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2月27日 星期三

    当科学巨匠列队走来

    陈俊明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2月27日   22 版)

        卢瑟福曾被日本高官错认成“卢瑟福教授的儿子”,因为他名气实在太大,而人又太年轻了。有一天,好学的学生告诉卢瑟福,自己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是在学习。卢瑟福听罢,非但不予赞赏,反倒单刀直入质问:“那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生活在文明世界的公民,只要粗知一点点科学ABC,在听到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达尔文、法拉弟、爱因斯坦、玻尔、费米、卢瑟福、富兰克林……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时,都会禁不住肃然起敬。

        而如果,当人们看到这些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匠列队走来呢?

        这不是穿越。也不是做梦。在著名作家松鹰笔下,是一个发生着的事实。《科学巨人的故事》,就给了人们如上真切的体验。

        500多年前的哥白尼来了。这位波兰史上数一数二的科学家,以其巨著《天体运行论》,不仅掀翻了流行一千多年的托勒密“地心说”,还把顽固的欧洲封建堡垒给彻底摇撼。长达400多年的自然科学革命,从这位伟人那儿开始计时。

        如此伟人恰恰在此时而不在彼时降临,自有系列家庭、社会和文化的铺垫。最赞的是那个小学校长,居然能用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对“火”的独特见解,启迪7龄童哥白尼对太阳产生巨大好奇,进而在其幼小的心田种下探索的种子。有意思的是,那位可敬的校长虽然内心早已对“天命”或“星命”产生深深的怀疑,但面对天真无邪的少年哥白尼那直截了当的质疑,还是把答案交给了哥白尼自己。他相信,未来的哥白尼定会对这个困惑人们几千年的问题,得出自己正确的见解。

        当然,使哥白尼成为科学巨匠最大、最直接原因是,他成年后留学文艺复兴中心意大利。在意大利的7年留学生涯,青年哥白尼阅历大大丰富,知识大大扩充,眼界大大开阔,尤为难得的,是这位来自异乡的青年得到百科全书式的巨匠达·芬奇亲自接见。

        在达·芬奇那里,哥白尼得到“人体是天下最匀称的楷模”的教诲,进而将这种认识上升到“宇宙也和谐匀称”。达·芬奇还启发哥白尼,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它看起来有光亮,不过是对其它星球光亮的反射。而当哥白尼流露出对托勒密“地心说”背后有教会支持、难以撼动的忧虑时,达·芬奇的鼓励更是给力:“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在宗教之中,而在科学之中”。

        既是讲“科学巨人的故事”,有两个关键词就注定成为全书的重心。这两个关键词就是:科学、故事。

        作者在总共10部的大作中,以相关科学发现为主线,以相关科学巨匠为中心,以系列相关故事为看点,用流畅、生动的笔触,串起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科学发现,一个个激动人心的科学故事,以及一个个发人深思的科学趣闻。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达尔文、法拉弟、爱因斯坦、玻尔、费米、卢瑟福、富兰克林等如雷贯耳的科学巨匠,“日心说”、“万有引力”、“进化论”、“相对论”、“链式反应”等专业精深的科学术语,在不觉间可亲可敬甚至可爱起来。

        如作者对费米及其在地球上首次实链式反应的描写。该册书的开篇,作者更巧设悬念地从芝加哥大学一座废弃的足球场开始。这是一个深刻改变人类命运的历史事件的开场,同时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好看故事的开头。芝加哥大学校长突然宣布,这座球场不许再让人来踢玩,球场周围明显增加了安保人员,一些建筑材料从不知何处悄悄运来,一座谁也闹不明白有何用的黑色圆墙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这座世界著名的大学,到底这是要干什么?

        待到故事一点点地展开,读者方才吃惊地发现,原来,这是最终把人类战争模式、二战胜利天平彻底颠覆的一项伟大科学实验,即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于二战的连天烽火中,悄悄地在建造。而主导这场深刻科学革命的主人公,正是美籍意大利科学家费米。

        随着故事的延展,我们看到了原子反应堆是如何建立和运转的,也看到这座黑色圆墙里是怎样实现人类第一次链式反应的,还看到这项惊人的科学成就是怎样造出威力无比的杀人武器的。饶有意味的是,我们在这个极其震撼的科学研究中,看到费米对自己的科研成果最终导致二战的结束、数十万平民的毁灭,在内心产生的激烈动荡与深刻反思。

        个人尤为欣赏的,是原本对费米的贡献给出评价极其困难,但在作者笔下似乎又得到很好的解决,站在历史和科学的角度,理性客观地作出了自己的评述。

        在本册,读者可以欣喜地读到,年轻时的费米,可是何等的天资聪慧,25岁当教授,27岁成为院士,而当他获得诺贝尔奖后,又是怎样受到自己祖国的冷遇,以至其才华只能在异乡美利坚得到施展。还能读到,如今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当年是怎样投身到费米门下,以及费米为何在53岁的英年早逝,并留下“宇宙的奥秘是无穷的,人类的探索也是无穷的”动人遗言。

        科学启智,科学艰深,科学也好玩。作者在向我们引见10位科学巨匠的过程中,不时提及科学及科学家的好玩。如科学巨匠玻尔,竟是丹麦国家队的守门员。这也许还不算太奇。奇的是,该高智商守门员,竟在比赛中的紧要关头,突然想起一道数学题,竟然置对手的进攻于不顾,捡起地上的粉笔在球门框上演算。不过,在观众与队友的惊呼声中,突然又回过神来,撂下手中的粉笔,飞身扑向来球,竟也将那球揽入怀中。相信青少年读者读到此段,也会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暗暗崇拜起这位“全面发展”的偶像。

