奉献,才拥有了如此丰富的馆藏,而这些珍贵的藏品又以最直接、质朴的方式回馈给社会大众。
读书报:这些展品的背后,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吴义勤: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展》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现当代文学展,展出作家多达700多人,展出的手稿原件和初版本图书有600多件,展出的图片则有4000多张。这背后感人的故事真是太多了。文学馆展出的所有这些珍贵文物都是作家及其亲属免费捐赠的。老舍的《四世同堂》手稿是国家一级文物,而老舍珍藏的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等名画更是堪称国宝。茅盾《子夜》的手稿、梁斌《红旗谱》的手稿以及巴金、冰心、萧军、刘白羽等大家的珍品都无偿捐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梁斌的《红旗谱》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西班牙收藏家要以百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但梁斌先生一口回绝,毫不犹豫地就捐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著名诗人王辛笛不仅捐出了他的全部手稿、书信及藏书、字画等,而且连同他泡的黄梅酒的坛子也捐出了。唐弢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也是当代最大的藏书家之一,1992年,唐弢先生的家人将其全部藏书捐赠给文学馆,巴金先生曾说有了唐弢的藏书,文学馆就有了半壁江山。而海外、港台的作家也纷纷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书捐物,柏杨、林海音、梁羽生等都把自己的全部文物文献捐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其情其景令人感动。
读书报:目前二期常设馆的利用率怎样?从目前的入馆参观者情况看,多属于怎样的读者?
吴义勤:影视、多媒体以及高科技展陈手段的大量运用,使静态的展览具有了动感和声、光、电相融合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展览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观众对这些高科技展陈手段的认同度是非常高的,几乎不同类型的观众都愿意在这里停一停或者兴致勃勃地自己动手翻翻。比如展厅里的民国电子期刊投影翻页的设备就很吸引观众。作家电子访谈和作家小说改编电影设备观众也都愿意亲自操作、翻看。
目前入馆参观者,社会各层次都有,尤其以文学界人士和大、中、小学学生为主。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北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各大中小学的教学实习基地。学生们集中参观并组织活动很多。
读书报:你们希望通过展览达到怎样的效果?为此还在做怎样的努力?
吴义勤:我们希望通过展览展现文学形象,宣传文学成就,普及文学知识,弘扬文学精神,培养人文情怀,让优秀的作家作品走进社会、走进读者心灵。为此,我们还要进一步做好展览的宣传、推介工作。
除了展览,中国现代文学馆近几年明确了建设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学术交流及活动中心、文学展览中心的目标,这使她的功能更加丰富完善。
读书报:现代文学馆近几年变化很大,主要在哪些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
吴义勤:中国现代文学馆近几年明确了建设中国现当代文学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学术交流及活动中心、文学展览中心的目标,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对文学馆公益讲座进行改版,增加投入,围绕“文学批评家系列”“著名作家系列”“现代文学研究大家系列”“热门影视作品研究系列”组织讲座,既保持了讲座的学术品位,又与当下现实有了更紧密的联系。经过10多年的坚持,中国现代文学馆公益讲座的品格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现已成为北京地区乃至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平台之一。
二是加快中国现代文学馆学术研究中心建设的步伐,成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学术委员会、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部和中国当代文学年鉴中心,整个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学术形象得到很大提升,文学界和学术界对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信任度和赞许度大为提高。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当代文学年鉴中心撰写的年度《中国文学发展状况蓝皮书》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得到了中宣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而由中国当代文学年鉴中心编撰的《中国当代文学年鉴》也广受瞩目与赞誉。
三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进行改版。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的会刊,也是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权威期刊,但《丛刊》过去只发表现代文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对中国当代文学没有涉及,不能适应和满足学术发展的需求。从2011年起,中国现代文学馆决定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进行改版,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打通现、当代文学的分界,加大对当代文学的评论与研究论文的发表力度。不仅转载率和引用率年年居同类刊物前列,还被评为中宣部国家社科规划办“重点资助期刊”。
