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5月15日 星期三

    一株参天的大树

    ——追忆恩师曾华鹏先生

    杨剑龙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5月15日   07 版)
    曾华鹏(1932~2013)

        恩师曾华鹏先生于2013年元月27日上午9时半因病在扬州中医院逝世,享年81岁。

        2013年元月29日上午,曾华鹏先生的追悼会在扬州殡仪馆举行。曾华鹏先生的灵柩被缓缓推进了灵堂,安置在黄白相间的菊花从中,经受癌症病痛折磨的先生遗容显得憔悴瘦削。我们诸多学生在先生的灵柩前列队跪下,齐齐整整地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热泪涌出了我的眼眶。瞻仰曾先生的遗容,恍然间我觉得我眼前兀立着一株参天大树,荫庇着我们。

        曾先生是引领我走上学术之路的恩师。因为仰慕曾先生的学问,1984年我考入了扬州师范学院跟随曾华鹏、李关元先生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成为两位先生的开门弟子。当年的扬州师院中文系该学科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曾华鹏先生的小说研究,李关元先生的戏剧研究,吴周文先生的散文研究,吉明学先生的文学运动研究,后来调入的叶橹(莫绍裘)先生的诗歌研究,在全国学界都颇有影响,各类文体研究都有强手,形成了该学科的一支集团军,曾先生则是领军人物。曾先生给我们开设鲁迅研究、郁达夫研究、叶圣陶研究等课程,曾先生上课的严谨扎实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他对于郁达夫研究的深入肯綮,他对于鲁迅作品的条分缕析,他对于叶圣陶文言小说的独到探究,都成为我们研究的范本,尤其曾先生作家作品论的系统、独特和深入,奠定了我们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基础。

        曾先生的人格魅力是指引我为人处事的典范。在读期间,曾先生给我们学生约法三章,要求我们研究生之间必须团结,要求我们学生不能给导师送任何礼物,包括送任何土特产。因此我们专业的五位同学虽然在学业上有竞争,但关系十分和谐,我们常在星期日一起做饭聚餐、一起逛瘦西湖公园。在我的记忆中,先生从不为自己的事、为子女的事向学校提出任何要求,我在读期间为先生搬家,他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搬入瘦西湖畔底楼的70多平方米的三室一厅,先生才有了独立的小书房,没想到曾先生就一直住了近30年,直到他逝世还住在这套房子里。

        毕业前,我原先所在的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领导专程来要我回去,曾先生斩钉截铁地说:“剑龙我们要留的,不能给你们!”后来我联系了去上海师范大学,曾先生十分通情达理地说:“上海是你的故乡,应该放你回去,如果你去江西师范大学,我就不放你去了。”当时研究生还十分稀少,江苏省教育厅认为本省培养的研究生应该留在本省工作,使我回上海的计划受到了阻碍,曾先生便亲笔给在省办公厅工作的朋友写信,让我去找到这位先生,我回上海的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倘若没有先生的帮助,我是难以回到故乡的。

        离开母校离开先生回上海工作后,先生一直关注着我的生活和工作。1995年我在硕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扩充成的学术著作《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即将出版,我想请两位导师作序,先生不顾繁忙满口应承,曾、李两位先生在序言中说:“当杨剑龙同志撰写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这部书稿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感到异常惊喜,几年时间里,在繁重的教学之余,他竟还写了这么多文字,真是难能可贵。”先生褒奖说“这是一部扎实、丰富、富有新意的书稿”。2000年曾先生在《扬州大学学报》第3期发表的长篇论文《近50年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回顾》中,特意提到:“在现代小说流派中又以‘乡土小说派’更引起研究者兴趣,丁帆的《中国乡土小说史论》一书系统论述中国乡土小说70年的发展变化,并深入地考察乡土小说不同群落各自的审美特征;杨剑龙的专著《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论》则侧重于乡土小说作家的个案研究。他们在现代乡土小说的综合研究方面都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曾经几次回母校看望曾先生,先生总是和蔼地说看到我发表的文章和见到我参加一些学术活动的报道。我曾多次想邀请先生来上海师范大学做学术报告或主持我的研究生论文答辩,先生都婉言谢绝了。2001年是曾先生虚龄70岁,我们学生想为先生祝寿,师生们借此机会回母校一聚,曾先生却执意不肯,我在电话里与先生说了许久,却始终没能说服先生,曾先生甚至说出“你们来,我就走”的话语,先生不想因他而麻烦大家,我们只能作罢。

        2012年下半年,曾华鹏先生患病的消息从扬州传来,我们几位在沪的学生十分关心。在扬州大学的师弟徐德明教授精心护理曾先生,他与医生一起研究治疗方案。德明与我商量编辑出版一本曾先生同门学生的学术论文集,我们几位同门十分赞同,黄善明先生收集了同窗的一些论文后,德明给我打电话说,由于需要照看曾老师,由于他母亲也患病,他希望论文集由我来编辑,我满口应承。我放下手里的其他事务,着手编辑论文集,选编了汪晖、丁帆、吴义勤、徐德明、杨剑龙等人的27篇论文,以陈思和的《曾华鹏先生与现代作家论》、曾华鹏的《半个世纪的学术探求》代序,范伯群先生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第二代”——我与华鹏》代跋。我将论文集取名为《瘦西湖畔——中国现当代文学论集》,后来大概德明又更名为《瘦西湖畔薪火承传——中国现当代文学论集》。

        2012年11月26日,我在参加了江苏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后,下扬州去探望曾先生。曾先生住在扬州中医院一间单独的病房里,我握住先生的手仔细观察先生的容颜,虽然受到疾病的折磨,虽然腰间绑着护腰,但先生的精神状态还不错,他告诉我他与主治医生密切配合,医生反对过度治疗,他会坦然面对疾病。曾先生捧着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刚出版的《瘦西湖畔薪火承传——中国现当代文学论集》一书,米色封面上设计的瘦西湖的剪影雅致新颖,先生告诉我,我撰写的《论曾华鹏先生的作家作品研究》一文他认真读了,其中有过誉之处。我说我是很客观写的,并没有过誉。我向先生汇报我的近况,曾先生为我的成绩感到高兴,他叮嘱我要注意身体,不能太累了。我怕影响他的休息,便向先生告辞了,临行前我掏出一个装了钱的信封塞到先生的手里,先生坚决不收,他说朋友学生们送的钱他一概不收。辞别前,我轻轻地拥抱了坐着的先生,我希望先生能够战胜病魔,能够逐渐恢复,谁料这却是诀别!

        恩师曾华鹏先生走了,带着众多亲朋好友的眷念走了,带着诸多学生们的敬意走了。曾先生是一株参天的大树,他建构起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作品论的范式,他培养了诸多有建树和影响的学者。我们会将先生的深邃学问、人格魅力、人品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作者杨剑龙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