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3月13日 星期三

    鲜活的人不是抽象数字“1”

    陈 洁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3月13日   10 版)
    《往事如风——不该被遗忘的那些人和事》,[美]马丁·W.桑德勒著,林虹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2月,39.00元

        美洲新大陆的神话被传诵太久,多数人的印象中,哥伦布到达之前的美洲一片蛮荒原始。你可知在哥伦布到达美洲350年前,在当今美国的腹地,曾经有一个繁荣富庶的发达城市,人口比同时期包括伦敦在内的任何欧洲城市都多,他们建的金字塔基座比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更大。然后,这个叫卡霍基亚的城市从历史中神奇消失了。

        是莱特兄弟在1903年首次实现了载人有动力的飞行吗?不,早在两年四个月零三天之前,已经有一个叫古斯塔夫·怀特黑德的德国移民实现了人类的飞翔。

        美国的第一条铁路是在绝对保密状态下修建的,而且建好便废弃了。为什么?原因出人意料之外。——因为那时候美国的官员太腐败。

        诺曼底登陆尽人皆知,但是有谁知道,这次登陆前一个月,进行过一次实战演习,这个叫“猛虎行动”的演习因为一系列悲剧性的错误,成为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军事灾难,死亡人数比真正的诺曼底登陆的死亡人数还要大。而这一事件被政府和军方隐瞒了三十多年。

        这只是商务印书馆一本新书三分之一的内容,已经诱惑得我迫不及待要一头扎进去。这本书叫《往事如风——不该被遗忘的那些人和事》,作者在曼彻斯特大学和史密斯学院讲授美国历史和美国学,获得过两次普利策奖提名,他用11章,讲了11个令人拍案惊奇的历史故事。

        当然,书中有些内容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如果你不知道美国独立战争中保罗·瑞威尔那次重要骑行(在美国此事可谓家喻户晓),那知识背景的缺失不仅会增加“赛过瑞威尔”一章的阅读难度,也会减损阅读惊奇。此外,《往事如风》这样的书名稍嫌泛泛而空,不吸引眼球,书中也有编校错误,如目录上就将伊莱沙·肯特·凯恩的生年1820年误写成1847年,但瑕不掩瑜,这是一本能带来密集惊奇和快活的书,足以让人大跌眼镜。而且商务印书馆的书也难得设计如此淡雅清新。

        但《往事如风》一书的真正价值,却不是提供惊奇,修正普通人对历史的偏见和错误认识,而是它实践了一种具有人文关怀和颠覆性的历史观。

        事实上,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感受,不是惊喜,而是嫉恨。因为这正是我一直想写的书,连书名都拟好了,叫《隐性的历史》。历史上有三种人和事构成隐性的历史:一、隐身人。他们是小人物,低贱、卑微,所以哪怕是大规模死亡,也理所当然被忽略。虽然他们的生命和人生同样精彩,他们的生死也会构成大历史或历史的重要篇章。二、被遗忘的人。他们其实是大人物,做了重要的事情,却因为种种原因被遗忘了,或者虽然也获得了历史的承认,但承认不够,历史记载的苍白和简略,与他们生命本身的丰富和壮丽不相配。三、哈哈镜里的人。他们的历史评价因为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而被扭曲,或者被符号化。

        《往事如风》记录的,正是前两种人和事。

        历史记载总难免嫌贫爱富、欺软怕硬。九世纪的一个人改变了世界,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天欧美人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他还发明了今天最流行的乐器之一——吉他,但他的身份只是奴隶,所以鲜为人知。

        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是历史上最有名的火灾之一,而甚至就在当天,发生了另一场伤亡数倍的森林火灾,却被人们遗忘了。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芝加哥是美国中西部最繁华的大都市,而佩什蒂戈不过是偏远林区。

        全世界都在为泰坦尼克号的悲剧唏嘘不已,其实它远不是和平时期最惨重的海上灾难,更惨烈的苏尔泰娜号失事发生在林肯被刺后两周。或许因为泰坦尼克号的乘客多为达官贵人,而乘坐苏尔泰娜号的,绝大多数是南北战争中的被解救的北方战俘,而且悲剧发生在西部,受害者中没有人属于俄亥俄以东的州,没有权贵和知名人士,而当时全美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报纸都在东部,且都在关注刺杀林肯的凶手追缉。

        但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就不重要吗?小人物的生死就微不足道吗?历史不应该只是帝王的家族史,也不应该只是宏观的“历史规律”、“天下大势”,真正重要的,或许恰恰是历史的细节和肌理。好的历史,能够在灿然的不夜城里打捞灯火阑珊处的人和事,聚焦领奖台和飞速发展三十年,更关注竞技场上的失败者、繁华都市中的露宿者。无论这些人多么平凡渺小,他们的存在对于其自身来说,永远是最重大的事情。历史是人书写的,人是历史的主体,而不是螺丝钉;人是历史的目的和意义,而不是工具和材料。历史因为人而存在,不是人为了历史书写或构建而存在。人不是某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背景、某件重大历史事件的道具、某部重要著作的素材,在历史书写者的笔尖轻轻一划,就过去了。不,人是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存在、最根本的记录对象。人类因为思想而有尊严,同样因为记忆而尊贵,这个记忆,包括大人物大事件,更包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感受,因为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书中写到,苏尔泰娜号轮船失事的大灾难中,有基督教委员会的成员在最后的时刻放弃求生,给落水的人提供精神抚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有年轻的南方同盟军战士舍命救起多名北方联邦军士兵,虽然仅仅几个月前,他们还是战场上的生死敌人;船长虽然为了赚钱而疯狂超载,但事故发生后却尽最大的努力,快捷镇定地抢救乘客,最后自己与船同沉河底。同时,又有很多疯狂争夺漂浮物,从而导致同归于尽的细节。这些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阴暗面,无不令人动容。所有这些由作者细致的文笔写下来,努力还原每一个人在历史里活生生的存在,字里行间充盈着对每一个生命的关爱和尊重,对每一个生命逝去的哀悼和痛惋。这样细腻和深具人文关怀的笔触在本书随处可见。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前不久,我的微博上转发了一条历史钩沉,梳理荒诞年岁里的历次运动,意在以史为鉴,不想一熟人评论道:“这种事历史上太多了,看了麻木,不必看重。”这人还是个热爱历史的,我忍了又忍,终于还是回了一条:“这么说话,未免有点冷血,不是治史者应当持的态度。”对他来说,也许再惨绝人寰的天灾人祸,也不过是一个统计数据。可是每一个“1”,都曾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跟说这话的冷血人一样,有家庭、有亲友,有梦想,有故事,有血有肉有情感,治史的人,怎么能够高高在上地将他们缩略成抽象的数字“1”?如果连所谓愿意从事历史专业研究的人,对历史中的人居然都是这种态度,我难以想象历史将被他们记录成何种模样!如果历史不把人当人,那么除了成王败寇的丛林规则,和权贵者的耀武扬威外,它还会讲述什么?如果历史是如此丑陋和偏颇,人类为什么还需要历史?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愿意对《往事如风》这样的书和他的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每一个人都是独立、高贵、有尊严的生命,都值得尊重和记载。而且,人类往往因为有了不同于主流和概念化的细节记忆,才更接近真实和尊贵。

        往事是否真的如风而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被刺激着去思考一些并不轻松的议题。从这个意义上,也许可以说:往事恒久远,一刻永流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