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1月30日 星期三

    写善写爱写美好

    王必胜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1月30日   03 版)

        认识一个人,或者交上朋友,有很多的缘由,或者机缘。好像哲人说过,人的交往是最能表现出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的。诚哉斯言,而这偶然性,却又有了更多的内容与文字表达的可能。

        认识金翠华女士是先见其文,后见其人,纯粹的文字之交。七年前,她的一篇《世间最美丽的眼睛》发在《北京文学》杂志上,我在选编年度最佳散文选时,入选了。当时看到杂志,一个很诱人的题目,这就认真看了下去,颇有味道的一篇文章,于是就收入了我所编选的“年度最佳散文”中。之后通过杨晓升主编才得知她的通信地址,才得知她任教于一所大学,她大概是在所收到的选本里得知我主编此书,于是有了文字的交往。

        这篇近万字的文章,通过一个小动物鹩哥的通人性,与人友善,不幸病死的故事,展示了作者对于小生命的怜爱与赞美。一双动物眼睛,在作者的眼里是世间最美的,如此的感人,如此的纯美,映照出时下人世间的诸多缺失和不端。一个泛物质化的时代,精神的粗鄙、情怀的缺失、情感的粗疏,多么需要这美丽而纯真的东西洗礼。这就有了一层特别的意义。文章从动物生命与人的情感交集入笔,书写的是大爱情怀,呼唤的是对于生命的特殊珍视,也表露了一个女作家深挚的情感世界。

        或许,这篇长篇散文开始了作者新的散文之路,尽管她之前也有过一些散文问世,但这篇散文的情感隽永与写作技巧上的细腻表达,成为她的散文创作一个突出特色。之后,她散文创作丰富,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写有数篇获奖或被转载。她的散文并不是着眼于宏大的主题,没有过多的标签式的文化散文味,她多是通过细小的或者平实的视角展现她所亲历的故事,书写人世间的情感与爱心,并举一反三、通感联想,表达出散文家既善于书写故事,捕捉场景,又充分地展示出这些故事中的意味和情味的能力。这或许是我们所看重的散文对于人生的情感真切地书写,对人与人的精神沟通的诗意表达,或者,也可以认为这种以小见大,以情写事,以作者所经历和亲历的平常人生,从世俗的物质生活而达取形而上的精神意义,显现出散文家对于浮泛的人事书写中的精神超拔。这样的写作方式,是最能切实地与人相通共鸣的,也是令人在阅读后颇有所获的。当然,还有她的文笔,既有一种作为“学院派”(她是大学写作课的教授)所秉持的写作规范,又有女性笔致上的优雅而温暖的情味,这种散文表达上的姿态,让我们看到金教授散文的明丽静雅、委婉清柔的特色,或者以写情达义上追求一种清丽中的丰富。而且,就题旨而言,她多是从人间的美好与爱怜的基点出发,描绘大千世界人生的善良与生命的美好,精神的不老,信念的执著,和人情可贵。在她的笔下,人生的纯美与人性善良,人与人的大爱与相知,生命的快意与灿烂热烈,成为其内涵的主导面。

        就题材而言,她的散文基本是两类,一是写人,一是写自然物事。写人多是回忆过往生活中的家人、亲人,这类作品对于亲情的描写,从一些细节和感人的情意生发,写出那些记忆中的历史和生活中的面貌,而见出亲人间特殊的关爱和情感。作家从这些亲人友人的生活,表达出对于社会人生的特殊书写,对于亲情的特殊关爱。我很欣赏金教授对于大自然生命的执著书写。这类散文体现的不只是作者纯真的自然情感。从大自然物件中,对应地看待人生,激发人生的美好和善良,是这类散文的一个特色。喧嚣的都市,拥挤的生存空间,成为现代人焦虑、压抑的病源,于是,向往自然,回归自然,亲近大自然,以自然生灵为友,成为散文家们共同的旨趣追求。

        散文的语言曾是一个评判作品的关节,其优劣好坏关系着作品的品质、面貌。金教授的语言是很讲究的。她在《树木的日子》一文中说:“写作,首先要让自己的心灵走出那些错沓的踪迹,回到你的生命里。这时,只有在这时,你才会发现,生命里原来有那么多属于自己的感动;生活里有那么多的人和事因了你独特的感动而拥有了写作价值。你游刃有余地和过去对话,用你的笔架起时空的立交桥,诗意地再现心灵的记忆,超越自己,进入生命的永恒。”回到你的生命里,或者用生命来写作,因了自己独特的感动,才有写作的价值。这种清醒的写作姿态,是成就文章的基础。

        虽然是七年时间,与金教授却只是一面之缘。尔后,多次读到她的文章,也得知她是一个虔诚的爱心与慈善的人士,每在一段时间,听到她的电话,说的最多的是身体保养和心性的修为,她的细致和仁爱,让我感到一个传统的学人身上,有热情的爱与无限的善,而这种力量的激发和传播,于人世、于社会和个人都是有益的。这也许是她写作中极力捕捉爱心,提炼对生命的敬畏,关注善与爱的一个动力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