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泉文库”是麦克米伦世纪依托国际优质出版资源新近推出的一套文学图书。尚在酝酿,就让敏感的经销商感觉到“在心里已经形成一个品牌”,并引发了热烈讨论。那么,这是一套怎样的书?它有着怎样的选择、气质和理念?它的文本有着怎样的文学品质?它对中国的儿童阅读、中国儿童文学的写作以及儿童文学图书的出版会产生怎样影响?一些专家、作家和出版人就此展开了精彩的对话——
对话人:张之路(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梅子涵(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汤素兰(儿童文学作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彭学军(儿童文学作家)、陈 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 林(著名阅读推广人、儿童文学博士)、魏钢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副总编辑)
优秀的儿童文学是人生的不老泉
梅子涵:用“不老泉”作为一套文库的名字,它的影响力在哪里呢?人类不老的幻想是不能够成立的,我们应该正视生命的真实的过程,而生命的真实的过程可能恰好是最美丽的童话。我于是想起去年夏天伦敦的奥运会,想起它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是童话贯穿始终的。世界上没有不老泉,但美好的童年、对童年的珍惜,还有优秀的儿童文学,就是人类生命的不老泉。
英国这么古老的国家,在一个成年人的体育和文化的盛会上,用一个童话来贯穿它的开幕式和闭幕式,这个国家真年轻。一个喜爱童年、珍惜童话并且相信童话的国家是不会老的。我想我们这套“不老泉文库”,不仅是给中国儿童的,也是给中国所有成年人的——如果你愿意读儿童文学的话。给了儿童,又给了成年人,其实就是给了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看起来有点苍老的国家的。一个国家的所有的人都是读过儿童文学的,我想,儿童文学就是这个国家不老的黄河、长江、密西西比河、伏尔加河、塞纳河……
经典应该是川流不息的河流
张之路:看到这套书想到经常说的一句话:经典是一座灯塔。我觉得经典还应该是川流不息的河流,我强调的是经典的变化,随着时代的不同,经典是不断涌现的。经典不应该是一棵或者两棵参天大树让我们仰望,应该是很多大树,是一片森林,经典必须是有数量的。
最近几年,儿童文学引进的书非常多,我初学写作的时候,中外儿童文学对我的影响是平分秋色的,比如说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是我当初看过的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印象深的像《小鹿班贝》《夏洛的网》《小熊维尼普》《窗前的小豆豆》等,非常多。很多年以前,我们开会是十几个人在一起待一个星期,这十几个人熟得不得了。现在一百人、二百人开一天会,大家只有微笑和握手的机会。最近引进书就给我这个感觉,像潮水一样涌来,我特别希望“不老泉文库”能成为引进国外的儿童文学的一张地图、一份经典的指南。
梅子涵:说到引进时,我认为,当我们把世界,比如美国和英国优秀儿童文学书拿来的时候,要有一点个性地拿来,而不是简单拿来。简单拿来太容易,谁抢到版权谁就为王。我们在推荐引进书的时候,往往会在封面写上狂销多少?我猜想狂销多少在外国也是假的,所以我们把优秀外国童书拿来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做得有点智慧、有点个性。
我想我们基本上可以断言,现在的中国对于世界的儿童文学和图书的引进,是中国这一百多年来最热烈的时代,我非常愿意从深处来看这样一种最热烈的状况,我不想把它庸俗地理解为出版商、营销商想从世界儿童文学100多年来积累中,去捞取一些我们利益,我愿意认为这样的最热烈的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中国是很深切盼望着接受世界的优秀儿童文学的再度启蒙。
给孩子选书不能唯奖为上
梅子涵:我们现在引进作品的时候,有一个思路需要调整,不能只因为它获过金奖就引进。我们引进世界大奖的作品很有必要,比如纽伯瑞奖、凯迪克奖、安徒生奖这些大奖含金量都很高,但不能唯奖为上,唯金奖为第一。有些书到了我们手里,经过我们的阅读,经过编辑的专业的阅读,我们完全可以去更加推崇一个铜奖。
王林:《不老泉》是没有得过纽伯瑞奖的,这个作家也没有得过安徒生奖;另外《时代广场的蟋蟀》当年是得的银奖,而不是金奖,可是现在看来比一些金奖的书更优秀。我不希望“不老泉文库”变成另一套国际大奖小说,一定是要有编辑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眼光,这样才能让这一套“不老泉文库”成为“彩乌鸦系列”之外的另一个奇迹。