        如上精彩情节,在作者引见的10位科学巨匠中,比比皆是。如卢瑟福在一次接待来访日本高官时,竟被对方错认成‘卢瑟福教授的儿子’,因为他名气实在太大,而人又太年轻了,日本客人才闹了个笑话。正是这位模样憨厚、笑起来带股孩子气的新西兰农民的儿子,在人类史上第一次成功轰击原子核,实现了元素的人工转变,得到令身为物理学家的他,也吃惊不小的诺贝尔化学奖。

        个人最赞卢瑟福与学生那段对话,相信这有助于走出人们对“好学”与“善学”,甚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困惑。那个好学的学生告诉卢瑟福,自己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是在学习。卢瑟福听罢,非但不予赞赏,反倒单刀直入质问:“那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特愿将此段极富哲理的问话,郑重推荐给所有的好学者,尤其是年轻学子。

        富兰克林攫雷电于九天,亡命钻研科学,放胆追求真理,在总共19个领域卓有建树,甚至成为美国独立宣言的5个起草人之一,相信那般精彩纷呈和光彩夺目的人生,势必引发广大青少年读者的热切向往。自学成才的法拉弟,铁匠儿子的苦难,做报童的艰辛,听塔特姆博士的免费讲座,游历欧洲的见识,电磁感应理论的发现,发明第一台发电机,以及功成名就后的公益与无私,使得这位中学生最为熟悉的科学家,散发着教科书外的璀灿光辉。达尔文的由未来牧师到伟大科学家的脱胎换骨,其在剑桥大学受到科学熏陶,尤其是亨斯罗教授的言传身教与热情举荐,贝格尔号巡洋舰的5年环球航行,以及十多年的种植和养殖实践,彻底转变了世界观的达尔文,怎样用煌煌巨著《物种起源》,无情“谋杀”了上帝。伽利略为何被称作“空中哥伦布”,他怎样证实并捍卫哥白尼的学说,怎样成为近代实验科学之父,起伏跌宕的奋斗人生,堪比悬疑大戏还好看。

        至于对牛顿、爱因斯坦两位巨匠中的巨匠的引见和介绍,那就更是非常入微与得体。

        作者从“天才牛顿”落笔,一开始就亮明这个22岁建立二项式定理、23岁创立微积分、24岁发现太阳光谱、25岁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天才,注定有着非同凡响的人生。作者进一步挖掘牛顿自小擅长动手的科学家潜质,包括在学校窗户上乱刻画等,是怎样奠定这位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巨匠的成才基础。而那个少年牛顿勇斗恶少“肥崽”的故事,则不仅表现出牛顿孱弱体魄下有颗倔强的心,更表现出少年牛顿不容他人对自己稚嫩“科研”成果的亵渎。

        作者似在向我们暗示,真正的科学家,是会为捍卫自己的立场不惜以命相搏的。至于几成为科学史公案的“是否苹果落地诱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作者也作了精彩的描绘和有合逻辑的考证。有趣的还有名声大振后的牛顿,当官发财管造币,“教授牛顿”变“局长牛顿”,后又变回“教授牛顿”,最后在老对手胡克去世后登上科学“官”宝座的人生经历,直看得人禁不住击节叫绝。

        得多说几句作者笔下的爱因斯坦。这位让牛顿理论成为“特例”的科学巨匠,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其系列科学命题与定理,至今仍被人们学习着、研究着、证实着,甚至争论着。

        可是该巨匠并非牛顿那样天才早露,反倒是几近被废。他三岁才开始说话,连保姆都称他是“笨头笨脑的小祖宗”。他读小学和初中时悟性很低,就数学等少数学科稍好,其余偏科严重。可是,作者用大量坚实的事实告诉人们,难道科学家就非得是少小聪慧、全面发展的吗?答案似乎是否定的。爱因斯坦虽然有些木讷和偏科,但他自小对未知的好奇,却展露了成为伟大科学家的禀赋。相信读者读到那个对罗盘指针的好奇,那个用傻答代替老师明问的“我以光速飞向宇宙会怎样?”,就会相信此少年的未来注定不凡。

        那位对爱因斯坦严重看走眼的中学训导主任,像极了我们十分熟悉的某些老师。那位开出神经衰弱“假”证明的医生,简直是爱因斯坦成功路上的贵人。在无忧无虑的辍学日子里,爱因斯坦有了海滩拾贝的经历,也有了那个著名的决心捡到比牛顿更牛“贝壳”的雄心。在报考瑞士苏黎士工业大学时,爱因斯坦的长期偏科,影响到校方对他的录取。然而物理学家韦伯、校长赫尔岑以及数学家明可夫斯基,又在关键时刻成为他成才路上的贵人。

        大学毕业即失业的爱因斯坦,找工作处处碰壁,为吃饭只得屈尊到专利局,偏偏又因祸得福,竟能在相对轻松的审查专利之余,有大块的时间研究物理学这个真爱。26岁那年,这个专利局的小职员,突然在物理学三个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如此不可思议的成就,先前只有牛顿能与之媲美,此后还迟迟没有二人。成名后又得到居里夫人和彭加勒二位贵人的联名推荐,足令读者感叹。

        ……合上10本书的最后一册,两天时光不觉间匆匆过去。松鹰先生引见的10位科学巨匠,似只留下模糊的背景。一忽儿,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一忽儿,他们是超凡入圣的神。一个怪诞的假设不禁由心底浮现:若是从未有过他们,人类今天将会怎样?

        无法想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