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3月13日 星期三

    石一宁:以感悟的方式为文学把脉

    蒋登科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3月13日   03 版)

        石一宁是一个勤奋的批评家,也是一个“全能型”的批评家。《走向文学新天地》(文化艺术出版社)这部接近35万字的著作,收录了他从事文学批评以来的部分研究成果。作为一个视野开阔的批评家,石一宁的批评涉及范围广泛,观点独到,表达上追求深入浅出的效果,是我们了解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发展历程值得关注的文本。

        他关注最多的是小说和散文,这既体现了石一宁在学术上的关注重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下文学发展的重心,这和文学读者的兴趣分布情况应该是大致一致的。这也可能和石一宁从小就有的梦想有关。他在该书的“自序”中说,从阅读文学作品甚至到大学毕业后的最初几年,“我从未将自己与从事评论联系起来。我向往的是当作家,具体而言,是当小说家。”

        石一宁的评论大多是感悟式的,而不是学究式的或学院派式的。他在研究文学的时候,往往是一事一议,一作一评,点到为止。在评论作品的时候,他往往有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以高标准、前沿眼光在打量作品的特色与价值。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放眼文坛”一辑的文章中找到一些证据。这组文章是从学理和宏观层面探讨文学及其发展的,可以说是石一宁文学评论的理论基石。在他的评论对象中,有些是知名作家,但更多的是刚刚出道的新人,他从这些人的身上发现了特别的亮点和潜质,于是就加以特别关注。

        石一宁的批评是有自己的学术品格的,读他的文章多了,我们就会发现他的一个重要特点: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他自己曾说:“无论对象是否熟悉,评论写作者都应该在尊重精神劳动的同时,保有正义感,慎用话语权。”这是值得肯定的批评品格。但是,在当下的文学批评中,说好话的评论相对较多,而敢于指出不足的文章反而比较稀缺。在文学发展中,这种现象不是很正常。石一宁的大多数文章都利用一定的篇幅指出评论对象的不足,并结合自己对整个文学发展的了解和理解,为作家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果作家以包容的姿态对待,很好地理会并从中吸收合理的、有价值的内涵,那么肯定会推进创作。

        石一宁的批评还具有明显的编辑特征。在人们的心目中,编辑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为人做嫁衣的,很多优秀文学作品的推出都有编辑的功劳,这在报刊业发达的现代社会尤其显得突出,郭沫若、巴金等作家都有被编辑“发现”的经历。石一宁曾经长期担任一家文艺大报的编辑,其主要职责就是关注全国文学的发展现状,关注和推出优秀的文学评论,自己也要亲自撰文推介优秀文学作品。但是,由于版面原因,报纸所刊发的评论文章一般不可能太长,这就要求批评者能够在文章中直击要害,在短小的篇幅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考虑到阅读对象的多样性和大众性,报纸上的评论文章还要求作者尽量避免过多的说理,尽量不要使用过多的生僻的术语,这就使他的批评文章读起来比较亲切,努力追求表达上的深入浅出,比较切合文学创作的实际。

        文学评论的风格可以有多种,有推理式的,追求理论的深邃,逻辑严密,环环相扣,不留缝隙,体现出严谨;有点评式的,借助作品中具有的形象、细节甚至句子,由此思考作品的新意和特色,体现出敏锐;有感悟式的,一般不使用学术性很强的术语,而是以读者之心去体会作者之心,体现出默契;还有的将推理和感悟结合起来,利用中国文字、语言的特殊性,借鉴比较准确的现代术语,追求表达上的系统、完整性,但避免了单纯学理研究与普通读者之间的“隔膜”,体现出包容性……所有的这些批评方式和风格都有其价值,它们的形成和研究者的经历有密切关系。它们的共同存在,丰富和繁荣了文学研究,共同推进着中国文学的进步和发展。石一宁以自己对文学的虔诚和对文学发展的独特理解,在尊重主流观念的同时,思考文学发展的独特路径,为文学批评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可行的、有价值的道路,这对于将文学批评和创作有机结合、避免文学批评的庙堂化,是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