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工业化“领头羊”,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工业革命完成社会转型的国家,以劳工和资本家为主体的劳资关系也首先在英国出现。近代西方尤其是英国的劳资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最近,刘金源教授等所著的《英国近代劳资关系研究》问世,该书从历史学视角出发,运用翔实的史料、缜密的论证、跨学科的方法,将近代英国四百余年间的劳资关系放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加以考察。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该书在理论方法、研究内容、思想观点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并成为国内学界系统梳理近代英国劳资关系发展脉络的开创之作。
从基本框架看,这部四十余万字的论著共分为七章,除导论部分外,作者依据时间顺序,将英国近代劳资关系的发展演变划分为六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1485-1760年)、工业化兴起时期(1760-1800年)、《反结社法》时期(1800-1825年)、工业化高潮时期(1825-1850年)、强盛巅峰时期(1850-1900年)、盛极而衰时期(1880-1900年)。在此基础上,作者分别考察了各阶段劳资关系的基本特征、历史趋势,对不同时期英国政府的劳资政策和国家干预力度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劳资冲突和劳资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劳资关系演进的内在规律,探寻劳资冲突化解机制的基本原则。
劳资关系是工业化社会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在解读劳资关系时,大多受到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强调劳资关系的阶级属性以及劳资双方的对立,认为劳资冲突难以调和,劳资对抗是主流,因而对英国劳资关系史上的工联主义持批判态度。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劳资关系的认识,是基于特定历史时段所做出的判断,如果以此推而广之来解读近代几百年间的英国劳资关系,则难免陷入僵化或困境。对劳资关系及其本质的认识是展开研究的起点,刘金源教授等从历史学视角出发,认为劳资关系是“人类历史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社会关系,它既包括劳方和资方之间的对抗和合作,又包括政府为化解劳资冲突所做的政策和努力”。当劳资双方的利益一致性占主导地位时,形成合作型劳资关系;当利益对立性占主导地位时,则形成对抗型劳资关系。具体到近代英国来说,作者在从宏观上考察了英国几百年间的劳资冲突后指出,在整个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劳资关系随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劳资之间的对抗和合作轮流交替,劳资关系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形特征,即基本沿着“合作→对抗→合作→对抗……”的模式演进。这一观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劳资关系是劳方、资方、政府这三方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已经是当今学界的共识,但从学界已有的相关著述来看,多数学者只关注其中的一方,尤其是劳工一方。但仅从劳方切入的单一视角来研究劳资关系,得出的结论难免会有偏颇。钱乘旦教授的《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是从劳方切入来研究近代英国劳资关系的开创之作,该书主要探讨1790-1850年间英国手工工人地位的没落以及工人激进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而对于资方及政府在此间的角色变化却没有深入探讨。刘金源教授等则基于劳资关系是三方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考察了工人运动对劳资关系的形塑作用,也充分关注到资方及政府对于劳资关系建构的影响。作者认为,作为资方的雇主,其主体构成、对工会的态度以及化解冲突的手段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对于工会的态度上,资方则经历了一个从敌视到默认再到承认的过程,这显然有利于劳资双方以平等协商方式来化解冲突。政府在劳资冲突中的角色,也先后经历了到偏袒资方到相对中立的转变,这成为19世纪后半叶劳资关系相对缓和的主要因素。作者所进行的全面而深入的分析,避免了研究中的片面性或单一性,从而让读者对于近代英国劳资关系有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认识。
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在探索化解劳资冲突、构建良性劳资关系的道路上一步步走来,“摸着石头过河”,它所留下的经验教训,无疑值得现代化的后来者去借鉴。当下中国也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劳资关系越来越复杂,劳资冲突也呈加剧之势。如何妥善处理劳资矛盾、构建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已成为现阶段中国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国近代劳资关系研究》一书的出版,为转型时期的中国化解劳资矛盾、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骆 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