四是设立客座研究员制度,服务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的实践,培养青年学术人才。中国现代文学馆已经聘任两届客座研究员,共聘任19位70后、80后青年评论家,既促进了青年批评家群体的成长,也在文学界、学术界产生了正面的引导作用。
五是重新启动“唐弢青年文学奖”的评奖工作,既回应了唐弢先生家人的关切,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欢迎和拥护。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于2003年3月28日在北京颁奖,受到中国学术界、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广泛欢迎与关注。首届获奖者吴晓东、郜元宝、格非、罗岗等人,当年年龄均在40周岁以下,他们及其所代表的研究群体,如今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最重要的力量。但由于种种原因,“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未能连续举办下去。为了响应学术界的呼声、展示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青年学者的成长,中国现代文学馆决定重新启动“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评审工作,并同时举办“唐弢学术论坛”。
六是加强中国现代文学馆文物整理与研究工作。中国现代文学馆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的挖掘、整理、研究与出版》研究进展顺利。先后出版“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丛书”、“中国现代文学馆鈎沉丛书”、“中国现代文学馆展览丛书”、“中国现代文学馆青年评论家丛书”等多种系列丛书,其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新文学(创作)初版本图典》、《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手稿卷》等深得学术界的赞誉与欢迎。
作家的手稿为研究者提供了最直接最真实的研究材料,可以从中探究出作家创作的轨迹。然而,在电脑普及的时代,手稿正成为逐渐消失的风景,它的文物价值更显得弥足珍贵。多媒体时代,现代文学馆面临的问题,也许正是她成长的空间。
读书报:丰富人文内涵,使文学馆和广大作家离得更近,和广大群众离得更近,一直是文学馆孜孜以求的目标。在当下,多元化媒体的冲击,现代文学馆的工作开展面临怎样的困境?
吴义勤:人文的需求其实一直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并不会因为多元化媒体的冲击而消失。只不过,需要我们不断地唤醒它而已。我们看到,每个走进文学馆的人,当他们与巴金手模相握的那一刻起,心中就会有一种触动,他们心中的美好的情愫以及神圣而超越的的情怀就会被唤醒。对文学馆来说,这就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效果。文学馆不仅是一个物质时代的精神座标和文化高地,还应该是一个净化心灵、唤醒人文情怀的神圣殿堂。
读书报:手稿收藏是文学馆展览的重要部分,现在的年轻作家基本都是电脑写作,这是否意味着将来的展览中,手稿将出现断代?
吴义勤:手稿是珍贵的文学活化石,其积淀的精神和审美元素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学本身。电脑写作,必然会带来手稿的“断代”。但这种“断代”更印证了手稿的宝贵,更证明了收藏和保存手稿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自然也更重申了文学馆存在的巨大意义。
读书报:各地也有名家的文学馆,王蒙、陈忠实、莫言等都有以名字命名的文学馆。您对这一现象怎么看?各地文学馆的兴起,对中国现代文学馆有何影响?
吴义勤:各地文学馆的兴起是好事,它表明了大众对于文化的重视以及对于文学大家的崇敬与爱戴。它对中国现代文学馆来说是一种激励和促进,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事业的一个延伸,它们和中国现代文学馆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互文关系”,必然会对文学馆的各项工作产生正面影响。
自2009年踏入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大门,吴义勤便投入于文学梦想的守护之中。他既为能够沉浸在这神圣的文学气息中而欣喜,又惟恐自己学养不够,辜负了这座神圣的殿堂对自己的期待。“不管担任什么职务,我对文学馆敬畏之心始终没变,无论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处理各种繁杂事务,我始终禀持着一颗敬畏之心,我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能为‘文学’添光增彩。”吴义勤说,文学馆的核心是文学, 他希望文学馆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文学的,都能传递文学的信息和文学的能量。“文学馆应该是物质和商业时代的一片净土,应该成为传承文学流脉、守护文学经典、弘扬人文精神、培育诗性情怀的理想处所。”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馆徽是一个逗号。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而逗号的出现恰恰代表现代。另外,逗号标志着一种延续,意味着中国文学从过去走到今天并将继续迈向未来。
(本报记者 舒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