魏钢强:选什么书,必须要有编辑自己的判断。为什么“不老泉文库”不特别拿大奖说事儿?为什么是二十世纪而不是二十一世纪呢?因为时间的检验是最最重要的检验,比任何大奖、任何排行榜都更有权威性,如果一本书受到好评,而且过去了十多年,在高度商业化的美国、英国这样的国家,它还能一版再版,还能够输出版权,这本身就是一把衡量的尺子。
“不老泉文库”倡导一种阅读观
陈晖:“不老泉文库”是在倡导一种阅读观,我们和我们的孩子的文学阅读,应该是安静的美好的阅读,自然的生活的阅读,纯粹精神的享受的阅读。
借助阅读,我们要感受世界、体验人生、汲取思想与文化,它让我们在有限生命时空中尽享生命的欢欣,通过读书,我们能挣脱现实的羁绊,超越世俗的凡庸,唤起我们内心本来就有的梦想和激情,让我们的爱永远如春花般盛开。
我想我们孩子会在这样的书和这样的阅读观的引领下,安静地进入经典文字的美好的阅读。
汤素兰:风靡东西不一定持久,泉水是慢慢渗透的,这种渗透最有力量。阅读是需要引导的,我曾经参加过一个阅读的论坛,了解到有一个学校做过一项调查,在学校没有开展阅读引导之前,孩子们的书包里书80%是漫画,引导了一年再去翻孩子书包,这种书只有20%了,所以阅读引导的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我觉得我们大家应该共同来营造这样的阅读氛围,让我们孩子真正读懂“不老泉”这种能够浸润心灵的文字。
和孩子一道阅读
陈晖:我注意到书里的献词,虽然放在不大醒目的地方:“献给尽享阅读的你,无论你是孩子,还是和这些书擦肩而过的曾经的孩子。”这套书成年人一样会喜欢,其实成年人喜欢才可以更好地推荐给孩子。就这一套书来说,我觉得特别适合于朗读,假如在教室里,老师朗读一些片段,或者母亲父亲在家里朗读一些片段,引导他们进入一种阅读的氛围,相信这套书的价值很快就能够传递给孩子。
魏钢强:阅读的氛围很重要,编辑所能做的事情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让读者去感受。前不久看到一位青年评论家的随笔,里边有这样一段话:“在童年时代,对于阅读的光亮和气息的感受或许比阅读内容本身更为重要。”童年读过的书,有的是谁写的、书名叫什么,可能都已模糊,甚至情节也都忘记了,但是那种感受还在。
现在很多家长认识有误区,认为儿童文学只适合孩子阅读,他自己从来不读,这是非常可惜的。家长应该读,这对你自己也有好处,这样,你跟孩子代沟就没有了,你们就有了共同话题。
张之路:要想让孩子读《不老泉》这些经典的好书,确实要营造一个读这种书的氛围。这两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哲思性都比较强,我在读的时候就觉得,怎么田园风光那么多,农耕生活那么多,就跟当代生活有点隔儿了,我突然就反思过来了,我们当下的读书环境已经趋向快餐、便捷,没有刺激的情节就读不下去。我在电影厂工作,有一个电影界的负责人说他儿子对当前电影的看法和他当年不一样,他说我们小时候看电影超过三分钟就问家长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他说儿子看了一分钟就问:“爸,怎么还不出事儿?”我联想到现在孩子读书的感觉,如果孩子就想读里边杀不杀人、放不放火、楼塌不塌……这些东西,这些好书也会被淹没、被忽视。
“不老泉文库”教给了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写作的态度
汤素兰:“不老泉文库”整体呈现了最接近我们的美国作家的写作。在我们开始做读者的时候,最熟悉还是安徒生和格林,是那些更早的外国儿童文学的经典。“不老泉文库”给我们呈现了上个世纪60年代80年代以后更接近我们作品,首先让我们了解了美国的作家是如何为孩子写作的,这一点对中国作家来说是一种学习。从读者角度来说,我觉得“不老泉文库”作品——许多作品我是读过的,《银顶针的夏天》是我新读的,我觉得作品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教会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如何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最后在心灵深处留下生命的底色。
就像魏总说的,如果书都是读者喜欢的样子,还要编辑干什么?我想如果任由孩子选择自己爱读的书,还要儿童文学作家干什么?——我的意思是,作家的写作就失去了思想,失去了个性,孩子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而这套书教给了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一种写作的态度。
梅子涵: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儿童文学在五四的时候接受的启蒙,那只是启蒙的第一步,让我们知道有这样书,有这样的为儿童的写作。而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深入的启蒙是缺乏的,而80年代以后,尤其进入90年代,这样一个深入的启蒙才到来。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还看到,这样引进和启蒙不止是为中国的儿童带来一种世界口味的阅读,其实也是在帮助和推动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写作。我想可能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杰出的作家,尤其是现代的作家、后现代的作家,他们和古典时期的作家不同的一点就是,他们是在读着世界而让自己的写作具有世界的水准,在这点上,中国儿童文学的写作应当是没有例外的。
