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2月27日 星期三

    倾听陶行知的声音

    穆 陶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2月27日   22 版)
    《永远的陶行知》,叶良骏著,丁德武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今年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22周年。60多年过去了,陶行知的名字与他的声音,却依然留在中国民众的心中,受到人们的敬仰。《永远的陶行知》一书,甫一出版,即受到众多孩子和家长们的喜爱。言浅意深,妙趣横生,它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诠释着陶行知的思想,而这思想,蕴含着爱国爱民的道理,无论于往于今,都是大有意义的。

        陶行知在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实践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伟大之处,就是为“老百姓”的教育。他早年留学美国,师从著名学者杜威。1917年回国后,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堂、东南大学任教。他身在高校,心系平民,不辞艰辛,赴各地开办平民读书处和平民学校。他热心地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反对鼓吹“劳心者治人”的不良传统。他既是教育家,也是革命家, 早年他曾投身于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后,他又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他把“老百姓”的利益和“老百姓”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放在了为之奋斗的无比重要的位置,证明了他的教育理念,他的政治思想,他的人生观,与一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称誉是多么的实至名归!

        这样一个值得人们永远记住的伟大的人物及其事迹,长久以来却没有一本普及社会,特别是适合青少年读的书,予以推介,实是一件憾事。《永远的陶行知》弥补了这一空白,是值得庆幸的!

        书的内容,以事为类,共分八篇:学习篇、读书篇、做人篇、爱国篇、礼仪篇、恋爱篇、健康篇、成功篇。篇中的每一个故事,文图并茂,相映成趣。轻松地阅读之后,却能产生深深地思考,使人仿佛感觉到,像传统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文本,又出现在了眼前与思维之中。这是语言文体产生的魅力,更是思想内涵的重量给人的震撼。《宁喝粥,不混账》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在重庆邀翦伯赞吃饭,当时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经费困难,只好“要饭办学”,亲自四处募捐。他公私分明,把募捐来办学的钱,作为“公款”放在上衣的右口袋里,把卖文得来的私钱放在左口袋里。当他与翦伯赞饭店落座后,却发现左口袋里只有一元钱了,而一元钱只能买稀粥喝。翦伯赞见他右边的口袋里鼓囊囊的,便提醒他。他却说,这是公款,不能用的。翦伯赞说何妨暂时一用?他说:“私账混入公账,公账混入私账,就是混账!难道您要叫我做一个混账的人吗?”翦伯赞会意,俩人喝粥而去。

        在《甘为骆驼》一篇中,写陶行知在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时,遇上严重的生活困难,有次因无钱无粮,学校师生吃不上晚饭了,这时他拿出自己的大衣和裤子,交给总务主任去当铺换钱。总务主任泪流满面。他却说道:“只要为苦孩子造福,我们讨饭也干;只要为老百姓造福,我们吃草也干!”陶行知积劳成疾,病中无钱买药,只好以吃海带治病,最后因劳累过度病逝,终年55岁。

        《永远的陶行知》的作者叶良骏,是著名的陶研专家。在这本书中,她以陶为师,笔含深情,将“爱满天下”的理念与激情,倾注在每一个真实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之中。

        倾听陶行知的声音,挺起民族的脊梁,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伟大复兴的希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