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5月01日 星期三

    批评

    名学者更当爱惜羽毛

    刘 明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5月01日   10 版)

        近日,笔者在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专题2008年第2期上,看到该刊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教授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20期上的一篇论文《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深层问题》,有似曾相识之感。于是,翻出拙作《学术评价制度批判》(刘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加以对照,结果是,发现《深层问题》的24段文字中,有14段文字与《批判》一书的文字相似甚至相同。

        《深层问题》一文和拙著研究、谈论的都是学术评价问题,难免论及相同的现象,对这些现象的分析也难免英雄所见略同,但问题是,《深层问题》一文对现象的描述以及分析,连文字表述也与拙著大量雷同,有的是照抄原话,不加引号;有的虽有语序的颠倒、词句的增减,但整个段落依然高度相似;有的是观点的袭用……在我看来,《深层问题》一文有抄袭拙著之嫌。

        由于版面所限,下面笔者仅能以上下对照的方式列出令人生疑的《深层问题》14段文字中的6段,作为例子,供读者比较判断。引文中仿宋部分是笔者特别提请读者注意的。

        例一:

        《深层问题》第6段:不过,这种独立性和自主权在中国的文科评价活动中目前却难实现。这是因为,专家系统及其同行评议在中国所受干扰太多。中国社会至今仍是一个人情社会,谁也摆脱不了求人帮忙和为人帮忙,这对于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是不利的。在中国特有的“差序结构”中,作为一个“单位人”,每个评价者都名正言顺地要为本部门争人才、争学科点、争面子,要为朋友、同事争资源、争奖励,等价交换原则大量渗透到评审中,评价者由此发生了角色错位,成为某部门或某个人的代言人,使正常秩序下的公平竞争蜕化为无序竞争。

        拙著第27页倒第3行:“中国社会本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谁也摆脱不了求人帮忙和为人帮忙,这对于公正的学术评价是不利的。”第50页第7行:“中国特有的‘差序结构’中的学者,作为一个单位人,名正言顺地一要为单位争面子,二要为朋友同事的职称、升级、聘任帮忙……于是,本应以学者身份出现在各种类型评议机构中的人们,发生了角色错位,成为部门利益的代言人……正常秩序下的公平竞争蜕化为无序竞争。”

        例二:

        《深层问题》第8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便于对学术研究从事管理和激励,从上到下,许多学术机构都引入了学术成果定量化评价方法。通过定量规定研究成果的等级,计算研究成果的数量,赋予教学和科研人员的劳动以不同的分值,从而加以计酬和奖励。在美国首先出现的这种量化方法最初引入理工科,接着呈现出强化和扩张的趋势,最后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也几无例外。

        拙著第38页第1行:“1990年代以来,许多学术机构为了便于对学术研究从事管理和激励,引入了对学术成果的定量化评价办法,通过规定研究成果的等级,计算研究成果的数量,赋予教学和科研人员的劳动以不同的分值,加以记酬和奖励。这种作法本来出自西方……”

        例三:

        《深层问题》第9段:学术管理的定量化被西方学者称为“麦当劳化”,其核心是专注于“形式理性”:可计算性、可预测性、效率至上性、技术取胜性。[1]量化评价提出的所谓在经费、学科点、院士数、成果级别、经济效益等诸要素的计量上一视同仁或按比例换算的法则,其结果是不论人文社会科学实际上与这些要素是否直接相关,也不论实践上是否可能做到,都要花主要精力,甚至不惜代价去追求这些要素指标的最大化,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伤害了人文学科和教育。从机构到学者再到成果的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层级,被整体矮化,学术生态趋向恶化。[1]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拙著第26页倒第3行:“讨论中的大量文字指向学术管理的定量化、有人还借用了西方学者的用语,称之为‘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其核心是专注于‘形式理性’,它由韦伯的‘工具理性’变本而加厉,……社会学家提炼出麦当劳化的四个要素:可计算性、可预测性、效率至上性,技术取胜性(使用技术来取代人力以减少人的不可预测性)。西方学者讥讽欧美出现了‘高等教育的麦当劳化(McEducation)’①……”注①[美]乔治·里茨尔著,顾建光译:《社会的麦当劳化》,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1999。第27页第10行:“量化评价提出所谓在经费、学科点、院士数、成果级别、经济社会效益……诸要素的计量上一视同仁或按比例换算的法则,其结果是极大地伤害了人文学科和教育,整体矮化了人文学术从机构到学者到成果的各个层级。”

        例四:

        《深层问题》第12段: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随意性、加权方式的人为性,更是难以准确而有说服力,价值序列的合理性也受到种种批评。其中“核心期刊”的名分,最为引人争议。大多数学术机构都以“核心期刊”目录为基准,作为科研成果量化考核的依据。更有甚者,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都认定,凡进入国际索引系统论文的价值均高于国内期刊发表的论文。其实,把“一种参考工具”当作实际的考核依据,难免形而上学。

        拙著:第48页第13行:“我们通常并不知道这种主观的赋值和权重是由哪些人研究确定的,系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为什么不同机构的规定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第47页第14行:“如今我们的高等学校和其他学术机构差不多都绝对地认定发表在进入国际索引系统,……的每篇论文的价值均高于国内期刊发表的论文。”

        例五:

        《深层问题》第21段:然而,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中国古代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学术,以及西方的神学和哲学,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学术产品之间难以找到公认的标准来衡量高低上下;另一方面,古代学术活动往往是私人性质的,学术圈子很小,即使评估也是直接的、用不着量化。

        拙著第64页第3行:“古代的学术以人文学术为主流,在中国,即以文史哲为核心(按经史子集分类),在西方,按照孔德的说法,则先是以神学,后是以哲学为核心。而人文学术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学术产品之间找不到公认的判据来评定高低上下,所以无从下手评定,此其一:不能评估;再则,古代的学术活动基本上是私人性的……别人及社会用不着干预,此其二:不要评估。”

        例六:

        《深层问题》第22段:学术评价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分配正义的问题。分配正义指的是“对物质、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公平配置”。[2]学术评价的目的,就是期望学术劳动能够得到与其贡献相当的回报,包括职称的评聘、荣誉的授予和经费的资助,并赋予相应的社会责任。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做出“给予每个人以其所应得的”判断,如何进行“分配”。[2]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0.^NU1

        拙著序第4页第2行:“学术评价问题,说到底是个分配正义问题。所谓分配的正义,就是‘对物资、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公平配置’①。学术评价的目的,就是期望学术劳动能够得到与其贡献相当的正当的回报,包括职称的评聘、荣誉的授予及经费的资助,并赋予其相应的社会责任。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做出‘给予每个人以其所应得的’判断,如何进行‘分配’。……”注①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310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在《深层问题》中,刘大椿先生说:“要提高文科评价的科学水平,首先要摒弃急功近利或投机取巧的不端行为,引导文科学界形成诚实、刻苦、严谨、扎实的学术风气。”此论笔者举双手赞成。而现实是,一方面是量化评价和课题制的强大压力,功名利禄的巨大诱惑;另一方面是道德的溃败,法规的无力,舆论的失察,投机违规风险颇小。道理如此明白,名家学者更应该洁身自好,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以为学界表率。总之,像刘大椿先生这样的国内一流大学的一流教授,实在是应该爱惜羽毛的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