带一本《不老泉》去荒岛
王林:我曾经翻译过一本书——《给孩子100本最棒的书》,作者是从十二万五千本童书中选了100本出来,在推荐的这100本书中,有60种儿童文学图书,“不老泉文库”第一批出版的六本书中,就有三本书是在推荐的100本书当中,我看到背景版上的书目,还有更多的书在这100本书里边,这就是“不老泉文库”呈现出的经典的分量。在《给孩子100本最棒的书》里,作者是这么说《不老泉》的,他说:“就我个人而言,如果只能带一本儿童文学作品到荒岛上去的话,那应该就是《不老泉》。”这话很有分量,这是一个读过十二万五千本童书的作家说的话。
彭学军:《不老泉》以前就读过,后来做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又读了几遍,我要说的是一个特别感性的地方,就是结尾,我每次读结尾的时候心里会有被“揪”住的感觉。如果有人对我们说这么一句话,我们会很感动--“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尽管它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就是这么不靠谱的“山盟海誓”,杰西都说不出来,他没有资格说,因为他根本就死不了。
魏钢强: 《不老泉》的内容提要是彭学军写的,最后那段,她很文学地说出了读者的共同感受——“温妮并没有像杰西希望的那样去做,而是像身边的普通人那样成长、衰老、死亡,最后变成她家族墓地里的一块墓碑。”我们都希望长生不老,但看到死亡很自然地降临于一个生命的时候,我们却松了一口气,觉得就应该这样——这就是文学的力量。这段精彩的文字最后我给删了。因为你把情节都透露了,告诉读者温妮没喝不老泉,人家再看书还有什么意思?
让它以最美丽的形态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王林:我作为一名编辑,除了关注书的内容之外,我还会关注这本书所呈现的形态,以及是什么样的编辑把它做出来的。我觉得“不老泉文库”目前呈现出来的这种很漂亮、也很有气质的样式,无论字号的选择、字体的选择、包括细部的用心,包括原版封面的呈现形式,这些独特的设计都是过去没有的。我想一般读者会翻过去,但是我作为编辑,看到这些设计会很吃惊,这是什么样的编辑会有这样的巧思?还有它的译文,昨天晚上我比较了三个版本的译文,的确这个版本译文最好,比台湾的还要好,非常适合朗读。现在,很多出版社都是抢版权,只想着要快,直接用现成的译文,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没有这样做,他们愿意花这个时间,让它以最美丽的形态呈现在孩子们面前。我想这样一种用心会被读者所读到,会被小朋友们读到。
魏钢强:刚才王林给我提了一个意见,说《银顶针的夏天》封底评论文字中的“开心幸福”、《不老泉》的“惊悚”“美丽”,这些字都是红色的,他觉得没必要突出强调,应该让读者自己去体味。我刚没来得及解释,这样设计其实不是为了宣传,不是做荣获什么大奖、狂销多少万册那样的宣传,这些红字是告诉读者这本书阅读的点,或者说阅读的主题词。比方说《银顶针的夏天》,出版那年正赶上二战爆发,它的“开心幸福”的感觉弥足珍贵,作者接受纽伯瑞奖时发表感言说:“在这个残酷而又动荡的年代,让我们期盼着有朝一日每个孩子都会享有这种感觉。”让人感慨的是,“残酷而又动荡”早已远去,但我们中的许多家长都明白,书里那种本该属于每一个童年的“开心幸福”,对于当下的孩子却仍是稀缺的感受。
让十七岁杰西的形象永远存在于想象当中
魏钢强:有记者问,《不老泉》为什么没有插图?我先说《银顶针的夏天》吧,这本书是有插图的。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她的梦想就是“写本自己的书,然后自己配上最最喜欢的插图”。她真这么做了,所以这本书的署名很特别,除了“著”以外,特别交代“并自己配上最最喜欢的插图”--这是作者的原话。这样的插图是不可替代的。
而《不老泉》这本书很特殊,它藏有很多“门子”,是需要一句一句读的。这本书的作者自己就是画家,在“不老泉文库”的后续作品中还可以欣赏到她的画作,但她没有为《不老泉》插画,这是有原因的。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原版书有插画。儿童图书当然欢迎“图”书,但也要避免扼杀想象力的图解。低劣的插图会干扰阅读,没有把握则宁缺毋滥,让读者更加专一地享受文字。
陈晖:《不老泉》这本书中确实有很多精彩的“门子”——刚才魏老师用的一个词。比如说那只蟾蜍,温妮放弃了长生不老,而那只蟾蜍却因为不老泉逃脱了所有的灾难,这几乎有点像《银顶针的夏天》里的那只母鸡一样。
