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2月20日 星期三

    “谁为农村写散文”是个伪命题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2月20日   08 版)

        在近日举行的上海散文创作论坛上,作家王周生说,通过与在家服务的钟点工接触发现,报纸副刊上登的散文他们特别爱看,只要看到和农村有点关系的,他们都很有兴趣,但他们的感觉是,报纸上“关于农村的东西不多”。她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和农村文化空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当我们往前奔的时候,是否还要回头看看我们的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谁能来为今天的农村写散文?”(《解放日报》1月17日)

        王周生提出的问题,可以说很有现实针对性。钟点工感觉报纸上的散文“关于农村的东西不多”,反映出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现在的散文中农村题材的较少。二是农民或者说进城农民这一读者群体,不受作家和媒体的重视。

        不过,散文作者较少写农村题材,作家和媒体忽略农民读者,是有可以解释的原因的。首先,城市报纸的作者大多是城市居民,或者是进城已经较久的“乡下人”,他们现在并不与农村直接接触,如何会多写农村呢?而农民和

        进城打工者群体,无论是对报刊的购买,对广告商品的消费,还是与“文化人”群体的交往,都是比较弱的,作家和媒体当然不会把他们当重点读者对象。实际上,即使是农村题材中的知名文学作品,读者对象也并不以农民为主,不是写给农民看的。

        其实,农村题材的散文和其他文学作品创作,一直并不是空白区。而王周生提出“谁为农村写散文”,她真正想说的也不是散文题材的事,而是想让作家乃至全社会多关注“今天的农村”,也即正在“空心化”的农村。而很显然,作家将关注视线投向那里,无论如何去写,结果都将是令人伤感的情况。

        因为正在“空心化”的农村,主体居民正在涌向城市,剩下的老幼病残有什么故事可写?作家杨早说,农村传统的生命状态,田园生活的朴素与美好,乡村社会中的政治、家庭权力关系等过去乡村文学的书写重点,乃至乡土写作所依赖的“土地”,都正在日益消失。而如果写农村的“空心化”,倒是很有时代意义,可这是“钟点工”们想看的吗?

        “钟点工”这类进城农民,也是有着精神文化需求的,甚至农村题材的散文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乡愁和在异乡城市的孤独感。但是,只让作家多写农村题材散文,是不能满足他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他们也不能永远停留在农村文化上。既然城市化是不可扭转的大势,而他们又需要在城市里生存乃至生根,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多接触城市文化、城市题材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和发展。

        而作为这些年城市化的副产品,农村和农村文化的空心化,无法不让人心情沉重。农村的人口可以逐步稀少,但农村的生机活力、独特文化不应就此消逝,现行城市化发展模式必须得到修正。要让这个情况引起重视并影响决策,有良知作家的关注和书写是不能缺少的。只是,散文作家们无论如何,承担不了那么强大的社会与政治责任。所以,从相当程度来讲,“谁为农村写散文”是个伪命题。真正的问题是:进城“钟点工”们未来往何处去?被农民抛弃了的乡村又往何处去?当代都市人的精神家园又往何处寻?

        北京市海淀区  李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