汤素兰:我觉得《不老泉》是不需要插图的。原版书的封面温妮是没有露出脸的,我们可以去想象。而我也不愿意看见快乐的杰西是什么样子,我愿意想象永远十七岁的少年是什么样子,十一岁的少女是什么样子。
【精彩言论】
高洪波(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
祝贺“不老泉文库”的出版。这些由拥有不老资质的作家和出版人提供的跨国度跨民族的最好的文本,是滋养小读者精神成长的源源不绝的不老甘泉。
张秋林(中文天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
麦克米伦世纪童书集合麦克米伦集团优质出版资源,配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成熟稳健的发行渠道,一经推出,就已经成为备受行业内外、家长孩子关注的童书品牌,在儿童文学、图画书等各个童书领域都有不俗的表现。
张之路 我特别希望“不老泉文库”能成为引进国外的儿童文学的一张地图、一份经典的指南。
梅子涵 我不想把它庸俗地理解为出版商、营销商想从世界儿童文学100多年来积累中,去捞取一些我们利益,我愿意认为这样的最热烈的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中国是很深切盼望着接受世界的优秀儿童文学的再度启蒙。
汤素兰 泉水是慢慢渗透的,这种渗透最有力量。阅读引导的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大家应该共同来营造这样的阅读氛围,让我们孩子真正读懂“不老泉”这种能够浸润心灵的文字。
陈 晖 借助阅读,我们感受世界、体验人生、汲取思想与文化,它让我们在有限生命时空中尽享生命的欢欣。通过读书,我们能挣脱现实的羁绊,超越世俗的凡庸,唤起我们内心本来就有的梦想和激情,让我们的爱永远如春花般盛开。
王 林 我不希望“不老泉文库”变成另一套国际大奖小说。一定是要有编辑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眼光,这样才能让这套“不老泉文库”成为“彩乌鸦系列”之外的另一个奇迹。
彭学军 如果有人对我们说这么一句话,我们会很感动——“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尽管它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就是这么不靠谱的“山盟海誓”,杰西都说不出来,他没有资格说,因为他根本就死不了。
魏钢强 让人感慨的是,“残酷而又动荡”早已远去,但我们中的许多家长都明白,书里(指《银顶针的夏天》)那种本该属于每一个童年的“开心幸福”,对于当下的孩子却仍是稀缺的感受。
“不老泉文库”的三个关键词
《芝加哥太阳报》评价《不老泉》:“轻巧地触碰严肃的题旨,让这个故事像(喝过神奇泉水的)塔克一家那样,永恒不老。”(With its serious intentions and light touch, the story is, like the Tucks, timeless.)
这些跟《不老泉》一样“不老”的故事,集合成了“不老泉文库”。我们想让这套书按照其原本该有的模样,展示20世纪儿童文学的传世佳作。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20世纪”、“佳作”和“模样”。
先说“20世纪”。它给出了极为明确的时间断限:往前不收公版书,往后排除了本世纪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外有影响的童书总能第一时间引进;而已成公版的老书,前辈们多有译介,国内出版社也极为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两者之间,大约20世纪中叶及以后的作品,不要说孩子们了解少、家长们了解少,儿童文学作家、编辑等相对专业的读者对它们也不是很熟悉。而即便在诞生它们的国家,这些作品也是不可再得的。
再说“佳作”。这套文库淡化“大奖”和“畅销”,编号001的《不老泉》就不是纽伯瑞奖的获奖作品。“淡化”不是排斥,文库不乏大奖作品和畅销图书。文库也不强调“经典”,因为经典有时候指的是某种范式,而“不老泉”不拒绝任何佳作。什么是“佳作”?时间的评判比任何大奖、任何排行榜都更具有权威性。如果一本书受到好评,而且过去了十多年,在高度商业化的美国、英国这样的国家,它还能一版再版,还能够输出版权,对这样的书有理由高看一眼。
还有“模样”。现在儿童文学图书多到看不过来,但许多书都长一个样。也许这就是孩子喜欢的样子,但在孩子喜欢的背后,从来都隐藏着大人的引导。“文库”不同“系列”,它在不限定篇幅和体裁,类型上更加开放。设计开本和装帧,我们尽量保留原版书的感觉,优先考虑阅读和收藏,而不是宣传和销售。“不老泉”图书的一位作者,回忆她的童年——“穿袜子的时候,我会在光光的膝盖上画人头”,她以这种童心为自己写的书配上了插图,我们实在不忍心以“孩子喜欢”的名义将它替换成时下流行的模样。
依托丰富的国际出版资源,着眼于文化价值,系统地介绍国外优秀童书,这是麦克米伦世纪作为国际合作出版平台应有的作为,“不老泉文库”是一次积极的尝试。(魏钢强)